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古之道 第四處:《道德經》第十四章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研究《道德經》,邏輯道紀;劉先銀經典點說:道紀【14】【21,54,57】以此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54】【57】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21】【57】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48】以無事取天下。【21】【54】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道德經體道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老子為「玄德」所下的定義分別出現在10章、51章和65章。
1.認識模式——10章:屬性道喻
能為章 第十【老子·第10章】載營魄抱一 玄德
註:「玄德」的本質屬性——認識模式,形式是系統性,屬性是層次、結構和極限。
2.存在屬性——51章:玄德之道
養德章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
3.認識屬性——65章:理論之道
淳德章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註:「玄德」的認識屬性——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理性把握的本質存在:兩個層次兩種形式的對立統一
通過「玄德」定義中出現的三種邏輯圖我們看到,老子對「玄德」的解說體現了辯證認識的深化過程,即動態過程具有的三段式法:認識模式——存在屬性——認識屬性。邏輯方法體現出系統認識——動態規律——結構規則。三者之間體現出辯證邏輯的特點: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從形式對立到本質同一的辯證認識過程和整體結構。邏輯圖為:
┌10章:認識模式:系統認識、山形結構——抽象環節整體形式
玄德┼51章:存在屬性:演化規律、菱形結構——具體環節本質屬性
└65章:認識屬性:結構規則、完整模型——邏輯環節形式特點
直觀形式的邏輯圖為:
養德章 第五十一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
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方法微明;微明章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說: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盡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為易道之悲憫蒼生。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的邏輯學既不是通常的形式邏輯,也不是黑格爾的辯證邏輯,而是全面系統形式的哲學邏輯。也就是說,它將語言邏輯、形式邏輯、辯證邏輯三者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強調邏輯的真實性而不是思辨性。這種真實性已經達到邏輯思維的最高境界,為此印度學者才將它表述為「生命的邏輯」。用概念表述出來,就是哲學邏輯。它與傳統的形式邏輯、符號邏輯、數理邏輯、模式邏輯不同,屬於真實邏輯範疇。哲學理論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老子的邏輯達到了這一境界。所以才稱得上屬於「生命的邏輯」。
珞珞如石 第五處:《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傳世本:「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書本:「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也。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裡更妙,只是改了一個語氣詞,就把否定變成了肯定。「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指什麼呢?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王用來自稱的用語。
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老子指出了這個自稱的來歷: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也就是諸侯王表示自己願意「受國之垢」,處眾人之所惡,以下為根基,以賤為根本的意思。所以侯王這個自稱,表示不忘本,向來是廣受讚賞的。這個反問是一種語氣的肯定與加強。緊跟「致數輿無輿」玉和石的差別在哪裡?玉很美,但只能讓極少部分人得到,所以人人都去讚賞它;石頭很糙,但卻能讓人人都受益,大家造屋蓋房隨便取用。人人都能受其惠,人人都能得到的東西,大家反而不去讚賞它了。就像水,讚賞水的人雖然很少,但大家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它。是玉貴重,還是水貴重?當然是水更貴重,這就是「至譽不譽」的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
「大器晚成」「大器免成」自然之美。第六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大器晚成」,「大器免成」,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成。《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
物形之,勢成之。第七處:《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傳世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帛書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古代「形」和「刑」是通用的,這裡沒毛病,有毛病的是把「器成之」改成了「勢成之」。「物形之,勢成之」,這裡是很難溝通上下文的。道、德、物後面跟著動詞,它們本身是作為主語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那「勢」,這裡的刑,其實是刑傷的意思。「樸散則為器」,樸是怎麼散掉的?被刑傷了。所以「物刑之而器成之」,這裡的「物」,指的就是刑傷外物、刑傷自身的人。他們對待外物的方式是:挑選自己覺得有用的,丟棄自己覺得沒有用的;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是,留取天性中覺得好的部分,拋棄天性中覺得不好的部分。「刑」是雕刻、砍削的意思。一塊木頭,把它雕出花來,做成好看的器物,那麼被削下來丟棄的部分,不正是他們覺得沒有用的部分嗎?
他們因為擁有智慧,所以懂得去改造工具,製作器物,讓事物按照他們的想法成形、成器,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與道相悖逆的。道有生養萬物的特性,天生地長的自然之物,即為「樸」,它們完整地保留了道所賦予的天性。「樸散則為器」,是指背棄了道,成為被雕琢、被使用的「器」物。「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因為任何「器」物都來源於樸,所以掌握了樸,就能成為天下器物之母,就能成為它們的官長。所以「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所以要「抱樸」。
物形之,勢成之。與物刑之而器成之。是兩種不同境界。物形之,勢成之。境界更高,包容度更大。知曉了天道,自然就會明白「天地無私,容載萬物」的真相,如果人們也可以效法天地的「公德」,當下就是圓滿的存在,體證到圓滿的境界,很容易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積極地奉獻自己的價值,自然與大道長久共生,《道德經》第十六章最後一句話「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給人們的修行提供了具體而明晰的方法。
知不知,上;第八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傳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書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知」「知道不標榜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標榜知道,這就危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地不仁,多言數窮,等等,亦復如是。
現在我們跟出版社聯繫後,以團購的方式把這本書帶給大家。現在只需69元,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