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好長一段時間,《追光吧哥哥》又來了。
35+的姐姐哥哥們,大多數都面臨著角色受限、無戲可演、久別舞臺的窘境。但看著他們拼命努力展現自我,自信又不認輸的樣子,感觸頗多。
中年人,被扣上油膩的帽子,又承受著生活重擔,不能抱怨,卻無法反駁。
一樣處於中年,年少時渾渾噩噩的度過,中年了還不拼一把,等到年老真的只有後悔了。
心理學上的中年危機,指的是,在中年期間出現的健康、事業、家庭等危機的總稱。
所謂的「中年危機」,有「危」也有「機」,就看你怎麼應對。
1 中年處境
中年期,字面上的意思是指35-60歲這一段時期,算是一個驚濤駭浪的動蕩期。
首先是身體上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明顯意識到已經老了。生命有限,每個人都會衰老和死亡。中年人在「時間的不可逆」中無力掙扎,帶給他們最大的恐懼感。
其次是可能性的喪失。當我們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性越來越低的時候,好像抬頭就能看到未來。主要是因為壓力越來越大,也免不了焦慮,就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小。
人到中年,處處險境,舉步維艱,也不為過。
在這個90後都覺得自己老了的時代裡,如果衰老只是宿命,那麼如何應對這種中年危機才是問題。
2 首先身體健康
其實人到中年要面對的問題很多,處理的事情也是非常多。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自己的身體不好,我們是沒有這個精力處理好眼前的問題的。
所以無論如何自己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一定要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讓身體能夠有能量去支撐我們。
3 繁衍
人到中年,和世界、和他人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會從下一代的繁衍中獲得人生意義,也可能從他人的成長中,獲得新的可能性。
這裡的「繁衍」指廣義上的,比如對生活懷有熱情和好奇心、為社會和他人謀福利、維護公平正義等等都具有繁衍的性質。我們能夠藉助這些活動突破自我的限制。
在家庭關係中, 「繁衍」指真心為孩子奉獻,但不是那種失去自我,把對生活的期待都放到孩子身上。
他們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尊重是相互的,這樣做也是在尊重他們自己的獨立性。由關心孩子,進而上升到關心自己。
他們通過愛孩子,學習怎麼愛自己。在奉獻自我的同時,也在加強自我,這種才是奉獻式的愛。算是走出中年危機的一種方式。
人在中年期如果完成了繁衍的課題,他將不會害怕死亡。
這種繁衍不僅僅限於家庭,還有家庭外的傳承性的繁衍感。另一種含義就是把自己納入到了更大的人類群體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種演化進程的一部分。也就是把「小我」融入到了「大我」之中。
4 創造性工作
創造能不斷把獨立於個人的一些東西帶到這個世界,也是一種突破自我限制的形式。
就拿貝多芬來說,他的中年可謂是一部「命運抗爭史」。
他曾因耳聾一度想自殺,但他最終沒有這麼做,依靠「為藝術和未完成的職責而活著」的信仰活著。
在31-40歲間,創作出我們熟知的第五「命運」交響曲、「月光」鋼琴奏鳴曲。到49歲,在耳聾極度嚴重的情況下,又把全部的人生感悟化作了《第九交響曲》等作品,完成了又一次的音樂創新。
但是,你發現沒有,絕大多數人的中年危機起始於成年早期,爆發於中年時期,所以說始作俑者其實是自己。
他們有可能還沒有踏入社會,就決定不折騰,不學習,停止思考了。
導演李安談到中年危機問題是這樣說的:「人永遠都是面對問題,不是中年危機,就是老年危機,要麼少不經事、跌跌撞撞,總是有新的問題。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這是永遠都學不完的,直到臨死前,你還要學習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不學習就很有可能被淘汰,還談什麼在中年時期突破自我?
結語
人生苦短,中年不易,但我們只能一步一步走過去,不能停,也不能回頭。
生存的壓力擺在那裡,所以中年人的堅強不是從不崩潰,而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選擇風雨兼程。
《月亮和六便士》裡有一句話:我們用盡全力,只是為了過著平凡的生活。
畢竟,這才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