知道高曉松家世不凡,沒想到他媽媽這麼厲害

2020-12-05 一條

北京人張克群,除了「高曉松母親」這個頭銜,

還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古建築研究者,

是建築大家梁思成的弟子。

張克群在北海靜心齋

張克群父親張維(左三)與母親陸士嘉(左一) 1956

張克群出身清華世家,

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是深圳大學的創建者之一;

母親陸士嘉是著名流體力學專家、教育家。

從小住在清華家屬大院,梁思成就住在隔壁,

她笑稱自己是被梁思成「忽悠」去搞建築的。

高曉松深受母親張克群影響,

公開稱讚母親

「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的風範」

「我多年卸不掉的偶像包袱,

主要來自看我爸我媽的照片。」

在網絡廣為流傳的金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就是出自張克群之口,

「我認為這句是高曉松的翻譯,

我當初原話是『你要是不好好讀書,

你就上前門賣大碗茶去。』」

年近八旬的張克群幽默詼諧,

嘴貧完全不輸兒子,

她教育孩子就兩條:自尊心,求知慾,

坦言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就三件事:

寫書,種地,唱歌。

2019年,籌備10年的《北京古建築物語》出版,

上個月一條攝製組在北京見到了張克群,

聽她聊了聊清華、家庭、教育......

自述 | 張克群 編輯 | 張銳嘉

張克群在採訪結束後用手機記錄下通惠河遺址

12月中旬,北京第二場大雪隔天,我們在南鑼鼓巷的東不壓橋胡同見到了77歲的張克群。採訪場地剛好是通惠河的一處遺址,研究了半輩子古建築的張克群立馬提起了興趣,零下十幾度的天兒也要在外面走一走。

張克群常年定居美國,這次回國是專門為了新書的出版。退休之後,張克群就把生活重心放在了寫書上,給父親做紀念冊、寫古建築書,兩年時間出了三套10餘本書,但對於回憶自己的一生,她卻表示「我的一生有啥好寫的。」

張克群母親陸士嘉(左)與父親張維(右)1937

張維,兩院院士、力學專家,1957年任清華副校長

陸士嘉,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

兒子高曉松時常毫不吝嗇地讚美母親,「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我多年卸不掉的偶像包袱,主要來自看我爸我媽的照片。看一眼能管仨月。」甚至將父母年輕時的合影換成了頭像。

《北京古建築物語》的序是高曉松對母親的大方表白,序中寫道「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後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去年11月,高曉松50歲生日當天發了一篇「人生的期中小結」,提到父母一家子作為知識分子對他的一生的影響「感恩給了我那個時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

梁思成

張克群對古建築的熱愛深受建築大師梁思成影響,還說當初大學選專業就是被梁思成「忽悠」的。

1959年暑假清華大學組織家屬去北戴河海邊避暑,正在海灘寫生的張克群被梁思成看到,「畫的不錯嘛,想不想學建築呀?」梁思成邊比劃邊解釋,意思是建築比工程多藝術,比藝術多工程,學建築的想法便在張克群心中生根發芽。

張克群走在勝因院前

勝因院是清華大學教授住宅

位於照瀾院西南、新林院西北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鄧以哲教授等都曾在這裡居住

採訪中,她回憶起兒時和梁伯伯住在清華大院的二十多年往事。

採訪結束,張克群帶我們去清華大學,走過童年生活的勝因院和聯排別墅,是多位歷史名人的舊居,也是兒子高曉鬆口中的布滿陽光青蔥味道的「清華老宅」。

以下為張克群的自述。

張克群接受一條採訪

如果非要有一個title(頭銜),那就用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吧。1961年我入學清華學習建築,1980年代才考證,「國家註冊建築師」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職稱。

《北京古建築物語》系列三本書,講的是北京不同風格的古建築——北京古代皇家建築、北京古代宗教建築、北京古代外來建築。

其實我對北京城不太了解,因為我從小住清華,屬於大農村,四合院胡同這類古建築我都沒接觸過,在寫書之前都不知道有一個皇城,只知道有紫禁城,所以寫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過程,包括我現在都快80歲了腦子還特靈光,都是近幾年寫書的功勞。

最開始寫的是第二本《晨鐘暮鼓》。90年代,當時中國開始申奧,北京城那麼多教堂,天主教、基督教、和尚廟一應俱全,我就準備寫本書介紹北京的宗教建築。

書寫完了,但申奧沒成功。我就想乾脆把別的類型的古建築也介紹一遍吧,所以寫了另兩本。探訪、寫稿、畫圖總共花了11個月。

晨鐘暮鼓——北京古代宗教建築

我感興趣的是宗教形式和建築的關係。

比如天主教堂宣揚的是神秘感和儀式感,所以天主教堂都特別高聳,且室內沒有任何吸聲材料,窗簾等一律沒有,為了增加混響時間,全都是反射的材料,比如磚頭、玻璃。劇院的混響時間需要控制在0.3秒,但教堂要求越長越好,這樣比如神父說「孩子們們們...」的時候就很有神秘感。

北京城裡一共有四個教堂,分別是東堂(王府井堂)、西堂(西直門堂)、南堂(宣武門堂)、北堂(西什庫堂),風格各異。

其實最早在1294年,就有來自羅馬天主教的修士孟高維諾來中國遊說,並建了一個小教堂。

東堂

東堂是羅馬式混雜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始建於清朝,康熙初年由兩名外國傳教士,將原本的中式建築改為西式風格。但康熙年間反天主教浪潮被毀了一次,1900年義和團運動又毀了一次,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堂,都是1904年重修的,

東堂原本在一個很高的院牆裡,我小時候踮腳也看不見裡面。2002年王府井大街改造,才把院牆拆開了,現在它在王府井大街最繁華的地區,看起來有些突兀。

南堂

南堂由兩部分組成,大門是中式的,而教堂的主體結構為磚結構的巴洛克風格,精美的雕磚隨處可見,是18世紀後期歐洲流行的風格,後於1904年重修。

北堂由兩名法國傳教士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哥德式建築,在1900年義和團破壞後重修,又高了一層,哥特風格更加明顯。共三層,由11座尖塔構成,門窗由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臺基為傳統的中式設計,環以漢白玉欄杆,使中國教民感到更親切些。

最後西堂,也就是四大教堂中的小妹妹,1723年由義大利傳教士修建完成,外貌有些俄羅斯風格,內景很是輝煌。

太廟

紅牆黃瓦——北京古代皇家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其實有很多細節上的門道。

獨樂寺

比如從鬥拱可以看出它大概的建造年代,鬥拱越大越古老。位於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36年,它的鬥拱能有半個柱子那麼高,而且起結構作用,沒有一顆釘子,只用木頭相互交錯連接固定,有很強的抗震效果。

而到清代的建築,比如故宮的鬥拱只有馬蜂窩那麼大了,只是起裝飾作用而已。

人家去旅遊都是看建築,我就是看房頂。重要古代建築物的屋脊上,有若干排列整齊的小動物,這叫做走獸。有些後期重建建築的灰色走獸,都是鬧著玩的,過去從來沒有這種黑不溜秋的走獸,全都得是琉璃彩色的。

走獸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以前建房都是用瓦和泥,為了把瓦固定,在瓦片燒制過程中就會留一個洞,走獸其實是起釘子帽的作用。

太和殿的10個走獸

走獸另一個功能是顯示建築的等級,等級越高,數量越多,且通常都是單數。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走獸足足有10個。嚴格來講其實也是9個,最後加了一個猴子,叫做「行什」,過去北京有句俗語「你長行什了啊」,意思就是「你長能耐了唄,猴子你都能上太和殿了」

八面來風——北京古代宗外來建築

北京還有很多1900年以後外國人來蓋的東西,比較典型的東交民巷、大理寺等幾個法院,甭說遠處,光是清華就有大量的外國設計師的作品。

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用來儲藏南方運過來的米。1840年後,西方列強慢慢在京城建立使館,並在義和團期間禁止中國人入內,一整條街就變成了西方人的地盤。外國人發音不準確,「江」就都變成「交」了,慢慢地變成了東交民巷。

最開始使館用的是我們中國人的王府。第一個建立的使館是英國使館,後來覺得中國建築用不習慣,開始蓋自己的建築,有教堂、銀行、兵營等等。

美國人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

1913年開始在中國進行建築設計作品

包括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

現在東交民巷還保留著這些建築,現在都成了舊址。比如著名建築師墨菲1917年設計的花旗銀行,現在變成了警察博物館。

墨菲在北京的另一大成就,是清華的設計。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前身為「清華學堂」,1908年作為庚子賠款的一部分以「退款辦學」的名義被建成。

美國人當時說我們中國人賠款賠多了,但還錢可不行,我們在你們那建一個學校吧,就成立了北京第一個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始稱「遊美學務部」。

一開始在東城的史家胡同,後來搬到荒蕪已久的清華園,1911年4月26日,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這也是清華大學現在的校慶日(清華的傳統是在每年的四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校慶)。

張克群在清華大學二校門

清華園原來有兩道校門,第一道早已不再,第二道門位於南半部住宅區和北半部教學區之間,大家都叫它「二校門」,是當時很流行的洋式風格,由軍機大臣葉赫那拉·那桐題詞。不過據我了解,現在的題詞也不是當年的真跡了。

清華學堂現在位於二校門的後面。二校門前面有一座橋,1948年12月13號,國民黨派了一架飛機轟炸清華,當時我就在那橋洞地下,我爸還怕我們害怕用帘子擋著,「咣咣咣咣」就炸了,但是那個人一點清華的建築都沒炸著,整個就把炸彈扔到旁邊荒野的地方了,就是現在的中關村。

那時候中關村不是現在的「關」,是當官的「官」,中官就是太監,然後炸出好多骨頭來。我上小學的時候,天天在那骨頭裡扒拉,我就希望扒拉出一頭骨嚇唬人,結果找到的都是些胳膊腿什麼的(笑)。

從清華二校門望進去

因為用的都是美國人的錢,所以清華的建築風格均為洋式,清華的第二任校長周詒春上任不久,便請來了當時在中國足夠出名的美國建築師墨菲,來做清華的整體規劃。就有了後期著名的「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院,體育館。

坐東朝西的圖書館一期由墨菲設計完成,1939年清華校友楊廷寶完成接了一塊「二期」,無縫銜接。後來又不夠了,我當時的建築老師關肇鄴接建的是第三期(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幾年前又接建了第四期。

我對清華學堂特別有感情,我大學時上美術課,坐在這裡畫它的木樓梯,還在東半部的圖書館借書。那些徜徉在發散著紙張香氣的時光,令我最難忘。

張克群家庭合影 1956

張克群(右一)與母親陸士嘉(左一)父親張維(左三)

延續近一個世紀的清華情緣

我爸爸媽媽1937年去德國留學,本想兩三年就回來,結果二戰了,沒回成,就在德國生了我。等我四歲的時候,就想趕緊回國。

當時德國什麼交通工具都沒有,一家有個自行車就很奢侈了,好在我爸在法國有個朋友,於是我們從德國到了法國,後來途徑越南、香港、上海等地,一點點挪回了北京,哪能像現在飛機十幾個鐘頭就飛回來了。

我爸剛回國在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教了一年書,後來到清華做教授。當時解放前有個規定:不能夫妻兩個人都當教授。其實我媽當時學識比我爸強多了,兩個人都是博士,最後我媽只好到一個實驗室當實驗員。

深圳大學開學典禮 1986

張維(右)與教育家杜祖貽

1948年解放軍進校後開了個會,宣布這個政策取消。我記得我媽當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淚奔了」。後來慢慢地,我爸當了副校長。

1983年開始組建深圳大學的時候,我爸人緣特好,有號召力,就被叫去當了深圳大學第一任校長,一呼百應招來一大堆教授。5年之後,年紀也大了,就回到清華繼續做副校長。

梁思成的古建築情懷

我之所以這麼熱愛古建築,很大程度是受到梁思成先生的影響。

我上大學的時候,古建築並不是專門的課題,也沒什麼教材。梁先生喜歡古建,那時候上課就一個幻燈片打在牆上,打上一個佛爺,他能趴在那個白牆上說「我多喜歡這些佛爺的胖腳丫啊!」梁先生對於古建築,就跟對他情人似的那麼喜歡。

小時候我家和梁先生都住在清華家屬樓勝因院,他就住我家後邊,我稱呼他「梁伯伯」。

梁先生是個很幽默的小老頭,還特別喜歡小孩兒。他們家最吸引人的是有一輛小汽車,黑色的dodge(道奇),我小時候就總想上去玩,梁伯伯一高興就帶我們在清華裡兜一圈,多好玩。

「嘟嘟」

他下巴上有個挺大的痦子,我小時候就問他是幹什麼用的?他說「我要是想你了,我就按一下它,『嘟嘟』兩聲,你就來啦。」那時候小,我真以為能出聲,還爬了一個板凳去按了,結果一看並不是那裡出的聲,是嘴裡發出的聲音,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

清華大學勝因院

魂牽夢繞勝因院

為什麼叫勝因院?因為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才蓋的。

清華的幾塊家屬樓最早的是照瀾苑,然後是北苑,新林苑已經是1920年之後的事。當時蓋大禮堂的磚,都是從美國運來的,運多了還有剩餘,就蓋了整個新林苑。新林苑也是清華教授住宅中設計最好、磚頭最多的。後來教授越來越多,像我爸一樣從國外回來的一大批教授沒地方住,就暫時安頓在了新建好的勝因院。

現在做夢還會夢見童年發生的事情。

當時我們家旁邊有條小路,小路旁邊有塊地,我在裡面種西紅柿、玉米,植物課留的授粉作業我都在這塊地上實習。

旁邊還有一排河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們管它叫「臭溝」,因為它沒有名字,其實一點也不臭。這條河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源泉,冬天可以在上面滑冰,夏天在裡面趟草,有一次我還把一個馬蜂窩趟起來了,「嗡」地一下子蜇了我一腦袋包。

有一次颳大風把這邊上的樹都刮成45度了,可把我們高興壞了,就爬那樹,還用柳條編的大鳥巢,整天在上面過家家、吃槐樹花,玩完就回家吃飯,然後再出來玩。不過這一片已經不是我小時候的樣子了。

張克群在10公寓前家庭合影 1975

勝因院是一直伴隨我長大的地方。後來我14歲我爸當了清華副校長,我們就搬到旁邊的聯排房子家屬樓,從1957年一直住到2001年我爸去世。

我們家一進門是客廳,後面是我的房間,樓上那個小屋是我弟弟的,第3個窗子是廚房,廚房的上面是大衛生間,原來是木頭大門,現在保留的大理石地板還是我當年鋪的。我們家好多照片都是坐在門前的臺子上照的。隔壁梁伯伯的黑色道奇車早就沒了。

父親張維在院中種下玉蘭樹以懷念妻子 1987

院子裡是我媽去世的時候,我爸種下的玉蘭樹。第一年大概開了10朵花,第二年開了80多朵,第三年就數不清了。我爸問我,你怎麼想辦法把這花給數清楚?我說就數一朵,摘一朵,摘沒了就數清楚了。

家庭教育法: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我在清華上大學的時候(1961年入學)特別熱鬧,不好好念書,主要的活動在軍樂隊吹黑管,在運動隊騎賽車,有時候還跟遊泳隊摻和摻和他們比賽,念書都是副業。

現在對大學印象最深的就是跑教室,因為清華大啊。當時只有北京的學生有自行車,外地的學生沒有,所以每次我的自行車是跨著好幾個書包,去教室給他們佔地方。後來我一直做噩夢,夢見跑錯教室了,你說多著急啊。

我爸從來不督促我的功課,愛學不學。

初中畢業之後我就開始爬樹玩瘋了,都沒考上高中。我爸什麼重話都沒說,就說得休息一年。他心裡肯定有遺憾,書香門第這大女兒還沒考上高中,但他從沒跟我說過。後來我很慚愧,覺得老爹也不說話心裡肯定很失望,我就特別用功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101中學,當年在北京是很好的學校。自打我上了高中,每門課全部是滿分5分。

我爸所管的事情,只是吃飯別把菜湯掉桌上、喝湯別嘶溜嘶溜地出聲這種習慣的養成,其他從來不說,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

我爸媽在家裡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讀書,沒人理我,我也只能看書。當時全家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晚上,可以聽唱片,都是我爸媽從德國帶回來的。

我小時候最受影響的三件事:一個是我爸媽都趴在桌上奮筆疾書,誰也不理我;一個是給我訂了一本很好的雜誌《知識就是力量》,(前)蘇聯雜誌翻譯過來的;還有給我買的一種玩具,相當於現在的樂高,由鐵片組成的,上面有很多窟窿和螺絲母,所以到現在我都很喜歡擺弄工具,自己動手做事情。

高曉松與妹妹高曉江 來源:高曉松微博

我教育孩子就兩條:自尊心,求知慾

只要有了這兩條,他就自己念書去了。我兒子小時候回家跟我說,「老師總誇那女孩好,我非要念得比她好不可。」這樣孩子自然而然跟別人「攀比」,不是攀比別的,是攀比學習,這叫自尊心。

求知慾怎麼培養?就是孩子問什麼問題你都得回答他。

我親眼看見過一個失敗案例,小孩問爸爸:為啥天上的星星不掉下來?他爸說「你問什麼問,你到底要問什麼?」這位父親就親手把孩子的求知慾大門關上了。如果你什麼都回答,小孩就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得到了重視,就會經常想問題,問不到人的時候自然就去看書,這樣孩子的求知慾就被培養得很好。

張克群在北海公園

我跟我的孩子一直是朋友的關係。

以前在後海,那時候剛有氣墊,我們就在積水潭遊泳,一起鬧著玩。我把他們先摔下去,他們再把我摔下去,叮了咣鐺地爬上岸以後,有人問我孩子:這是你們體育老師嗎?孩子說,「那是我媽」。

我兒子小時候老實極了,一天到晚就在家裡給他妹講故事。我們家那時候12平米住四個人,特別擠,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小桌子。我回家一看他倆玩得可好了,用廢電池搭兩個球門,倆人在中間吹桌球呢。後來我養了一小兔,生了一窩小兔子,倆人在小兔子上掛各個國家的牌子,中國對美國隊日本隊什麼的,讓兔子賽跑。

高曉松(右一)與妹妹高曉江(左一)在清華家門前合影

來源:高曉松微博

我唯一教育他們的,就是讓他們讀古詩古詞。

因為我小時候就這麼被教育的。這對我後來的文筆、語言組織能力都發揮了很大用處。語文的文學修養要很長時間來培養,以前遛彎的時候就跟他們讀詩背詩,過年吃飯的時候我寫一些籤兒,春花秋葉什麼的,吃兩口飯就抽一個籤,在玩當中就學了。

小時候我們家也打我,因為我和我弟弟在頤和園遊泳,晚上八九點鐘還不回家。後來我當媽了才明白,那時候我媽估計急瘋了,以為共倆孩子都淹死了呢。

現在我自己的女兒剛讀完博士,兒子是公眾人物,有人問過我是不是特別為兒子驕傲?我說沒有。

他念不念書、唱不唱歌我無所謂,沒有滿意不滿意這一說,各過各的,我就過我的日子。他們也有各自的家庭教育,我覺得我外孫女特別慘,但我也不幹涉,不忍看我外孫女被打屁股,我就出門了,一個人在牆跟兒哭一下鼻子,然後再回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現在的生活無非三件事:寫書,種地,唱歌。

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跟我老公商量:如果你要是先死,我就回中國死去;我要是沒辦法在中國死,就一定要燒成骨灰帶回中國,撒在我父母撒骨灰的地方。別的我都沒多想,一點一點往前拱,比如再出本書,這下回美國的家又有事兒幹了。不寫書的時候,集集郵,是我一輩子的愛好。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麼詩意的話,肯定是高曉松自己編的。我當時的原話是:「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就得去前門去賣大碗茶去。」

但是當然了,我也說過,人要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我給曉松和曉江講過這個比喻:如果人躺在地上,你覺得連土疙瘩都是坎兒;如果你站起來,可能高樓是坎,高山依舊是坎兒,就覺得怎麼我老也過去不呢?但當你站在月球上一看,這整個地球都是特別光溜了,哪裡有坎兒是不是?

所以人要站得足夠高,才能不把眼前的事情當事情。

場地鳴謝:春風書院

相關焦點

  • 歌手樸樹顯赫家世終被曝光,沒想到,他爸媽這麼厲害!
    01對於70後和80後而言,樸樹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是一代人對理想堅持追求的標杆。他的音樂這麼多年都沒有向商業化低頭,嗓子依然動聽誠懇,所以只有他可以寫出「new boy」這樣充滿少年感的歌曲,只有他可以寫出「且聽風吟」這樣讓人安靜下來的神奇魔力。
  • 讓董卿推掉工作,讓高曉松從美國連夜趕回,他是誰這麼厲害?
    讓董卿推掉工作,讓高曉松從美國連夜趕回,他是誰這麼厲害?「如果一個作家能夠創造一種類型的文學,這個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麼麥家應該是一個拓荒者。」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對於小說家麥家的評價。麥家的確是個成就頗豐的作家,他的小說極具獨創力和想像力,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特別是後來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暗算》、《風聲》,直接開啟了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大門,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家之一。麥家原名蔣本滸,在1964年出生於浙江富陽蔣家門口村,父母務農,家境平實普通。然而他的外公曾經當過地主,這在當時令幼小的麥家受盡了歧視。
  • 高曉松採訪成龍,暗中給他下了個套,結果大哥根本不接招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功夫片這個領域,成龍大哥無疑要佔有一席之地,龍虎武師出身的他,在片場有「拼命三郎」的稱呼,什麼危險動作都敢嘗試,也因此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是京圈文化的高曉松,他問成龍大哥的功夫實戰有多厲害。
  • 高曉松說自己年輕時像吳亦凡?本以為太誇張,看完照片:校園男神
    之後的高曉松開始往各個領域發展,拍電影,當演員,當主持人,上綜藝節目等,他把所有都嘗試了個遍,最終在五年前宣布退出綜藝圈。高曉松在娛樂圈折騰了這麼多年,把每個領域都嘗試了個遍,最終留給大家印象還是那個才華橫溢的高曉松。
  • 雪村真實學歷令人驚訝 土裡土氣的他家世背景竟然這麼顯赫
    可汪涵的學歷並不高,他是湖南廣播電視學院畢業的,相當於現在的大專。當年剛進湖南臺的時候,汪涵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場務,能走到幾天,三分靠運氣,剩下的七分靠的是汪涵自己的努力和文化底蘊。1973年出生的郭德綱,6歲的時候就開始混跡在梨園了,這麼多年來師從的多位相聲界泰鬥級的人物。京劇、萍劇、河北梆子什麼都能來兩句,可郭老師的學歷並不高,從小就不愛學習。初二的時候直接就退學了。
  • 12歲的兒子帶「對象」回家,父母:沒想到兒子這麼厲害
    12歲兒子帶戀愛對象回家,家長表揚:兒子這麼厲害!最近剛滿十二歲的小津已經五年級了,常常是班裡的「百事通」,同學們都很佩服他涉獵廣泛,什麼知識都懂,連老師偶爾也會讚賞一番。,表哥聽到弟弟問自己很是驚訝,「你還是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吧,這麼小就問這些。」小津聽到表哥這樣敷衍自己一下子就不願意了,「我也談戀愛啊,沒什麼了不起的。」飯桌上的家人們聽到了哄堂大笑,還有打趣誇孩子厲害的,大家都沒有當真,覺得只是孩子在瞎說。
  • 周深唱的《達拉崩吧》,被高曉松爆料並沒有彩排,而是臨時換的歌
    就在大家紛紛陶醉在周深唱的這首歌曲的時候,高曉松出來爆料稱周深昨天分飾多角唱的巨複雜的歌曲《達拉崩吧》,並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而是彩排前夜臨時換的歌,大家知道後更是佩服周深了,沒想到臨時換的歌曲還唱得那麼好。
  • 周深的背後,除了高曉松,其實還有一個女人
    眾所周知高曉松對周深的評價很高,甚至為他打造了第一張專輯《深的深》。能夠獲得前輩的肯定,周深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而等到故事傳開之後高曉松同樣獲得了慧眼識珠的好評。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周身背後除了高曉松還有另外一個女人:尹約。
  • 高曉松瘦到143.6斤,「矮大緊」變「高曉松」,越來越像吳亦凡?
    當然已經成功瘦身的高曉松也沒有放鬆,還是一如既往開始落實下一段的減肥計劃,1月7日,高曉松在微博發文告知網友自己的減肥成果,表示已經創下71.8千克的新紀錄,成功進入179.1釐米身高的標準體重範圍。高曉松不僅發了文案,還向公眾展示了目前狀況,搭配兩張圖片,圖片中,高曉松身穿黑色羽絨服搭配白色休閒褲,再加上他的暗紅色圍巾,佩戴黑色眼鏡,三色系完美結合,頗有一股文藝風範。
  • 《西遊伏妖篇》裡的他幽默回應高曉松微博:您怎麼有我照片?
    近日,高曉松對他在綜藝節目中的言論進行回應,表示自己年輕時像吳亦凡,這個言論是為了辯論而說的,並且還配了一張他年輕時候的照片,並分享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小記憶」。高曉松說他年輕時長的像吳亦凡,這句話網友們就不買帳了,覺得高曉松老師是怎麼想的呢??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不是打臉嗎?!但是,他自己卻說,「我真的沒在開玩笑!年輕時超級像吳亦凡!」還自信地曬出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高曉松還說,上次同學聚會他拿出年輕時照片時全部的人都說了三個字!「吳亦凡」!
  • 高曉松的理想是做個門客而不是公知,今天為何被罵是公知洋奴
    誰能想到流量大V高曉松今天居然翻車了?6月28日,高曉松、魯豫、馬伯庸、史航等人被邀請參與名人讀名著的公益節目,沒想到高曉松一上線就被網友怒罵到不行,被罵到節目直播終止。高曉松多牛啊,四千萬粉絲傲視天下,無數年輕人的偶像,高曉松自己都說「就這麼一張臉,有5億次瀏覽量,想起來夜裡都做噩夢」。高曉松因酒駕入獄,從監獄出來人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媒體爭相邀約搞脫口秀。
  • 高曉松:明星沒文化,可名字都內涵好深!舒淇難理解,那英被叫錯
    高曉松在幾年前的某次訪談中,批明星沒文化,可名字都內涵好深,原因也在這裡吧!我在這裡根據過去搜集的資料,先扯四點,後面的朋友們繼續接龍吧。呵呵。一,典故或內涵滿滿的名字娛樂圈裡的很多人士,他們的名字,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取的鄭重其事。
  • 高曉松和宋柯,兄弟消失在2020
    騰訊音樂在版權大戰中的速度讓他大開眼界,這些外行做音樂怎麼都這麼著急?他感覺所有人都瘋了。高曉松很少來公司,何炅壓根不來公司,宋柯孤獨地守著他們的星球,沒人再與他跳太空舞蹈。邊緣人宋柯對網際網路的自信,來的與高曉松死裡逃生的時刻大抵相近。
  • 沒想到,重啟中的王胖子,這麼厲害
    在《重啟之極海聽雷》中,胖子的演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你們知道他在現實生活中叫什麼嗎?讓我給你們科普一下吧。陳明昊,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96級表演本科班,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導演。怎麼樣,聽著就很厲害吧?接著往下看。2000年,他進入青年藝術劇院赴新疆演出《第十七棵黑楊》,同年與孟京輝戲劇工作室開始合作排演《臭蟲》《關於愛情歸宿的最新觀念》《迷宮》《魔山》《豔遇》等作品。2005年,排演的話劇《琥珀》赴香港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演出。
  • 神奇寶貝之「最」:第5個那麼不起眼,沒想到竟這麼厲害!
    神奇寶貝之「最」:第5個那麼不起眼,沒想到竟這麼厲害!這些你都知道嗎?長相那麼不起眼,沒想到竟這麼厲害!
  • 51歲高曉松26天狂瘦26斤:真正厲害的人,都捨得對自己下狠手
    11月24日,高曉松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一組近照,自曝:「26天減重26斤,完成第一階段75kg以下的目標。」 一天瘦一斤的速度讓很多網友感到驚訝,而高曉松的臉上的確少了很多贅肉。 網友們驚呼:這樣太厲害了吧!一天一斤啊,減肥還是真得要靠自律啊。
  • 牛啊,打我周立波的人|高曉松|寧波_網易新聞
    這一耳光顯然讓周立波抓狂了,加之「保安輪休」、「監控失靈」的理由,令他高聲吼道:「寧波香格裡拉白天是五星級,零點以後是傷心級。這是家黑店,我的下一代都不要再住這裡。」交涉一天無果,周立波一上舞臺就手舞足蹈地把這段經歷即興帶入當晚的表演,還調侃說:「牛啊,當著周立波這麼厲害的人打周立波的人,哇!」雖然一開場就出了氣,表演中他還是時刻不忘聲討該酒店。
  • 沒想到死了好幾次的他,可以讓人這麼感動
    每一次的「死亡」都是精心設計,配以歡快的音樂,即使是血流如注的場面,也看起來似乎沒那麼可怕。 就連死後的世界,女兒也安排好了。 迪克上了天堂。 想像中的天堂是完美的。
  • 高曉松單膝跪地向阿朵求婚!她大吼:不行,我不嫁,現在不是時候
    阿朵和高曉松在一起四年,在高曉松的幫助下,阿朵的事業攀登上新的巔峰!兩人事業穩定,愛情甜蜜,理所當然的高曉松向阿朵求婚。但是沒想到,阿朵卻拒絕了高曉松的求婚,還說:「現在不是時候!」高曉松:「那你覺得什麼時候才是時候?」
  • 王小波:從寂寂無名到萬人追捧,高曉松稱他為神,在45歲突然離世
    誰都沒想到「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的人生是這樣草草收場的。葬禮無一同行送行,死後卻被一批讀者追捧「封神」王小波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文學愛好者,特立獨行的性格讓他和整個文學圈顯得格格不入。朋友幫王小波舉辦了葬禮,竟然沒有一位圈內人到場,冷清的場面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