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變化,而未來也將持續地發生變化

2020-12-19 冥維空間

作者:黃姤

歐洲國家和其首都的地理考試並不是個難題,只需要記住幾個比較少了解的國家就行了比如賽普勒斯的首都是尼科西亞,馬爾他的首都是瓦萊塔,其餘的首都聽了這麼多次你幾乎不用學習就能記住,然而前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後我們不得不開始熟悉烏茲別克斯坦,馬其頓,亞塞拜然等和它們的首都,國界線變得越來越多了,考試的難度也變得比以前更難了。當然地圖的改變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帝國衰落了,新的帝國形成了,新的國家,新的地區,新的首都時不時的冒出來,然而科學家們關心的就是另一件事兒,地理地圖會改變嗎?大陸的形狀會改變嗎?它們之間的距離會改變嗎?簡而言之,地球表面的外觀會改變嗎?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地圖會是怎樣的呢?

圖解:世界地球

地球一直都在著變化著

這種變化是肯定的,地球在其整個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而未來也將持續的發生變化,事實上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它也不會停止改變,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是第一個意識到了這一點,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早在1912年的時候就提出了地球大陸漂移的理論,事實上引起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注意的第1件事就是南非和南美東部的板塊形狀似乎是能夠互補的,它們就像被數千公裡的大西洋分隔開的兩塊拼圖,給人一種兩個海岸曾在歷史上相連在一起的感覺,而這兩個海岸的植物群,動物群和地質情況驚人的相似,似乎再次證明了這一假設,這兩個地方曾經相連過,這就是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的理論。

圖解:阿爾弗雷德韋格納 1880-1930年(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事實上現在你所看到的世界地圖並不是一直如此,不僅美洲和非洲曾經是一體的,而且在很久以前大約3億年前在石炭紀末期,所有的大陸都是一體的,只有一個唯一的陸地塊,一個原始的超級大陸,也就是所謂的——盤古大陸,當時存在的唯一海洋被命名為——盤古大洋。

圖源網絡

超級大陸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大約1億5000萬年以前,直至盤古大陸的各個陸塊分列漂移形成了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和北邊的勞亞大陸,這兩個大陸被特提斯海分隔開來。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和南極洲最早出現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歐洲,北美和北亞的出現緊隨其後被分裂出來,然而和許多其他偉大的理論一樣,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的觀點一開始並沒有被認真的對待,他在沒有得到認可的情況下去世,直到30年後,他的觀點被重新提出並得到了科學界的一致認可,科學界已經確信大陸在運動並且大陸現在仍然在運動,具體來說每年2.5釐米也就是1英寸,和我們指甲生長的速度是一樣的,因此南美洲和非洲年復一年地無情的遠離對方1英寸的距離,我們認知中最安全靜止的土地怎麼會移動過這麼大的距離並且現在還在繼續移動呢?

圖解:大陸分裂前後對比圖

大陸會漂移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這是因為大陸是構成巖石圈的巨大構造板塊,並漂浮在地球內部的其他物質上,而巖石圈則是地球最外層和最堅硬的部分,厚度在100~250公裡之間,板塊就像移動島嶼一樣漂浮在熔巖海上,熔巖是一種半流體巖石被稱為——軟流圈。位於地幔的上部,該地區的對流運動是導致大陸運動的原因,大陸以一種異常緩慢的方式運動,但這種運動卻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火山或地震。

圖解:軟流圈

當構造板塊在其連續位移過程中發生碰撞時,通常會發生俯衝,也就是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滑動,這種俯衝產生的摩擦使地幔融化,這種現象引起了火山出現,也逐漸增加了板塊所受的張力,從而使板塊中產生裂縫,我們稱之為——斷層。

圖解:斷層俯衝運動

地震都是在其中發生的,位於加利福尼亞的聖安德烈斯斷層,也就是位於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匯之處,是所謂的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環太平洋火山帶由斷層和火山組成,從阿根廷延伸到紐西蘭與不同的大陸接上環繞著海洋,在該火山帶上時常會發生地球最猛烈的地震,有時也會引發海嘯,這些災難成為電影海嘯奇蹟末日崩塌的發生背景,同時它還造成了人類世界的真實的災難。

舉例說明:

在2017年9月墨西哥發生了7.1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的瓦爾迪維亞大地震,也被稱為智利大地震,矩震級高達9.5級,地球上有一半的人都能感覺到這次的地震。

智利普耶韋火山爆發和它引發的強烈海嘯幾乎影響了整個太平洋,包括夏威夷和日本。

同裡氏地震震級一樣,矩震級也是用來測量和比較地震,它是一種對數尺度,1979年託馬斯·C·漢克斯和金森博雄提出了這種測量方法,它是基於測量地震釋放的總能量來確定震級的,這幾千年前發生過的巨大災難中,巨大的山脈烏拉爾山脈,阿特拉斯山脈,亞平寧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也是由板塊的運動和重新排列形成的,比如說伊比利亞板塊和歐洲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庇里牛斯山脈,還有地球上最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也是由印度和亞洲北部的碰撞形成,這些板塊之間的撞擊力非常大,因此才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脈。

同樣大洋海溝也起源於俯衝帶,比如馬裡亞納海溝它有11千米深,在地殼中的落差比珠穆朗瑪峰本身更加明顯,儘管它的方向是向下的,是什麼力量推動構造板塊撞擊其他板塊從而產生俯衝出火山,地震,山脈和深坑等現象呢?

答案:海脊

它們位於地球海洋中部,海拔2000~3000米,那裡的巖漿不斷地從多個裂縫中噴出,這是地球上新物質產生的地方,還推動了其他物質的產生,火山島就是這樣形成的,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一樣,新的海洋巖石圈最終與其他板塊相撞,這就是南美洲越來越遠離非洲的原因,而未來的地圖也將會不斷的發生改變。

黃姤結語·2.5億年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德克薩斯大學古地圖項目的發起者克裡斯多福·史考提斯認為,未來的地球板塊將會大變樣,這位地質學家致力於繪製地球在過去1億年間的地圖以及未來的地圖,克裡斯多福·史考提斯用計算機模擬出未來的地球將會出現一個新的超級大陸——終極盤古大陸,他相信隨著非洲與歐洲的合併,地中海將會消失,澳大利亞將與亞洲合併,每洲的兩個次大陸也將融入這個獨特的新大陸,畢竟英國仍然一個孤懸的孤島,在地中海消失之前,梅諾卡島只剩下幾百萬年不到的時間了。

圖解:計算機模擬出2.5億年後地球的面貌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曾預言,未來地球將會發生變化,時空可能存在扭曲現象!
    愛因斯坦曾預言,未來地球將會發生變化,時空可能存在扭曲現象!宇宙是十分浩瀚的,宇宙空間的大小是我們人類無法衡量的,對於宇宙而言,我們人類只不過是裡面的滄海一粟。近幾年各國都陸陸續續向太空輸送了探測器,他們帶回來的數據告訴我們,人類過去對於宇宙的認知是十分狹隘的,宇宙存在的奧秘,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研究透徹。牛頓的萬有引力告訴我們,宇宙中的天體之所以能夠懸浮,是因為萬有引力在起作用。在我們意識裡面,我們一直認為宇宙是一個平坦完美的空間,然而隨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出現,它直接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空間的原有認知。
  • 人類離開地球後,太空人的身體變化,預示著人類未來?
    據《科學進展》報導,一項針對來自美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11名太空人的研究發現,他們平均在太空停留的時間超過170天,在離開地球之前和返回地球之後,核磁共振成像解釋了他們身體的某種變化,尤其是大腦,幾乎所有人的大腦都出現了腦室擴大和腦脊液增加的現象
  • 如果地球海洋面積變成陸地,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還能生存嗎?
    最開始地球的環境和現在環境大不相同,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地球開始發生了變化,如果從其他星球的角度上來觀看,你會發現地球已經黯淡一片,這全都是因為地球上空被各種溫室氣體覆蓋。地球地球變化海洋和陸地的面積比例失調,如果兩者一旦相反的話,那麼對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海洋大幅度減少的話,會讓地球長時間的陷入一個乾旱的階段,甚至難以看到雨水的降臨,要知道海洋的存在,才讓地球的環境整體比較溼潤,在一個整體溼潤的生態環境下,生命的出現對於人類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海洋面積持續減少的話,會讓整個地球的氣候發生變化
  • 如果將遠古生物復活,地球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後果無人敢想!
    如果將遠古生物復活,地球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後果無人敢想!今年發生了很多事件,比如在二月份南極溫度突破了20攝氏度,西伯利亞海域出現了很多事端,海洋開始了自己「沸騰」的現象,地球上的環境開始不斷出現問題,這似乎都在暗示著什麼,現如今地球已經容不得一絲絲的破壞,人類向海洋中排放的海洋垃圾,嚴重影響了海洋 中的生物的環境,甚至威脅到它們的生命,這對於人類都不是一個好兆頭,不能再任其發展下去了。
  • 現代人正發生3個變化,未來人類長啥樣?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漫長且複雜的,生物繁衍是基因突變的基礎,生物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則決定著基因的遺傳。在地球上生存著萬千物種,其實都是在殘酷的演變過程中倖存下來的,現代人類在與數百萬年前的古猿相比,仍然存在著太大差異。
  • 假如地球所有海水全部變成淡水,會發生什麼奇異變化?
    那麼世界上海洋水極為豐富,如果這些鹹的海水全部變為淡水,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開天闢地篇45億年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此時地球上並沒有海洋水,水以結構水的形式存在於礦物和巖石中。接下來地球開始不斷演化和分化,水從巖石和礦物中釋放出來,此時所有的水都是淡水。由於水是流動狀態,地球上的水不斷流動,水會帶走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質。
  • 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發生哪些變化?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發生哪些變化?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發生哪些變化?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汽車行業進入百年未有的大變革時代。
  • 巖石也會發生變化!
    天地萬物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中大地滄桑巨變,地殼物質形態持續轉化。巖石,縱然堅不可摧,也並非一成不變。組成巖石圈的三大巖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隨著歲月的流逝,也能相互轉換和變化。在三大類巖石中,沉積巖擅長用「細水長流」的方法佔領地球表面,巖漿巖則更偏愛以「厚積薄發」的方式來宣告它的存在,而變質巖用「今非昔比」來形容則再合適不過了。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隨著地球溫度逐漸冷卻,巖漿巖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的原生巖石類型。因此不管是從巖石的「資歷」還是如今的分布體積來說,巖漿巖都是三大巖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 如果地球再向太陽靠近10釐米,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答案很殘酷
    而從「地圓說」到「日心說」,人類一步步認識地球,並且將目光投向了整個宇宙,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飛船踏入太空,成為了第一個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 火星移民新挑戰,科學家發現太空人身體變化,類似腫瘤發生過程
    火星移民計劃聽起來是多麼地不切實際,可就是這麼一個荒誕的想法,似乎在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手上都能變為現實。這類似於某些腫瘤發生的情況。 而在著名的太空人斯科特凱利的研究中,因為其不僅在國際空間站待了340天,他還有一個同卵雙胞胎的兄弟,於是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極佳對象,通過對凱利的觀察,科學家發現在微重力並且長期暴露在輻射中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受到了一定的損傷,眼睛的形狀變差,並且肌肉和骨骼質量明顯損失。
  • 地球如果停止轉動8秒,會發生什麼變化?恐怕迎來「世界末日」!
    地球身為太陽系的一員,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存在,讓很多人比較疑惑,在宇宙中難道真的只有人類這樣的高智慧文明嗎?所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我們都知道地球每天圍繞地球進行公轉自轉,才讓時間有一定的規律和一年四季,那麼地球如果突然停止轉動8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 氣候變化將人類引向何方?上一次全球氣候波動,給過我們參考答案
    氣候變化將會把人類引向何方,我們已經設想了無數次,科幻電影也用腦洞大開的故事情節和令人驚奇的場景特效為我們呈現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畫面。比如《後天》呈現的全球冰凍的畫面,《未來水世界》呈現的全球都是海水的畫面……其實無需設想,地球在一萬年前已經給過我們一個參考答案,因為那個時候,地球也出現過一次劇烈的氣候波動。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
  • 地球將出現第八大洲?非洲大陸或在分裂,裂縫長56公裡!
    在四十多億年的歷史中,地球是一直不斷變化的,地質方面尤為明顯,大板塊再一次又一次的活躍中,發生了改變,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並不是最終的形態,在未來依舊會發生變化,當然也會伴隨著地震火山等一些列的自然災害。它們並沒有被固定,這從一方面也說明了,地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 NASA有重大發現,太陽活動出現新變化,地球或告別「小冰河期」!
    NASA有重大發現,太陽活動出現新變化,地球或告別「小冰河期」!在2019年到2020年的過渡階段,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時期嗎?其實影響地球環境的因素有許多,例如太陽黑子的活動、冰川融化等等。
  • 其實地球早就傷痕累累?看看地球幾十年的變化過程,你會沉默
    主題:其實地球早就傷痕累累?看看地球幾十年的變化過程,你會沉默。 說到地球,這個我們不會陌生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裡。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 大膽的想像一下,地球千萬年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地磁場千年後發生逆轉地球的磁場大部分是由地核形成的,地球的內核是以金屬鐵為主要成分的導電體,外核由於溫度接近於巖石的熔點,所以其內部物質處於塑性流動狀態(專業上稱為「軟流圈」)。通過外核物質塑性流動,產生電流,電流產生的磁場作為地磁場被觀測到。地磁場與條形磁鐵生成的磁場極相似。
  • 宇宙時間軸展現了整個太空、地球、人類和生命的歷史
    生命不過是蒸汽,宇宙漫無邊際,其歷史渺遠難測。如果諸位看一眼我們所在宇宙的時間軸,就會發現人類出現至今的時間在整個時間軸上不過短如瞬息。你能試著去想像這個時間軸的範圍有多大了嗎?而這樣廣大宇宙所涵蓋知識的多少難以用語言去形容的。圖解:從大爆炸形成的宇宙演化圖解(左)。在這幅圖中宇宙以二維呈現,第三維度是時間,向右是時間流動的方向。
  • 太空人太空生活6個月,身體發生變化,馬斯克火星移民會實現嗎?
    對於人類來說,在太空當中的生存並不是一件好事,它對於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相關的研究已經表明太空人在太空飛行的過程當中,身體中的端粒和線粒體功能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因為在太空環境中失去了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保護,將人體直接暴露在太空輻射當中,雖然有防護服的保護,但這並不是萬全之策,宇宙中還有失重時差等一些不利於人體的現象出現,那麼這些太空人的身體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