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做過最瘋狂的一件事,是用水葫蘆堆成了一艘「戰艦」,但它只在湖面堅持了1分多鐘就慘遭「解體」,下場是我掉水裡並挨了一頓揍。之後有一年捕魚,我偷偷拖著一個約有一米直徑大小的塑料盆下湖,結果雖成功飄到湖中央,但因為太興奮翻船撲騰掉水裡,這是離作死最近的一次,再往後哪怕是坐郵輪心裡都有一股陰影。
當我第一次看到越南籃子船時,就有一種熱淚盈眶的衝動。要是小時候就有這種神器,也不至於一直翻船。好吧,以上這些回憶都比較中二,今天主要是來和大家講講越南的「小籃船」。
湄公河上的漁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至少一艘這樣的籃子船。這種用竹子編織而成的船隻,已在越南使用了數百年時間,但關於它的來源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在法國殖民越南期間,越南船隻需要上交高昂的稅收才能使用。
在這種高壓剝奪下,迫使著漁民用規格更小的竹籃代替船避稅。久而久之,隨著工藝不斷完善,這種製作簡單,成本較低的小船風靡越南,並逐漸形成了一個越南特色,特別是在湄公河和沿海一帶。
數百年後,這種特殊的「造船」工藝,已成為了許多手工匠人謀生的技能。但說是造船,其實說「編船」更準確一些。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繁瑣的手工藝。製作之前,與我們編織竹製用品一樣,需要挑選合適的竹子,然後裁切成大小一樣的竹片。把這些竹片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段時間,去除竹片內的水分,就可以作為編織的材料。
如何防止不進水,當地手工匠人都有自己的法寶。編織完成以後,工匠會把事先準備好的椰子油融化成焦油狀態,再塗抹在籃子內外。一些工匠還會加入牛糞,據說能夠起到更防水的效果,只是這味道和畫面有點讓人作嘔。
懂這門手藝的工人,需要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學習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有掌握了其門道,熟練整個編造過程才能正式出師。一個新手需要好幾天才能完成一艘籃子船,但熟練的工人只需一天就能夠完成。
其實這道手工藝,對普通人來說是有點複雜,但只要稍懂編織的手工匠人,看幾遍就能夠編出來。在我們農村地區,一些竹籃也是這樣編造出來,只是相對來說越南的竹籃船口徑更大,在防水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發展到今天,竹籃船也多了一些改變。早幾年我跟隨家人去峴港,沿海一帶的漁村所使用的竹籃船,已換上了更安全、牢固的塑料,並安裝了動力代替了手工木槳。後來詢問了一些朋友,才知道這是用纖維和其它材料複合做成。
但在湄公河一帶流域,居民日常捕魚、出行,還是習慣用竹製的小籃船。這些小籃船就與你在河內看到的電動車一樣,承擔著居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要想真正掌控它,卻非易事。
我以前嘗試了一下,結果在水裡不停地打圈。但越南人卻能夠用船槳,控制竹籃船前進的方向。你在一旁感覺看起來很輕鬆,也按照他們所說的的弧形角度划船,但只要你一掌舵就分分鐘陷入尷尬的打轉畫面。但,這不就是我們曾經的童年嘛~
今天的越南,雖是東南亞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以胡志明市為中心的城市,早已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大都市。但越南民眾似乎並未受到太大的現代化衝擊,傳統的生活依然是主題。所以才使得這種古老的船隻,依然能夠得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