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魯中網10月29日電(記者 高晨 攝影 韓春義)10月29日,「2020暢遊齊魯·好客山東好時節」採風踩線行進至第四日,採風團一行來到有著「江北都江堰」之稱的戴村壩。
戴村壩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中國大運河申遺考察組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壩」、「大運河之心」,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站在戴村壩觀景平臺上,立刻就會被其磅礴恢宏的氣勢所折服,戴村壩將壩上的大汶河和壩下的大清河攔腰分開,壩上碧波萬頃,橫無際涯。當碧水翻越戴村壩時,形成了一道美麗的瀑布,激流奔湧,飛翠濺玉。跌落壩下的消力池後,激起朵朵水花。
戴村壩始建於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建,主要是攔蓄大汶河水,使趨南旺,以濟運道,其功能等同於人的「心臟」,故把戴村壩譽為「運河之心」。
整個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採用束腰扣結合法,一個個鐵扣把大壩鎖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戴村壩的建成,保障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漕運暢通,對我國南北經濟交流、文化融合、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戴村壩像一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運河之上,熠熠發光、屹立不倒。
作為歷史的記錄者——戴村壩博物館坐落在戴村壩南側,建設面積2000平方米,展品300餘件,依託水工文化遺蹟遺物,通過遺物展廳、模型展廳、圖片展廳、引水展覽廳、3D影院等,向遊客集中展示戴村壩的歷史、價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運河的燦爛文化,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館。
「日間帆檣如林,夜來桅杆似火。」600年前,這裡船舶雲集,商賈不斷。古人用智慧創造了跨越時代的奇蹟。雖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任洪水千磨萬擊,今仍鐵扣緊鎖,巋然不動。懷古思今,真是令人浮想聯翩。
現如今,大汶河水經過戴村壩已不再流入運河,而是流入東平湖,繼續發揮著固定河槽、攔沙緩洪及引水灌溉等重要作用。同時,這裡也成為一個休閒度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