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我這裡要說的竹子不是山區的大楠竹,也不是廣東那邊的觀賞竹,而是我們家鄉的小毛竹,這種小毛竹看起來細小,最大的直徑不過5釐米,一般都只有手指粗大小,但都不能減少它對人們的貢獻
家鄉的毛竹都是族生的,很少有單獨生長的,即使你把它分開種,過不了多久也是會生長發育出很多根來,成為一蔟群,好像它們永遠排斥獨處一般
家鄉的毛竹也跟其他竹系一樣都是常綠植物,也是可以作為盆景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此愛好,也許是司空見慣了一樣東西都會視而不見的反而是喜歡不常見的玫瑰、蘭花、芙蓉花、牡丹花……,並制為盆景,或自我觀賞或以禮物互曾。而毛竹卻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為一方增添綠色,不僅如此毛竹還被農民製作成各種工具器皿,但凡除需要用楠竹做的農產品外,小毛竹几乎做完了全部,你如涼衣杆、竹籃子、竹篩子等等,甚至把它做成菜餚都不輸大筍子的美味
小毛竹一般種植在老家自留地的最偏闢之地,一般是兩戶人家的分隔線上,或是房屋基地的四周邊沿蘺芭上的大樹下面,可想而知用途廣泛的毛竹生存之地是多麼的渺小啊
四季常青的毛竹在匱乏之地經過了日曬雨淋,傲過了風殘霜凍,走過了酷寒的冬天,迎來了萬物復甦的春天,這時毛竹趁著春天的溫暖與滋潤,破土發芽,長出地面的筍子有如匕首又如把長劍,仿佛要刺破蒼穹似的
這時好吃者,把它拔了做成筍子菜,毛竹筍子味道還不錯,筍子炒臘肉是常見的做法,注意要採摘嫩嫩的筍子才行,不然得老的吐渣而不能吃,也要記得炒筍子得先焯水一下從而除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哦。而剛出土或尚未蛻完外衣的筍子對於小孩的我們則當作利劍一樣的武器滿天飛殺,雖然今天看起來有些浪費,但是對於那個沒有什麼玩具年代的我們算是最大樂趣了。
當竹筍完好無缺的剝落外衣長大長高,開枝散葉後,再也不是剛出土時嫩得連一個指甲也可以陷進筍子去可以食用的了,而是皮厚而堅硬的竹子,然後日梭月移,不僅經過夏天的狂風爆雨的錘鍊、秋天的乾旱與霜擊,而且也得經受冬天冰雪的摧殘,然而一根竹子到老匠人手裡沒有三五載的春去秋來,周而復始還是得不到重用的,老匠人我們那兒稱為篾匠,就是專們用竹子做器具的人的稱呼,平時找他們幹活大多為上了年齡的老人,因為經驗豐富、有著上好的手藝,叫他們編個竹籃、谷篩等竹器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大人們對他畢恭畢敬的招呼著,生怕有招呼不周全的地方而羨煞旁人。只可惜現在差不多都工業化了,塑膠幾乎代替一切,從而很難看到賣竹製品的,更別替篾匠老人了啊。
雖然沒有老匠人了,但是作為四季長青的竹子依然被生長農村自留的僻壤處,依然默默地為大地貢獻一片綠,也能讓農人或偶爾嘗鮮的人們那裡也不失為一種美味佳餚啊!
懷念家鄉的竹子,懷念它們堅硬時為農人用作器具,更懷念嫩嫩時的臘肉炒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