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簡約生活之美,簡單就能煩惱少,心能輕安,持戒清淨!

2020-12-10 重樓逾陀

編輯:那羅

簡約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不必生活在掉悔中,因為簡單就是煩惱少,心能輕安,持戒也清淨。簡約也表示一個人可以少欲知足,減少不善行為,內心祥和愉悅,這一切都是金錢買不到的。

所謂簡約生活並非隨便或隨意生活,對任何事物都不聞不問。其實這是需要更深的修行才能做得到,讓我們更容易放下,就如阿羅漢,無欲就無煩惱,簡約樸素。

佛陀在慈愛經中也如此教導眾僧人弟子,知足易養俗務少,儉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簡約樸素就是正直的持守他們的戒律。當一個人擁有淳樸品德就是一個正直、善良、慈悲及樂施。持戒是出於純真的心,而不是為了給人留印象或因害怕造業。

當今對宗教的一個威脅,不是強迫人們改教,而是物質消費的渲染,令人們趨向物質,放棄了心靈修為。

要過簡約樸素的生活是必須創造條件的,首先就是要有個清晰的意識,並可通過簡約生活方式,減少出行,循環再用及反璞歸真的思維來貫徹這個原則。

反璞歸真的思維反而更能清除障礙。有許多時候,因為自己過於老練,經驗老到,知識豐富,就會想太多,反而替自己製造了障礙。比如我們認為佛法浩瀚無窮,艱澀難懂,它自然就成了我們的學習障礙,其實,它可以簡單歸納為「佛陀只教一件事,就是『苦和滅苦』之道。」

相關焦點

  • 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這是一種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淨的處世之態。 一、人生滋味不易知 1/15 我們所經歷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 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最偉大的建設
    專欄43期: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 最偉大的建設編輯: 寂慧於一切法,了知善惡因此,必須成佛,發出無量光, 比諸佛更要光耀,遍照十方眾生,乃至恆久不見 天日的暗角,光照之處,使受極苦,永無休止痛 苦的眾生得以暫歇,乃至救拔;光照之處,使眾 生清涼無煩惱,煩惱止盡。光耀帶來希望,帶來 指引,讓眾生速往無量光土。必須成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亦使眾生壽 命無量,免受老、病、死之苦。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一本有魔力的書,能讓人靜下來,感受生活,感受自己,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更貼近心靈。作者鬼腳七長期遠離城市喧囂,到山間居住,感受山間的晨鐘暮鼓、清晨黃昏,並記錄下自己的所歷、所思、所悟。在那裡,作者挑水、做飯,聽山谷深處空靈的鐘聲,看草木蟲鳥以及春秋更替,生活漸漸歸於平淡簡單。
  • 無我相布施,就是令眾生遠離煩惱、心得清淨,能成就一切功德
    布施助人,不但能讓受施者離苦得樂,布施這個法門也能舍除自己的慳貪,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布施屬於菩薩法門之一。佛法告訴我們,凡事不離因果,慳貪者難逃貧窮的果,樂施者能獲富貴善報,捨棄慳貪,心也能夠得到清淨。《地藏經》云:「舍一得萬報」,布施一點,將來就能得無量的功德果報,由此可知,布施的功德非常殊勝。除了布施,這一章還講助施。
  • 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就像太陽,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它都在不停地運轉著。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以一顆純粹清澈的內心生活,便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些紛擾;多了一分清閒,少了一分爭鬥。心若清淨,風奈我何,不染塵埃,清風自來。
  • 佛教:這三種人,不用燒香拜佛,卻有極深「佛緣」,是你嗎?
    世人能夠蒙佛法接引救度,當然也離不開佛緣。然而,佛門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塵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親疏之分,每個人的佛緣,也有深淺之別。在許多人眼中,燒香、拜佛似乎就是佛法的全部,那麼燒香最多,拜佛最勤的人,也理所當然就是佛緣最深的人。事實果真如此嗎?
  • 生活:「拋卻煩惱,靜守己心」
    所以,在生活中,千萬別被外界的紛擾影響到了自己,我們活著,就是要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做事。拋開所有的煩惱,讓自己開心才最重要,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人活著,一定要簡單點,別想那麼多,這樣,煩惱就會少很多,快樂就會多不少。快樂,才是值得每個人擁有的,讓自己快樂起來,我們這一輩子才值得。往後餘生,希望我們都不要想得太多,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心存美好,心有陽光,簡單的活著,快樂的生活。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生活中的布施是這樣的嗎?
    所以執著心越重,離地獄就越近,「生存的空間」就越小,所以超越時空就是放下對「我和我的」的執著心,越淡薄,法身就越大,所以成佛的過程 就是「放下」的過程,「忍辱」是面對外界的種種逆緣,內心形成的一種「對照」,實際上,是對境時內心產生的「被動」的克制,而持戒是「主動」的克制且有「主觀性」,凡是有主觀性的,都有「我執」在裡面。
  • 這6句話我悟了:佛緣千萬,因果靜守,一念不透,佛心難留
    佛緣千萬,因果靜守,一念不透,佛心難留,閱盡繁華,半生佛緣,只得到了這6個感悟,與居士結緣分享。在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地去等待那個縹緲的「貴人」,你的人生將難有出頭之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快樂的事情可以被複製,痛苦的經歷卻很難被分擔,痛了、累了的自己,在遭遇坎坷後,唯一能做的,除了飲一口濁酒外,就是學會依靠自己。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這樣就可以來認識或探究萬事萬物,如果明白了無常變化的知識和道理,那我們就能很快地得道。可見,想要得道徵得菩提智慧,必須從認識自身的心性,從我們的心性入手。正如經典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 我們若以強烈的懺悔心念,金剛薩埵心咒,什麼樣的罪業都可以清淨
    不管學佛多久的人,都要多多念此咒,這樣才能迅速清淨業障。我念此咒後明顯感覺身心輕安,前段時間一直覺得渾身沒勁,疲乏,整個人都沒有精神。念了後這段時間真的是身心輕鬆、安樂。所以,推薦大家多念此心咒。我們每個人想想,以前沒有學佛法的時候,造了多少罪業。即使現在學了佛法,因為自己前世的業力非常深重,因為種種原因造了彌天大罪。現在如果想要迅速清淨罪業,那就一定要念誦金剛薩埵心咒。
  • 佛緣專欄:一直不明白佛教燒香的意義,明白這一點,才恍然大悟!
    專欄40期:佛緣專欄:佛教為何要點香?編輯: 演繹於一切法,了知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即得名為智波羅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波羅密多品人與物,也講緣分。此行在京都收穫之一,是一座手制小香爐。友人算是半個京都人,由她帶路來到一家位於四條區的香爐店,甫入室內,香氣滿溢,店內香爐香燭林林總總,目不暇接。許多佛教徒都有在家燒香的習慣,以前一直不明白燒香的意義,總把它與燒金銀衣紙聯繫起來,以為是一種迷信。
  • 淺談「正念修習」的六駕「馬車」——持戒與布施
    在正念修習中,有六駕「馬車」載我們,由煩惱的此處到達幸福的終點,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般若),今天和大家略談持戒與布施。什麼是持戒呢?我認為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生活的一些要求。
  •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 文 青衫文齋禪,是一種自然之道;參禪,通常是指修行人對自然天機的感悟。現代生活中,芸芸眾生終日忙碌,在追逐名利的緊張節奏中漸漸迷失自我而不自省,各種習氣和對外緣已經使人迷失了本心,學禪、參禪成了不被眾人理解的事物,大家終日執著於貪嗔痴疑慢,被種種妄想阻礙,被生活萬物所轉,自己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更談不上悟道見性了。
  • 師父說:想要修持禪定,就必須持戒!兩者不可分開
    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生起真實的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了,你的戒持的才更清淨;由戒清淨了,你的禪定才會堅固不退;有戒和定了,你的般若智慧如暗室當中的燈,沒有風來吹動,你就照耀有力,見物就光明、真實。否則的話你的燈放在院子,風一吹,搖來擺去的,看物也看不到,光明就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須要戒定慧一體的作用,才能得到解脫。
  • 做女人的最高境界:內心清淨
    做女人的最高境界,從不是擁有多少資產,更不是得到多少男人的愛慕,而是能守住內心的安靜,保持內心清淨。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很容易讓人變得浮躁,而失去最純真的心。很多女人,就想著嫁個有錢的老公,然後過生穿金戴銀的生活。可其實,這樣的生活就能給你幸福嗎?就一定快樂嗎?內心就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嗎?即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在無數個夜晚,還是會感到內心空空的,自己的靈魂無處安放。
  • 心簡單了,生活才能簡單
    不被過去所擾,不憂未來之事。 成年人的生活,從來都沒有輕鬆可言。可是在人前,每個人都只能是一副百毒不侵的樣子,把苦楚咽下,強擠出一個難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