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你理解什麼意思嗎?

2021-01-15 網易新聞

說起「明堂」這個詞,很多人會有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因為「明堂」這個詞彙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明堂」具體是什麼意思,則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關於「明堂」,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你理解什麼意思嗎?咱們一起分析一下。

在世界上,中國歷史較為特殊。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是世俗國家,很少存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但是,這不代表古代中國人沒有信仰。至少從商朝以後,中國就奉行祖先崇拜思想,這種思想在周朝以後形成定製——即祭祖專門用的儀式。

對於古代中國來說,祭祖就是自己的信仰,祖先就是自己的神。並且在古代,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有祭祖的傳統。甚至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因為祭祖的時候不守規矩,還被當時的儒家知識分子所批判,認為梁武帝的行為是昏君所為,壞了祭祖的規矩。而上文所說的俗語,其實指的是祭祖這方面的規矩。

先說「明堂如播米」。所謂「明堂」,最初指的是天子在發生重要事件、舉辦重要活動的前提下接見大臣、接受外臣朝拜的地方。比如《木蘭辭》裡面提到花木蘭在前線為朝廷立下不少戰功,於是北魏皇帝接見花木蘭,在接見花木蘭的時候,北魏皇帝是在「明堂」這個地方。

《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並且,歷史上,古代皇帝舉行祭祖儀式也是在明堂。因此,明堂逐漸有了祭祀祖先的含義,最終成為祭祖之地的代名詞。

所謂「明堂」如「播米」,指的是在祭祖的時候,祭品如同「播米」那樣稀少。此外,「播米」還可以引申為態度問題。因為在過去,播米是在餵雞的時候才有的動作。因此,「明堂如播米」可以做兩種理解:一種是祭品太過稀缺;而另一種則是祭祖的時候對祖先態度太不端正。

再說「子孫窮到底」。在當下,很多人在化險為夷以後,都會不自覺地說一句「祖宗保佑」。古人認為,一個人的運氣好壞乃至子孫後代是窮還是富有,和祖先的保佑有著很深刻的關係。因此,古人認為,祭祖的時候,如果對祖先的態度恭敬、祭品豐盛,那麼,祖先一高興,就會全力幫助後人。

相反,如果子孫祭祖的時候,貢品很少或者沒什麼祭品,那麼,祖先就會感到憤怒,輕則不幫助子孫,重則甚至會對子孫進行懲戒。因此,古人認為,「明堂如播米」的行為,必然會得罪祖先,從而給自己以及子孫引來各種麻煩。

慎終追遠,知道懷念祖先、追思祖先是一種美德,並且這種美德值得延續和提倡。但是,懷念祖先固然重要,但切記陷入迷信的深淵。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事業是否興旺,子孫是否有出息,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和鬥志以及家風的培養。而祭祀祖先只是我們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二者並無直接聯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農村俗語是農村代代相傳的智慧,就比如我們家,從我曾爺爺那一輩傳到我爺爺,到我爸爸和我這一輩,基本上就失傳了,有時候聽他們講這些,就當聽個稀奇。「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是我過年的時候到親戚家拜年,聽一位長者提起的,主要說的是,擺設風水等等對子孫後代的影響。下面就來給大家簡單說說。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算迷信嗎?
    農村俗語,作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有該剔除的部分,也有部分是值得保留下來的,因為它們的存在,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提示,還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多多少少似乎還是有那麼點迷信的,「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明堂是什麼地方呢?
  •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明堂是什麼?為什么子孫會窮?
    民間俗語之所以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大部分俗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古時候人們善於觀察總結,然後得出結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生活經驗告誡給後輩,其本意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少走一些彎路。那麼古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到底什麼意思?其中明堂是什麼?為什么子孫會窮?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風水學問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動土建房尤為明顯。無論是陽宅,或是為逝者修建的陰宅(墓地),都非常重視風水問題,它們的選址、布局都非常講究。對於陽宅來說,好的風水應堅持「前聚、後靠、左活、右通」原則。這裡的「前聚」,是指房屋前方要能地氣聚合。
  •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文·段宏剛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在民間流傳很廣,大多出自一些老年人之口,老年人常常以長輩教導晚輩的口吻說出這句話,目的在於希望晚輩有一個舒適的家居環境,生活蒸蒸日上。
  • 俗話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明堂是啥?為何子孫會窮?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都流傳著一些關於家族的俗語,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這麼一句——「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如果從字面上解讀,你根本不知道啥意思,要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深意,必須深度剖析。據了解,這句話出自一個算命老先生的口中。
  • 農村老話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啥意思?這是教人孝順的老話
    個人認為,孝這個字其實也是要分什麼情況,有些愚孝並不應該提倡,啥叫愚孝?就是不由分說,完全聽長輩的,長輩明明錯了也要聽,這就是愚孝,現代有不少媽寶男就是這樣。有一些也是存在爭議性的,比如這句老話「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初看時讓人感覺茫然,因為字面意思不明顯。
  • 農村俗語:「明堂如月圓,子孫有餘錢」啥意思?明堂是什麼?
    來到費大爺家的時候,李大拿就直接說出了一句話,那就是要給老人找一個名堂寬敞的地方安葬,最好明堂是那種像月亮一樣圓的地方,說完就開始領著人去村的周邊開始尋找了。其實作為一個現代農村人對於李大拿說的這個明堂真的不是很理解,於是就好奇地問李大拿什麼是明堂?為什麼要選擇跟月亮一樣圓的地方安葬?
  • 農村俗語:「明堂似葫蘆,寡母定隨奴」,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明堂似葫蘆,寡母定隨奴」。雖然我對這句俗語仔細思忖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這句俗語來自「風水歌訣」。意思是說:墳墓的明堂如果像葫蘆狀的話,可能會傷害男主人,從而使女主人成為寡婦,在無奈的情況下,女主人會下嫁給自己的家奴。
  • 農村老人常說「明堂如銅鑼,家富積錢禾」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們常說的「明堂如銅鑼,家富積錢禾」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農村一句古老的俗語,有兩種解釋,意思是說,光明磊落、光明正大的為人處世,就會富裕的道理。明堂是指官府公堂或家庭客廳,就像銅鑼一樣光亮照人,百姓富裕,存錢就像存柴禾一樣多,說明非常富足。
  • 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涉及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事生產、土木建設等方方面面。農村修房建屋的講究,村裡人基本上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以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來說,它揭示了什麼道理?
  •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有道理嗎?「富不添丁、窮不添女」的俗語,已經是時代拋棄的「習慣」了,在當時有當時的道理,是人們經過大量的實踐經驗積累出來的「真知灼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已經不再適用,或者有了新的含義。
  • 農村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這樣
    我們常常從各種俗語老話裡得到很多的經驗,規避掉很多的錯誤。很多人也很喜歡去了解一些農村俗語。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句對我們有益的農村老話——窮不走水,富不涉淫。首先是前半句窮不走水,按照字面解釋就是窮人不走水路。
  • 農村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啥意思?
    文/豬友巴巴農村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啥意思?俗語在農村,被廣為流傳,上到七旬老漢,下到孩提,都能說上幾句!對於這些流傳在農村的俗語來說,大多數與農事有關,講述的是「不違農時」,比如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比如說,「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滿大集」。當然,對於俗語來說,反映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也比較拗口,沒有老人的點撥還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說,今天我們談論的這句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是啥意思呢?
  • 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鄉下的人都特別重視房子的問題,關於蓋房子的俗語也很多,就像今天的俗語「白虎蓋青龍,世世代代都有人窮」,這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呢?白虎蓋青龍,世代有人窮: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俗語都會問,白虎,青龍和蓋房子有什麼關係呢,其實白虎青龍說的是蓋房子的問題。白虎,青龍,朱雀和玄武都源於古代傳說,分別是守衛四方的神獸。
  • 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開當鋪」,究竟是什麼意思
    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開當鋪」,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華夏的沃土之上,孕育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化,歷經歲月的流轉,傳承到了現在。
  • 農村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來了賺金庫」啥意思?你知道嗎?
    大家好,歡迎閱讀(老農村夫)欄目,每天為大家分享更多關於農村的信息和內容,更有趣味的俗語知識,如果你喜歡的話不妨點個關注吧,請點擊右上方藍色按鈕「關注」,持續收看本欄目內容。謝謝!確實,這是農村千百年來的習俗,忙碌了一年那短暫的休閒日子。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也不乏一些精彩的俗語故事。比如在老人口中就有一句特別耐人尋味的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來了賺金庫」,此話有沒有道理?今天咱們就來粗略的探討一番。
  • 農村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手上的紋路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也正是房子對農村人的重要性,所以在農村中關於蓋房子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在我們北方,農村人居住的地方相對來說比較集中,所以每戶人家都有左鄰右舍。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這句俗語,說的便是左鄰右舍房屋和自己家房屋的高度。白虎指的是西側鄰居,青龍指的是東側鄰居。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