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中大地滄桑巨變,地殼物質形態持續轉化。巖石,縱然堅不可摧,也並非一成不變。組成巖石圈的三大巖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隨著歲月的流逝,也能相互轉換和變化。當然這一轉換過程非一日之功,需要歷經漫長的地質過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巖石的轉換世界。
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巖石的形成及變化
巖石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是構成地殼及地幔的主要物質。根據成因,巖石可分為三大類:火成巖(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在三大類巖石中,沉積巖擅長用「細水長流」的方法佔領地球表面,巖漿巖則更偏愛以「厚積薄發」的方式來宣告它的存在,而變質巖用「今非昔比」來形容則再合適不過了。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隨著地球溫度逐漸冷卻,巖漿巖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的原生巖石類型。因此不管是從巖石的「資歷」還是如今的分布體積來說,巖漿巖都是三大巖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那麼沉積巖和變質巖又是如何出現的?
在漫長的歲月中,深埋地下的巖漿巖逐漸抬升到了地表。剛一到地面的花崗巖還是個體積龐大的「巨無霸」。它整天沐浴著陽光,享受著風兒的撫摸,沉浸在雨水的滋潤中,還有各種花草樹木在它身上生根發芽,無數的飛禽走獸以它為家。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下,巨無霸的巖漿巖逐漸破碎,並隨著雨水的衝刷,進入小溪,匯入江河,並不斷破碎分解成更加細小的顆粒,順著河流朝大海奔去。這些小顆粒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只有一部分抵達了海灘。它們想要抓緊時間在海灘重建家園,但卻在海浪一次次的襲擾和衝刷下,選擇在海岸邊安頓下來,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沉積層理。就這樣,最原始的沉積巖形成了。這個過程中,巖漿巖犧牲了自我,輾轉千山萬水,終於轉變成了具有層理的沉積巖!
與此同時,抬升到地表的變質巖和早先的沉積巖在地表條件下經過破碎、運移、堆積等,也不斷形成新的沉積巖。
地表世界欣賞完後,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神秘的地下世界。我們知道,地球內部有一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不斷向外提供動力。在這股「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早先形成的一部分巖石會重新進入地球深部,接受「煉獄」的考驗。就連原來的變質巖也可以浴火重生為更高級的變質巖。這就是三大巖類轉變成變質巖的過程。
著名生物學家林奈曾說過:「堅硬的巖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時間的女兒。」
如果巖石過於靠近地心,那裡的高溫會讓它們灰飛煙滅,重新變成熔融的巖漿,繼而開始新一輪的巖漿作用。就這樣,在地球內部活動和地表外力的共同主導下,巖石圈的轉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著。三大巖中所有類型的巖石都會不斷參與到下一個循環中去。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遊戲。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在這一遊戲中玩得不亦樂乎,直至永遠。
巖石轉化的動力揭秘——地殼物質循環
正是因為巖石一直處於循環轉換之中,三大巖在地殼中所佔的比例也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是誰晝夜不停地驅使巖石不斷轉化?又是什麼力量強大到可以貫通地球表裡?
研究表明,從35億~36億年前原始地殼形成至今,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歲月中,巖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存在著大規模的物質循環。近年來地質學家又發現,有一股來自核幔邊界的奇異熱量(學界稱為「地幔柱」)促使著地幔對流,進而造成地殼物質循環。但最終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其實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放射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再轉化為推動巖石圈和軟流層物質運動的機械能。
在地質循環的過程中,地殼運動、板塊構造、巖漿活動等地質作用生成新的巖石,隆起高山使地面和洋底凹凸不平;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地質作用以及水流、冰川和風的地質作用,使巖石風化、破碎、溶解並搬運到盆地沉積,起到削高補低的作用。而大洋盆地是地球上的最低點,陸地上的物質原則上都要回到洋底去,並在洋底沉積為巖石(包括化學沉積、生物沉積和固體碎屑沉積),最後隨著板塊運動回到地幔中消亡,這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後記:
萬物循環皆有序。讀完了文章,相信你對巖石界三大家族的血緣關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