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卻可以包容萬物 中

2020-12-24 史鹹魚

執古之道 第四處:《道德經》第十四章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研究《道德經》,邏輯道紀;劉先銀經典點說:道紀【14】【21,54,57】以此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54】【57】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21】【57】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48】以無事取天下。【21】【54】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道德經體道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老子為「玄德」所下的定義分別出現在10章、51章和65章。

1.認識模式——10章:屬性道喻

能為章 第十【老子·第10章】載營魄抱一 玄德

註:「玄德」的本質屬性——認識模式,形式是系統性,屬性是層次、結構和極限。

2.存在屬性——51章:玄德之道

養德章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

3.認識屬性——65章:理論之道

淳德章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註:「玄德」的認識屬性——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理性把握的本質存在:兩個層次兩種形式的對立統一

通過「玄德」定義中出現的三種邏輯圖我們看到,老子對「玄德」的解說體現了辯證認識的深化過程,即動態過程具有的三段式法:認識模式——存在屬性——認識屬性。邏輯方法體現出系統認識——動態規律——結構規則。三者之間體現出辯證邏輯的特點: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從形式對立到本質同一的辯證認識過程和整體結構。邏輯圖為:

┌10章:認識模式:系統認識、山形結構——抽象環節整體形式

玄德┼51章:存在屬性:演化規律、菱形結構——具體環節本質屬性

└65章:認識屬性:結構規則、完整模型——邏輯環節形式特點

直觀形式的邏輯圖為:

養德章 第五十一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

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方法微明;微明章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說: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盡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為易道之悲憫蒼生。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的邏輯學既不是通常的形式邏輯,也不是黑格爾的辯證邏輯,而是全面系統形式的哲學邏輯。也就是說,它將語言邏輯、形式邏輯、辯證邏輯三者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強調邏輯的真實性而不是思辨性。這種真實性已經達到邏輯思維的最高境界,為此印度學者才將它表述為「生命的邏輯」。用概念表述出來,就是哲學邏輯。它與傳統的形式邏輯、符號邏輯、數理邏輯、模式邏輯不同,屬於真實邏輯範疇。哲學理論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老子的邏輯達到了這一境界。所以才稱得上屬於「生命的邏輯」。

珞珞如石 第五處:《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傳世本:「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書本:「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也。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裡更妙,只是改了一個語氣詞,就把否定變成了肯定。「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指什麼呢?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王用來自稱的用語。

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老子指出了這個自稱的來歷: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也就是諸侯王表示自己願意「受國之垢」,處眾人之所惡,以下為根基,以賤為根本的意思。所以侯王這個自稱,表示不忘本,向來是廣受讚賞的。這個反問是一種語氣的肯定與加強。緊跟「致數輿無輿」玉和石的差別在哪裡?玉很美,但只能讓極少部分人得到,所以人人都去讚賞它;石頭很糙,但卻能讓人人都受益,大家造屋蓋房隨便取用。人人都能受其惠,人人都能得到的東西,大家反而不去讚賞它了。就像水,讚賞水的人雖然很少,但大家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它。是玉貴重,還是水貴重?當然是水更貴重,這就是「至譽不譽」的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

「大器晚成」「大器免成」自然之美。第六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大器晚成」,「大器免成」,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成。《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

物形之,勢成之。第七處:《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傳世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帛書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古代「形」和「刑」是通用的,這裡沒毛病,有毛病的是把「器成之」改成了「勢成之」。「物形之,勢成之」,這裡是很難溝通上下文的。道、德、物後面跟著動詞,它們本身是作為主語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那「勢」,這裡的刑,其實是刑傷的意思。「樸散則為器」,樸是怎麼散掉的?被刑傷了。所以「物刑之而器成之」,這裡的「物」,指的就是刑傷外物、刑傷自身的人。他們對待外物的方式是:挑選自己覺得有用的,丟棄自己覺得沒有用的;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是,留取天性中覺得好的部分,拋棄天性中覺得不好的部分。「刑」是雕刻、砍削的意思。一塊木頭,把它雕出花來,做成好看的器物,那麼被削下來丟棄的部分,不正是他們覺得沒有用的部分嗎?

他們因為擁有智慧,所以懂得去改造工具,製作器物,讓事物按照他們的想法成形、成器,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與道相悖逆的。道有生養萬物的特性,天生地長的自然之物,即為「樸」,它們完整地保留了道所賦予的天性。「樸散則為器」,是指背棄了道,成為被雕琢、被使用的「器」物。「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因為任何「器」物都來源於樸,所以掌握了樸,就能成為天下器物之母,就能成為它們的官長。所以「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所以要「抱樸」。

物形之,勢成之。與物刑之而器成之。是兩種不同境界。物形之,勢成之。境界更高,包容度更大。知曉了天道,自然就會明白「天地無私,容載萬物」的真相,如果人們也可以效法天地的「公德」,當下就是圓滿的存在,體證到圓滿的境界,很容易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積極地奉獻自己的價值,自然與大道長久共生,《道德經》第十六章最後一句話「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給人們的修行提供了具體而明晰的方法。

知不知,上;第八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傳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書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知」「知道不標榜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標榜知道,這就危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地不仁,多言數窮,等等,亦復如是。

現在我們跟出版社聯繫後,以團購的方式把這本書帶給大家。現在只需69元,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可道)道是存在的,(非常道)並且是變化的;(名可名)可以叫它「道」,也可以叫其它,(非常名)不是固定的。《道德經》無與有,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現在我們就摘錄出來辨別。二者差別不大,就是一個「之」字,「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可以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與有,此兩者同」。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三種德行,福最大!
    1 隨和 我們都知道「上善若水」,水雖柔,但能包容萬物。 我們常說「百鍊鋼不如繞指柔」,《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一、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在我們的一生中,為了能夠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大家都在日夜操勞,甚至有些人去苦心研究各種成功學,成功的法則,但是學來學去好像生活也沒有什麼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首先是「四大天規」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 便可以讓人生不在平庸,不僅自身能夠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連綿不斷。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而在書中的主角張小凡也是這樣,那麼的不起眼,和名字一樣平凡。甚至,一開始因為一個所謂的「噬血珠」,導致了全村人被害。上天不會可憐他們,更沒人可憐他。這句話其實真的被誤讀了。在原出處《道德經》中,它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道德經》是春秋時期,道教始祖老子的作品,它主要描述的也是關於道教思想的作品。那麼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和德」兩個字。
  • 《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指出「上善若水」,水最大的特性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因此,「故幾於道」,也就是水的特性是最貼近道的,下面為大家分享這句話的意思吧:一、水善利萬物根據目前對外太空的探索發現,截止目前,在其它星球上還未發現像地球中的液態水的存在,因此也沒有看到有生命體的存在,假設人類在某個星球上發現了適合人們飲用的水,那很有可能,星球移民就真的可以實現了!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說即使是天底下最柔軟的事物,也能影響天底下最剛強的事物,沒有固定形態事物能穿過沒有間隙的事物。有時候無言的勸教更能體現其作用,這就是「無為」的好處。以柔克剛,是事物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大智慧。
  • 《道德經》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指什麼?玄牝指什麼?
    老子從萬物宇宙的空想到人的空,女性有子宮,而正是子宮的空間才能孕育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性的生殖器官正是人的起源。因此,老子崇尚一切母性的柔軟的事物。他認為柔軟的東西有強大的生命力,唯有柔軟才可以持久。樹木在茂盛生長的時候,枝條是柔軟的;上善若水,水「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它可以包容一切,可以催生一切,同樣也可以摧毀一切;舌頭柔軟不會掉落,而牙齒堅硬卻容易受傷。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道德經》: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福自己求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 天道本身並沒有偏向誰,但是經常偏愛善良的人。 春秋時期,秦穆公走丟了一匹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殺了吃掉了。
  • 真正的柔:因勢而變、包容萬物、使人折服
    《道德經》有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在老子看來,天底下最柔弱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最偉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即使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力量,也無法阻擋。真正的柔,包容萬物拜倫曾說:「你心雖善感,卻從不改變;你靈魂柔順,卻永不妥協。」
  • 道德經,至柔唯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大家好,歡迎學習道德經!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接近了尾聲。今天我們來看第七十八章,以下為本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哲學課程告訴我們「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道德經》中「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也在論證著循環往復的真理,萬物從出生到滅亡,完全符合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大道,人生就是如此的玄妙,真正和演戲或者做夢差不多!戲演完了,各回各家;夢醒時分,依舊恍惚,一旦較真兒的話,你就輸了!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 《道德經》無名,萬物之始也
    這個咱們不去多討論,歷代對《道德經》有上百種解釋,和莎士比亞說的一個道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對而言,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應該更接近老子原意。 始,就是女之初,胚胎沒有成,就是物之始。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