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主》導演米家山再推紀錄片新作

2020-12-22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由著名導演米家山(代表作《頑主》、《不沉的地平線》等)執導、講述老一代國畫大師作品背後的人生冷暖故事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師的背影》正在愛奇藝平臺播出。


《大師的背影》海報


  紀錄片歷時五年,採訪近百人,錄製近300小時素材,侯愷、徐悲鴻遺孀廖靜文、以及齊白石弟子許麟廬夫人王齡文任藝術顧問。


  

侯愷是新中國成立後經營文房四寶的老字號店鋪「榮寶齋」第一任經理。因為工作緣故,和全國一流國畫大師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和友誼,紀錄片以侯愷老先生(採訪時92歲,已故)的回憶為引線。


      藉助大量國畫大師們生前的珍貴口述影像資料,及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李可染、黃胄、董壽平、蔣兆和、李斛、許麟廬等數十位老一代國畫大師們的遺孀、後人和弟子生動真實的講述,勾畫出中國一代傳統國 畫大師們作品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與作品等高的人品、藝德、學養以及他們的人生冷暖、交情世故、逸聞趣事。把創作天價作品、高居藝術殿堂之巔的大師們還原成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普通人。


  2018年,時光網以

紀念電影《頑主》上映三十周年

為契機,對導演米家山進行了訪問。彼時,紀錄片《大師的背影》還在緊張的製作中,借著採訪機會,我們有幸了解到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始末,不管是對民族史還是國家美術史來說,這部紀錄片都是一份珍貴的補充和完善。


  聊起《大師的背影》創作契機,米家山導演回憶,因為自己大學美術專業的關係,對美術依然有濃厚興趣的他經常來北京看畫展,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到大學同學家裡拜訪,跟同學父親侯愷先生聊的極為投機,聽聞了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一些頂級國畫大師的奇聞軼事。


  「中國只有國家民族史,沒有個人史,沒有個人生活史。我就覺得從口述歷史角度,這方面是非常可惜的。」,而過去關於中國傳統美術的記錄片,大多都是在介紹大師們的藝術成就和作品,很少關注作品背後的人品。


米家山接受時光網專訪


  猶豫兩三個月後,米家山導演決定自己出錢,租下機器將侯愷老先生的口述保留下來,又對侯愷先生進行了為期十幾天的採訪,期間通過跟侯愷先生一家接觸,米家山發現,齊白石的兒子,齊白石的孫子,包括徐悲鴻的夫人等名家遺孀後人,都一直和侯愷老先生一家保持著很好的聯繫。



  「後來我覺得能不能把這個記錄一下,再多一點,我就下決心徐悲鴻家的門敲開,齊白石家的門敲開……李苦禪、李可染....等等,家裡的人都欣然接受採訪了」


  採訪完居住在北京的大師的家人後,米家山又覺得,除了京城範圍外,「不應該少了嶺南畫派的,不應該少了長安畫派的,不應該少了金陵畫派的,也不應該少了海派的。」,「我覺得這一代繪畫大師他們的群體,是他們讓中國的繪畫走向巔峰,被世界承認,讓世界藝術之林裡中國畫變成一個跟西方繪畫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片森林。」  


《大師的背影》採訪大師李苦禪之子李燕


  於是米家山帶著攝製團隊又去了西安,嶺南、上海、南京等地將傅抱石、關山月等這一代國畫大師所有後人、遺孀都訪問了一遍,期間米家山又專門去了兩趟橫店等拍攝地,將國畫大師們當年經歷的世事,藉助演員們的演繹又情境再現一遍。加上採訪總共積累了近三百小時的素材。


  截止這次訪問米導的2018年夏末,米家山告訴時光網,《大師的背影》採訪的這些對象中已經有6位去世了,包括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榮寶齋原任經理侯愷,李可染的夫人鄒佩珠等等。


  米家山向時光網回憶,最後一次採訪侯愷先生是在2015年的春節,老先生和兩年前還能談笑風生的狀態變化很大,「結果去了以後,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只有耳朵能聽見。」


侯愷(中)和兒子侯曉東(左)


  「我說我是小米,是跟你兒子是同班同學,我來過你家還採訪過你好多次,他完全記不得了。我就把手放在我的臉上,他就摸摸我的鬍子,他一下笑起來了。」米家山的鬍子讓當時眼睛失明的侯愷老人一下認出來他。


     雖然距離上次採訪並沒有隔太久,但老爺子變化這麼大,還是讓米家山心裡不由感慨,在攝製組結束這次採訪前,米家山清晰記得和老人的最後一面:


  「他兒子就扶他回房間,他們家長長的過道,夕陽西下,有幾個門,兩套房是打通的,陽光夕陽射進來,通道裡暗暗的。他一邊叨叨「我要死了」。他兒子說,「爸,你死不了的。你一天吃倆雞蛋,一年720個雞蛋在冰箱裡放著,你要不把這雞蛋吃完,雞蛋就壞了。」這老頭停下來,回頭正好看著鏡頭。老頭說,「哦,那我還不能死,不能浪費,我得把雞蛋吃完再走。」


  十天之後,米家山就接到侯愷老人去世的消息。八個月後,曾接受《大師背影》採訪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去世。如今,再去試圖通過最親近的人去喚這部分歷史顯然已成為不可能。


     紀錄片播出期間,米家山在微博上也經常向公眾更新透露一些大師們不為人知的事跡:「徐悲鴻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的畫的象徵中國力量的馬,但大多不知道他為抗日戰爭做的努力和工作,他在新加坡義賣畫作,捐給抗日戰爭所需,他的孫子徐曉陽說到:捐款五十萬大洋,當時一萬大洋就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


      "徐悲鴻先生的夫人廖靜文先生和兒子徐慶平更是談到徐悲鴻先生為了收回散落在歐洲各地的中國歷代古畫做出大量努力。悲鴻先生更是和齊白石老人是忘年之交,當八十多歲齊白石託付徐悲鴻先生在他身後幫助照顧家小時,悲鴻先生卻先他而去,在瞞了白石老人一年後,白石老人還是察覺到趕到悲鴻先生家裡發出悲鳴的呼喊。當我們採訪完廖靜文先生後第二年,2015年6月,廖靜文先生也離世,這段採訪視頻成了先生最後的講述」


  抱著對國畫大師的敬愛,搶救口述史的米家山總結了自己做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和目的:「《大師的背影》涉及了將近五十個畫家,每個人的畫拿出來都是千萬以上的。他們在世的時候,齊白石的畫才賣二十塊錢。」


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2015年以1.83億元拍賣成交 40年前榮寶齋以80元收得


  「我也是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看到,這樣一些大師他們有對中國美術,對傳統繪畫這種執著的追求,他們才能成為大師。那些學校一畢業想著怎麼賣畫,怎麼炒作,怎麼賺錢,永遠成不了大事。」



相關焦點

  • 王朔、米家山與《頑主》:哥們兒就喜歡俗的
    原創 叉少 往事叉燒 收錄於話題#往事串燒14個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其中只有米家山導演的《頑主》拍出了原著的魂,被稱為「建國以來真正的喜劇」。
  • 米家山:和潘虹離婚後,轉身愛上小21歲的王小丫,如今怎麼樣了?
    他則一心追求自己的導演夢,31歲了還是光棍一條。那時潘虹23歲,明眸皓齒、顧盼生輝,卻對米家山情有獨鍾。相戀不到一年,兩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婚領證了。事業如日中天的潘虹與丈夫米家山聚少離多,一年也碰不上幾次面。米家山也奮起直追,終於在1983年的時候憑藉執導《彎彎的石徑》獲得飛天獎。可惜長期分居兩地,再濃厚的感情也會逐漸變淡,更何況他們的感情基礎並不牢靠。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發新作 紀念雷鬼教父馬利
    曾以《九月的某一天》獲200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導演凱文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紀錄片新作《城市夢》記錄城市管理「攻防...
    《城市夢》海報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生門》《好死不如賴活著》等高分紀錄片的導演陳為軍近日推出新作《城市夢》,該片將於8月28日上映。《城市夢》拍攝於2014年,導演陳為軍透露,他在拍攝《生門》後期就萌生了做《城市夢》的想法,這部影片拍了一整年,原始素材多到讓他一度想放棄,光是後期就做了四年時間。陳為軍從1994年開始紀錄片創作,拍攝了《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世界最大的中國餐館》《生門》等紀錄片作品。
  • 淺談日本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新作《精神0》
    「觀察映畫」是日本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的作品標記,透過先與拍攝對象交流和觀察,繼而決定開拍與否,在剪接階段才思考故事的肌理和主題,由此漸漸形成個人風格。如同想田和弘自居的作品名稱,觀察先於電影本身。在想田眼中,觀察不在於保持距離或冷眼旁觀,而是步入人物之間,專注於聆聽和注視。
  • 《霧山五行》地位不保?老東家連發4部新作
    好傳動畫再發5部新作PV 從《大理寺日誌》的一鳴驚人,到《霧山五行》的梅開二度,再加上不斷曝光的新作PV,今年真的可以說是好傳這家動畫公司的「豐收年」,而且碩果纍纍。 最近好傳一口氣公布了《朔風·破陣子》、《伏藏·無界戰爭》、《大荒密語·玲瓏山》、《燈籠刀》的pv,按照pv裡面的質量來看,部部都是精品,如果《霧山五行》後續打戲不能突破,可能就被好傳的新作拉下"國漫第一"的寶座了。
  • 拿了幾十個紀錄片獎項後,「農夫導演」焦波將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均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王京雪)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從〈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到脫貧攻堅,紀錄片導演焦波深情記錄中國鄉村與農民》的報導。焦波很焦急。
  • 《頑主》:大時代中的三面小鏡子
    《頑主》:大時代中的三面小鏡子 山東師大新傳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019級1班 沈慧博 儘管距離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節點已經過去了十年有餘,上映於1988年的電影《頑主》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首躁動與彷徨的時代進行曲,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發生在當時中國最發達的都市——
  • 紀錄片開年大作!絕美震撼新作:《完美星球》再現奇景!
    該紀錄片歷時4年,由200餘名工作人員參與製作,積累超過3000小時的拍攝素材。攝製組的拍攝足跡遍及六大洲的31個國家和地區,歷經取景地6次火山噴發,其創作歷程可謂既艱難又艱險。。。。。到2.4米的中浪區;臺灣海峽、巴士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有2到3.5米的中浪到大浪區;南海北部有3到4米的大浪到巨浪區;南海中部、南部有3.5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區;北部灣有2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區。
  •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18-07-06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 恐怖大師中田秀夫推新作 女主角敲定島崎遙香
    恐怖大師中田秀夫推新作 女主角敲定島崎遙香 時間:2014.08.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姬忠鵬 分享到:
  • 山有所呼 海有所應 紀錄片《山海之戀》還原滬滇幫扶情
    昨晚,四集紀錄片《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電視畫面裡,雲山村如今已是一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景象。幫助當地拉祜族群眾實現山鄉巨變的,是來自上海的援手。  事實上,雲山村只是滬滇對口幫扶的一道縮影。1996年,黨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山」與「海」正式牽手。
  • 《霧山五行》地位不保?老東家連發4部新作|tv動畫|櫻桃小丸子|我為...
    好傳動畫再發5部新作PV從《大理寺日誌》的一鳴驚人,到《霧山五行》的梅開二度,再加上不斷曝光的新作PV,今年真的可以說是好傳這家動畫公司的「豐收年」,而且碩果纍纍。緊接著7月好傳動畫又拿出了一部7月新番成片——與六道無魚工作室聯合出品, 林魂執導的動畫番劇 《霧山五行》。接下來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熟悉了:《霧山五行》第三集上線第二天,B站追番人數突破300萬,經王思聰、彭昱暢等「自來水」安利,成功從圈內火到圈外,成為了7月新番中的「數據口碑雙霸」。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二鏡頭向下,沉到世界的底部曾有一張廣為擴散的《中國電影愛好者的深淵》海報圖,把電影按大眾熟知度分為25個區域,每一區對應著導演的名字,越往下,代表其作品越生僻。圖中,徐童的名字和周浩、張以慶(紀錄片導演)等人列在一起,在倒數第二欄「中國獨立電影紀錄片」的類目中,隱隱弱弱地呈現。看過這一區域影片的人,被定義為骨灰級影迷。
  • 一場決定ICU親人去向的家庭會議,被這位導演拍成了紀錄片
    紀錄片導演顧雪的第一部長片作品《家庭會議》,作為今年「金紅棉優秀紀錄片」複評入選影片,在廣州紀錄片節上進行了展映。一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揭開了這個普通的大家庭在親情、責任、利益、面子等等因素的影響下,如何為病危的親人實施「判決」。因為運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和剪輯手法,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反應都被真實而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阿甘》導演新作爆照 囧瑟夫扮「走鋼絲的人」
    《阿甘》導演新作爆照 囧瑟夫扮「走鋼絲的人」 時間:2014.07.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BBC Studios中國(廣州)紀錄片節重磅官宣多部新作
    紀錄片節期間,BBCStudios與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官宣了兩部重磅新作——《王朝:狐獴特輯》和Ancients(暫譯名《亙古文明》)。此外,BBCStudios還通過線下主旨論壇、大師班、線上論壇等形式積極分享了在紀錄片內容創作領域的深厚積澱和獨到見解,回顧近十年深耕中國市場本土化的同時,也展望了2021年全球紀實產業的戰略布局。
  • 斯派克瓊斯導演新作「野獸男孩」曝預告
    時光網訊曾執導過《她》《野獸家園》《傀儡人生》的斯派克·瓊斯有了新作,這一次是紀錄片《野獸男孩的故事》,近日該片曝光了首款預告。導演J·J·艾布拉姆斯是「Sabotage」這首歌的硬核粉絲,他曾在其執導的2009年電影《星際迷航》和監製的《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中兩次使用這首歌,後者還被用在電影高潮部分。從預告片來看,斯派克·瓊斯在常規紀錄片套路上玩出新花樣,樂隊的兩名成員被邀請到現場為觀眾回憶當初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