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被貶黃州的蘇軾百無聊賴,常生孤獨寂寞之感。雖然蘇軾是個豪放曠達的人,卻也抵不過漫長無聊歲月的折磨。一日,百無聊賴的蘇軾看那嬌豔的海棠怒放得甚是可愛,直直地看了一天。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環境,後兩句抒寫對海棠的喜愛之心事。雖然沒有直接描繪海棠,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了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因為這是一首古詩,我們不妨簡單翻譯鑑賞一番。
春風輕柔地吹拂著,那日漸增長的春光,正在這宇宙間搖動。海棠花開,那陣陣的幽香氤氳在迷濛的霧氣中,而皎潔的月光業已轉過迴廊,不再照耀海棠。「我」生怕那嬌柔的海棠因為夜色深深而睡去,因此特意點燃一支高高的蠟燭,照亮那嬌豔的花兒,欣賞世間的美好。
鑑賞
此詩第一句,寫的是白天觀賞海棠時的情景。詩人並未直接描繪海棠是如何美麗動人,而是將它的美浸染在整個環境裡。「嫋嫋」一詞,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裡的「嫋嫋兮秋風」一句,盡顯春風的旖旎動人。海棠身在這樣的環境裡,她的嬌柔嫵媚自然不言而喻。
緊接著,詩人寫了海棠夜晚時的情景。「香霧空濛」四字,給人一種朦朧美。我國古人十分崇尚的一種美便是朦朧,在似見不見的那份隱約中,分外動人心魄。而海棠,正是有著這樣一份美。可是,即使美麗動人,海棠仍然不被世人喜愛——就連那沒有生命的月亮,也轉過迴廊,不再照耀她了。
此詩後兩句,化用唐玄宗說楊貴妃的典故。唐玄宗登上沉香亭,召楊貴妃,可是此時的楊貴妃因為前一晚喝醉了酒還沒有醒了,於是唐玄宗前去楊貴妃宿處,看到楊貴妃醉後未醒的樣子,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詩人害怕這美麗的海棠因為夜深而睡去,於是點燃蠟燭,繼續欣賞海棠的美。那月光雖然不願再照耀海棠,但是詩人卻並不願意就這樣捨棄她。那「月轉廊」與「燒高燭」的對比,顯示出詩人對海棠的喜愛有加。而「照紅妝」與「花睡去」,也形成了一種呼應,寫出了海棠的嬌豔嫵媚。
這番鑑賞,是我們對此詩的一般解讀,但詩歌的美在於有自己個人不一樣的「誤解」。
誤解
古人寫詩論詩,都講究「詩言志」。在古人看來,詩歌是表達自己內心「志」的一種最好形式。而詠物詩,往往也不只是寫物,更多的是要承載託物言志的功用。
「東風嫋嫋泛崇光」一句,表面上是寫春光在不斷增長,其實我們也可以聯繫蘇軾的身世,作一番「誤解」。
蘇軾少年得志,20歲就考中了進士,並在杭州、徐州、密州、湖州等地任職,真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就像那春光,一日強似一日,正待蓄勢待發,卻不料遭遇了「烏臺詩案」。「東風嫋嫋泛崇光」不正是自敘自己在「烏臺詩案」的情形嗎?
「香霧空濛月轉廊」寫的是「烏臺詩案」時和之後的情況。「香霧空濛」是一種空濛,是一份不確定,不正像詩人在經歷「烏臺詩案」時的情景嗎——一切都不明朗,一切都不確定。雖然在眾人的解救下,蘇軾保住了性命,被貶黃州,正如「月轉廊」一般,那曾經照耀自己的月光已經轉到人生的另一面去了,不再照耀自己。
海棠無論是作為花,還是隱喻楊貴妃,都是世間美好之物。「只恐夜深花睡去」便是擔心這世間美好的事物輕易就流逝。這美好事物,可能是時光,可能是珍寶,也可能是世人都看重的東西——總之,她是很重要的事物。
美好之物易逝,我們來世上一遭,總要留住些美好。於是詩人緊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要秉燭夜遊、及時行樂啊。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想來古人大多有這種時光短促,「及時須行樂」的想法吧,蘇軾自然也不例外。
結語
蘇軾這首《海棠》絕句,功力深厚,既可作一般的就物解讀的詠物詩,也可有個人偏見的「誤解」,無論哪種解讀,只要能夠帶給讀詩者一種心靈上的喜悅,便是一份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