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魔有什麼不同?

2021-01-09 育仁與人體生命學

在佛的心中,眾生平等,皆有佛性,看心都是家人,沒有什麼妖魔鬼怪,只是心不同,相由心生,德性的高低產生不同的外相,見心不見相,依法不依人,法即是心,心與法是同一詞,像德與道一個意思,一個代表心一個代表形。佛求心,求德。佛希望眾生都來找我,我領你們修心修德,超凡入聖不再輪迴。佛必須的有五眼六通,有功能了好看到眾生,救你們。

在魔的心中,眾生不平等,妖魔鬼怪為邪物,不淨之物,汙物,一定遠離,見到也要用法,咒,符,鎮鎮壓。以貌取人,見相不見心,魔求法,求道,不修心,不修德。魔講一切為己,不管別人,為了修行,見佛殺佛,見魔殺魔。魔希望眾生別來找我,魔不敢要神通,怕見到眾生,害怕眾生,所以魔排斥開發人體潛能。

是佛是魔很好分別,無我為佛,有我為魔,佛愛眾生為眾生而活,魔怕眾生為自己而活。佛求心求德,魔求法求道,一念無我即是佛,小我修行即是魔。什麼是佛?先天的自性,什麼是魔後天的小我。 作者:通性

相關焦點

  • 十二星座心中有一尊佛和一尊魔,你推倒佛,將面對毀天滅地的魔!
    十二星座心中有一尊佛和一尊魔,你推倒佛,將面對毀天滅地的魔!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尊佛與一尊魔,佛制約著魔,魔抗衡著佛,二者缺一不可!一旦你推翻了那一尊佛,你將面對毀天滅地的魔,一旦你推到了魔,佛就會讓你斬斷紅塵,人生中少了許多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
  • 佛與魔是同還是異
    兩年前,曾有一位愛好佛學的女士問過我一個問題:有人說佛就是魔、魔就是佛,這種說法對嗎?初聽時覺得這個問題簡直荒唐可笑,佛若和魔是等同的,那麼學佛豈不是在成就魔道?但又隱約覺得這裡面似乎包含著許多空慧的理念,而自己畢竟初學佛法,對大乘教理只是略知皮毛,哪敢去解答這樣的問題呢。
  • 魔佛波旬,真的是魔嗎?
    魔佛波旬之所以被稱為魔,因為他是以「欲望」證道,與佛陀的「無我」,正好相反。魔佛波旬說:「世間之人皆有七情六慾,有此才可稱之為人。所以個人而論,沒有魔佛,只有觀點不同的結果,古今中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就是如此。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波旬的言論,生而為人、理應做為人之事。還是老話:生在紅塵中、應做紅塵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 佛魔同性
    (緣起:有弟子問「師父,你說真的有佛和魔嗎?」因而,師父為此開示。) 無話可講,因人分別。妄心動,才有有和無。宇宙是佛,佛是宇宙。全是人心妄動,去除動靜二想,是為歸一。念力是什麼?工具!上天、入地、成羅漢、成菩薩、成佛,都以願力而成!師父有相嗎?有相!師父,有人身、有法身、有報身、有化身。師父,有相嗎?無相!本無去來,相從何生?無生無滅,是相非相。本就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相由眾生成。攀緣就像捉塵,瞎忙一通累壞身,終究一無所獲,大限一到時不再,叫苦連天天無應。問者無意,聽者有心,答者如雨!
  • 玉石雕刻佛魔一體
    南紅玉石珠寶雕刻的吊墜裡雕刻人物時因受到玉石大小的限制,往往只雕刻一個人物,但是也有一少見的雙人物題材,那就是佛魔雕刻,佛魔雕刻題材,基本上就是一個面部從中間或上下、左右分割,一半是佛一般是魔,佛雕刻法相莊嚴慈眉善目,魔雕刻面目猙獰青面獠牙,雕刻時雕刻師傅一般會選擇俏色或深淺巧雕,利用俏色與深淺將佛魔區分開,
  • 禪宗祖師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什麼意思?
    禪宗祖師提示學人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在境界當中見到「佛」現前,不趨附、不歡喜,看到「魔」也不厭惡、不畏懼,如此又怎麼會著魔呢?這當中所說的佛,不僅是指外在所見的佛,也代表好的境界,魔則是指不好的境界。
  •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
    文/解析西遊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在佛的眼裡沒有好與壞之分,所以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並不是壞人變好了,不再做壞事了。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圖片來源:資料圖) 如今社會,許多人學佛卻反而學的一身「佛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裝成學道的樣子的。且聽聽南老如何開示學佛之路。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 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什麼「般若」、「供養」、「布施」、「因緣」都是術語,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套,要用普通的話來講。
  • 教師應該「佛系」還是「魔系」?還真不好把握
    近年來經常聽見人說誰誰誰做事很佛系,佛系這個詞一經出現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在2018年還被選為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子女、佛系賣家等一系列衍生詞語被年輕人廣為使用。但究竟什麼是佛系呢?佛系是褒義還是貶義?
  • 佛魔?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對於南懷瑾老先生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是當代的詩文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佛學家,雖然現如今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但很多學者都會去看他老人家的生前的教學影像,南懷瑾老先生說,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就是佛魔,他們總是裝作一副很佛的樣子,已經忘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 佛為魔波旬之子授記:如來滅後,汝當作佛!
    許多人不解:明明佛已宣稱「我已降服一切外道及諸異論,催魔勢力。光照三千大千世界除滅大闇,開示眾生解脫正道充益天人,所應度者皆悉已度」,為什麼世間還有這麼多魔弟子呢?佛度眾生,無法度魔嗎?昔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摧伏魔軍之時,不少魔弟子就改易門庭,成了佛的忠實弟子。比如今天故事的主角,第六天魔王波旬之子商主太子。《大悲經·商主品》記載:如是聞,魔子商主聞佛將取大涅槃,心懷憂惱,來到佛前勸言:「唯願世尊,憐愍眾生,安樂眾生,救護世間,憐愍利益諸天人故,住世一劫莫入涅槃!
  • 是佛?是魔?終歸是會原形畢露的!
    所以,茫茫塵世中,有的人深陷苦海,有的人執念太深,本想成為超越常人的佛,卻最終成為了跌入輪迴的魔。對於《娑婆訶》這部電影的興趣,大概是因為其涉及到了比較神秘的宗教題材。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是,這並不妨礙我作為旁觀者對於宗教的思考與理解。
  • 在面對事相時佛魔同時出現,靈知是佛我是魔
    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體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來臨,你心中的佛與魔總是冒出來交戰,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每一個修行人都能親身體會到的事實。一個具有般若大智慧的人,不著幻相,心中的靈知佛就會戰勝你著相執著的愛憎魔。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首先要認識清楚自己心中的佛與魔是什麼。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什麼樣的因緣,你都能親自體驗。
  • 佛為什麼答應魔波旬的請求,三個月後入滅?
    佛與魔,猶如光與影般存在。佛陀證道時,第六天魔王波旬全力相阻,甚至不惜讓自己的女兒出賣色相,最終佛抵禦誘惑,覺悟成佛!而當佛年壽八十,天緣已至,魔波旬請佛涅槃,由於阿難的迷惘,佛被迫接受了波旬的請求,答應三個月後入滅(詳見上文《佛本可住世一劫,年壽八十罪在阿難》)!
  • 佛魔本一體,一個是來度你,另一個其實也是來度你
    所以佛陀只能離開,由魔王波旬來度化眾生,只不過波旬度人的方式就比較特殊了,如果說佛陀是從正面來引導眾生的善根的話,那他就是從反面來磨眾生的惡根,其實佛魔一體,都是度人。當然了,魔王度人是比較粗暴的,魔者「磨」也,您受的過就是得度,受不過那就是磨難了,一切都是因果。
  • 大雄寶殿因何得名 供奉的都是什麼佛?
    「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麼叫大雄呢?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陰魔,又雲五眾魔,新譯雲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雲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
  • 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 是魔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可是有些學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 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 老實人心中有佛,推倒佛,魔就出來了。拾得曰: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有善惡兩面,都住著佛,也藏著魔,並不單單是老實人才有。但是為什麼在老實人身上容易出現爆發呢?其實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老實人惹急了,後果很嚴重。這個社會什麼都有,唯一不缺的就是鑽牛角尖的人。事事要講究一下,較真一下。卻不知在較真的過程中,漸漸喪失了更寶貴的東西。我有個女同事,事事都在證明自己,非常較真。做事情分不清輕重緩急,卻處處愛出風頭。跟她一起的一個閨蜜,人膽小,也不怎麼說話。倆人玩得挺好的,能看出來她的閨蜜非常信任她,不過這個女同事卻總是背地裡說她閨蜜的壞話。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舍利弗原本有一個苦惱,這就是修聲聞者不能成佛的苦惱。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
  • 是魔還是佛?周潤發把這個角色演繹得很到位,不到最後猜不出結局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此乃以心傳心,道在一念之間,可說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