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鈴鈴……」「喂,您好,哪個科?好,我馬上下去。」「病人現在什麼情況?你們給了什麼處理?」日到正午,當勞碌的人們正利用午休時分緩解疲憊時,亦莊醫院內科主任王俊香卻絲毫不敢放鬆。一通救治患者的電話讓她放下剛扒拉了幾口飯的餐盒,快步向患者病房走去,在樓道看到迎面而來的護士,她腳下步伐不停,大腦飛速轉動著,向護士迅速了解病人當前身體體徵等情況。
這樣的場景在王俊香的工作中早已司空見慣。自1996年從醫以來,她遇到過數不清的突發情況,但唯一不變的,是她始終以患者為先的工作態度,用真誠為居民健康撐起「守護傘」。也因為這份醫者仁心、兢兢業業的堅守和「最美家醫」事跡,她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家庭健康大會上,獲評2020年「中國家庭健康守門人」稱號,並作為獲獎代表登臺接受表彰。
多一點細心挽救患者於危難
亦莊醫院內科任務重、人員少,除家醫服務外,還承擔著門急診、住院、院前急救等工作。作為內科主任的王俊香所分管的工作項目多、要求高。面對壓力和各種突發事件時,她總是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調查事件的原因,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因為她知道想要守好患者健康,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而她也用過硬的醫術扮演好居民「健康守門人」這一關鍵角色。
有一次,她在門診出診碰到一位轄區患者,一進診室就說:「大夫我有慢性胃炎,今天就覺得胃有點不舒服,早上吐了一次,幫我開點治胃的藥吧。」面對患者自信的「自我確診」,她並沒有立即答覆,而是仔細詢問病史並查體後隨即眉頭緊鎖,並建議立即進行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查。病人卻不理解簡單的胃病為什麼要進行這些無關檢查,並埋怨她分明是在亂開檢查。
對此,她非但沒有生氣,還耐心安撫患者,並將她查體中的發現以及心電圖檢查的必要性告知患者,勸導其配合做心電圖檢查。在她一再堅持下,患者勉強同意。當檢查結果顯示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這位患者除了驚訝,更多是因害怕變得慌亂無言。
此時的王俊香繼續保持冷靜、果斷,立刻啟動科內搶救,對患者進行臥床吸氧、監測生命體徵、心電監護、口服相應急救藥品,同時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由120迅速轉至同仁醫院急診救治。由於發現及時,通過醫聯體上下聯動機制及規範診治,患者很快便康復出院,併到院向她表示感謝。
多一點耐心讓患者收穫安心
對於家庭醫生而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是社區服務工作的開始。但這項最基礎的工作卻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除了耐心與細心,更重要的是溝通。當冬天遇到包裹嚴實不願意脫衣檢查的老年人時,她需要像兒女一樣勸解;當遇到聽力不佳的老年人時,她需要趴在耳邊對其進行耐心解釋。在她看來,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一個拉扶的細微動作本身就是一味對症良藥。而患者的滿意度與信任度便是她不斷前進的助推器。
今年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也讓她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壓力。由於疫情,慢病課堂被迫停擺,她創新方式,將慢病課堂改為線上形式,做到停課不停學。今年6月,隨著北京疫情變化,她率先披上防護服承擔起核酸採樣工作,炎炎夏日裡她始終戰鬥在一線,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減少了患者面對面隨訪次數,此時,那些老人的健康狀況始終牽動著她的心,她作為一名家庭醫生逐個進行電話隨訪,並帶領家庭醫生團隊為有需求的失能老人開具長處方、提供上門巡診及送藥服務,一次次攜帶設備入戶、彎腰完成全部檢查項目,單膝跪地伏案記錄。疫情之下,她認真篤定的側顏成為最美的風景,一場場患者教育、一次次入戶巡診讓她漸漸成為了慢病患者心中的「最美家醫」。
多一點努力讓自己發揮更大價值
有人說,家庭醫生就是配配藥、看看頭疼腦熱的小病,不用掌握那麼多知識和技能。可她覺得,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掌握紮實的專業技能才能當之無愧。
身為黨員,她要求上進,始終以求實創新精神恪盡職守,不斷突破自己。工作中,她總是暗下功夫,積極參加學術論壇,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深造,了解最新治療技術,後來創辦了慢病課堂,將患者教育、慢病管理、家醫籤約等工作與日常診療工作完美結合。2019年,她還積極參加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中國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組織的「知享呼吸」——全國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呼吸疾病知識和技能大賽,並榮獲個人全國「一等獎」。
這些年,她先後組織開展基層心腦血管事件風險管理科研教學及專家培訓2次,培訓醫務人員30餘人,患者教育場次8次,共計培訓420人次,該項目的血壓心率篩查已完成8400人;組織開展基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科研教學及專家培訓2次,該項目的肺功能檢測已完成8000人;從科研項目、家醫籤約及慢病管理為抓手,2019年患者教育專場76次,受眾人數達7000餘人。
她還開展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患者專題講座,協助「阜外說心臟」進社區,藉助三甲醫院專家,將優勢資源帶到社區,讓患者體驗到家醫籤約、建檔及慢病管理的必要性,掌握健康常識及疾病防控知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在她的帶領下,去年,內科家醫團隊共籤約患者12133名,進一步推動了轄區家庭健康的前進步伐。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