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主》:大時代中的三面小鏡子
山東師大新傳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019級1班 沈慧博
儘管距離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節點已經過去了十年有餘,上映於1988年的電影《頑主》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首躁動與彷徨的時代進行曲,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發生在當時中國最發達的都市——北京。於觀、楊重和馬青三人在北京開了一家「替人排憂、替人解難、替人受過」的「三T」公司,專門替人解難、解悶、受過。
一、八十年代的北京——繁華與蒼涼的結合體
影片開始的時候,伴隨著充滿了律動與宣洩的搖滾樂「我曾夢想現代化都市生活,可現在的感覺我不知怎樣說,這裡的高樓一天比一天增多,這裡的日子並不好過」,畫面上出現的是八十年代的北京,似乎投射在人們臉上的不是沮喪,也更不是喜悅。在那個年代,應該只有首都北京是會出現車水馬龍的景象的城市,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如何去界定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呢?我認為這體現在一個城市的包容性上面。影片當中有一場頒獎儀式,儀式開始前有一場舞會,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只覺得有那麼一絲絲荒誕,後來仔細想想這簡直是神來之筆。出現在舞臺上面人們的包括但不限於:穿著樸素的農民,時尚靚麗的現代女性,戴著臉譜的京劇演員,衣著端莊的人民子弟兵。農民在舞臺上看到現代女性時會駐足觀賞,這些都是他們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中無法看到的美景,同時地主階級以及農民階級在舞臺上遇到時會彼此驚訝對方的出現,後來穿著古代衣服的老百姓和身材健美的女性在一起舞動。這些都從側面體現出改革開放對於縮小貧富差距的意義。然而,影片似乎用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表達了更為深刻的想法。
影片的後半段顯然開始注重於反映時代的各種問題。三個主人公後來到街上尋釁滋事的時候,路上沒有人搭理他們,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在忙的事情,或者可以這麼說,他們漸漸的開始只為自己考慮了。原著之中沒有的兒子給母親找護工的這條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這種情況隨著影片的發展,變得愈發嚴重。結尾的時候,當「三T」公司被強制關停的時候,三個主人公走出公司門口,一個適時出現的長鏡頭交代了人們內心的苦悶不堪,公司門口排著一條長龍,人們都想要找「三T」公司,因為他們可以替人排憂解難。物質生活的富足帶來的也不全都是好處,對於吃豬肉這件事的思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點,還有中間他們為人們排憂解難提到的關於精神層面欲望的問題,這些在物質生活無憂無慮之後變得十分棘手。結尾再一次出現的搖滾樂,再聽一遍更覺得演唱的人內心的猙獰。如果說表面上的北京代表的是繁華,那麼內裡其實還是蒼涼的;如果說時代代表著繁華,那麼這個時代中的個體則代表著蒼涼。
二、個體主體性——脫離別人的期待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中國電影中的青少年最開始的形象應當是類似於《大路》之中的革命青年,他們在民族危亡的時刻砥礪奮進,塑造了最早的一批具有群體意識的角色。但是隨著新的時代的來臨,1980年風靡國內的「潘曉討論」則掀起了一次思想啟蒙,它的存在宣告著人們開始思考個體的主體性,在《頑主》這部電影中完完全全得到了詮釋。
當時代失去了波瀾壯闊的模樣,我們該如何尋找自我?影片的開頭階段,一位中老年男人在「三T」公司想讓於觀幫忙找點事情做,可是於觀給他推薦了許多,他都不甚滿意,還哭著喊著說自己從來也沒做過主。可以想見,他哭著離開公司以後會做些什麼呢?似乎對於他來說人生的意義已經越來越模糊了,這樣的事情我們見得還少嗎?其實不止是在老百姓這個層面,即使一些見多識廣的文人,例如海子,似乎也陷入了艱苦的思想鬥爭。電影中於觀和一位長者的對話挺有意思的,於觀告訴長者平時自己就是吃喝玩樂,長者告訴他應該多看一些書,於觀覺得看書沒意思,不看書就不會有煩惱。
於觀他不僅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連自己的父親和關係還不錯的一個老朋友的看法,他都不是很在意。父親當然是期待他和自己一樣,即使不投身於革命事業,至少也要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於觀這樣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反駁他「我怎麼就那麼不順您的眼,我沒殺人,沒放火,沒上大街上遊行去。」而老朋友覺得,這麼多年於觀一直也沒做什么正經事,於是決定不再和他聯繫了。儘管如此,於觀還是保持著自己一貫的風格「我知道,你想讓我變成那種搞事業的人,那種穿著講究,舉止不凡,談吐文雅,最好還戴個眼鏡什麼,可是我不喜歡。」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有過為別人的期待而努力的時候,這其實是一種站在成年人角度去審視青少年的感覺,早期的中國電影包括世界電影中的年輕人大部分都來自這種視角。而當這些青少年長大成人,他們就更加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像是裡面楊重說的那段與踢足球有種異曲同工之處的總結語「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就是踢足球,也許啊一大幫人在這跑來跑去,也許你整場都踢不進一個球,但是你還得玩命踢,因為觀眾在玩命的喝彩打氣,人生就是跑來跑去,聽別人叫好。」
我很難想像這樣的三個人有什麼是他們真正在乎的。但是當生活的重擔真的降臨的時候,他們甚至願意付出生命。於觀拍戲的時候需要撞正在行駛著的車的玻璃,後來知道了是真玻璃之後還是決定要撞,但是他把價格提的很高。長者覺得他們這麼活著是非常痛苦的,可是他們完全不這麼想,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自尊,有的時候知識分子往往就毀在這裡。
三、電影史意義——第六代和馮氏喜劇的啟蒙
《頑主》的整體風格已經逐漸開始有了後來第六代導演的感覺,我們都知道,第六代導演往往聚焦於最底層的那些人,可以說,《頑主》給了他們一個良好的示範。
其實關於結尾的理解,還有著更多的可能。我們在看到排隊的長龍之後,似乎忘記了三個主人公接下來即將面對的困境。儘管他們還不是那種社會最底層的人,可是他們的「三T」公司顯然是沒有了未來。他們三個人經營著這種勉強謀生的營生,甚至於觀還是有著更加「正確」的選擇的,儘管物質生活還不至於特別擔憂,但是他們明顯都已經開始有了第六代電影中底層人物的雛形,首先便是精神世界的空虛,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容易失去生活的方向。他們的未來,異變成了更為畸形的人物——小武、小貴們。(王朔在他的書裡面給了答案,他們三個人去搞文學了,一種高深的諷刺。)
除此之外,電影的這種設定毫無疑問後來被馮小剛所沿用,《甲方乙方》和《私人訂製》就是這樣的套路。《頑主》的臺詞有很多帶有哲理性而又不失幽默的地方,馮氏喜劇其實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更加讓我覺得毫無違和感的地方就是演員葛優了,在《頑主》裡面他還是有頭髮的,不過顯然那個時候他還十分稚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