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12 梧桐樹邊羽

古人講「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道理?鞭春是什麼意思?

對這句俗語的不了解,最主要是在於「鞭春」。什麼是「鞭春」,為什麼好男兒就不能幹這個事情?搞清楚這個,這句話就通俗易懂了。

好男不鞭春

中國是農業大國,所以每年的春耕秋收是頭等大事,從上古神農氏開始教化老百姓耕種起,最高統治者的首要民生就是保障老百姓們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所以祭天之類的活動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農業活動,有了糧食,才能保證貴族生活和國家軍政。

也正因為如此,從來「士農工商」,除了統治階層「士」,就是農耕者地位最高。

最高統治者(皇帝)對每年立春的迎春活動是非常重視的,甚至親自下場,帶領百官參加,一是祈求今年豐收,二是與民同樂。而這些迎春活動中流傳很久的一項就是「打春牛」,即「鞭春」。

其實用鞭子抽牛,是犁田的必須動作。皇帝老子模仿這個動作,表演一下,既鼓勵了老百姓,又顯示了自己愛民如子,參與農業活動——其實就類似於今天的大領導來種棵樹,做個樣子走個過程。

鞭打春牛也可以看作如今的大樓奠基的剪彩儀式,用一個動作預示了春耕的開始。不過民間倒是另有說法,說這個習俗來自隋煬帝南巡——這個習俗確實自六朝開始,於唐宋盛行,明清全國流行,到民國才漸漸銷聲匿跡。估計是農業到了近代,和其他行業從業者比較起來,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的緣故。

民間相傳,隋煬帝下江南的時候,正好在立春過生日,大擺壽宴,勞民傷財。同時因為楊廣屬牛,就下令所有耕牛休息一百天。不過這正是農忙季節,老百姓沒了耕牛,如何犁田插秧?人們恨透了昏君的不懂事,卻又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拿牛出氣,後來演變成鞭打春牛。

老百姓在立春這天打春牛時,邊打還要邊唱:「春交五九尾呀,春打六九頭。手舉鞭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不露頭。」

不過這種說法呢,不足取信。隋煬帝雖然暴虐、奢侈、浪費,但並非一個蠢皇帝。像這種故事大多是編排,在讓習俗變得合情合理的時候,還同時借用隋煬帝這個已經認定昏君的例子,其實是想說一些對當下的看法,表達了老百姓希望再沒有昏君的美好願望。

不管怎麼說吧,「鞭春」就是鞭打春牛,到了後來就不打真牛,而用紙牛,可能類似於扎的紙燈籠一樣的工藝,牛肚子裡還藏有種子,根據長官們抽爛紙牛掉下來的種子預測一年收成。

作為民俗習慣,鞭春一直延續下來。不過隨著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提高,這種活動到民國時期就停掉了,畢竟祭祀改變不了天象,也增添不了收成。

那為什麼好男不鞭春呢?

在當時,能夠官方鞭春的是地方最高長官。而在民間,大多數也是年輕、能力出眾的小夥子能作為鞭春代表。而這種身份在年輕人自然會引起爭搶,在農耕社會,能代表鞭春就證明了農業技能和身體素質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就更容易獲得五裡八鄉年輕女子的青睞——交配權是所有衝動的源泉。

常年累月下來,這種對鞭春代表地位的爭奪,在民間愈演愈烈。不是有人特別出眾的情況下,就會有人不服氣,甚至引發鬥毆。特別是「鞭春」之後還有「搶牛頭」——誰搶到,誰就討到好彩頭——所以在和平年代,這種合法的鬥毆實際上很容易造成鄰裡不和,引發年輕人的戾氣。

所以老學究們就發明出這麼一句話來,「好男不鞭春」。年輕人,多讀書吧,書裡才有顏如玉。好男兒,當多讀書,報銷朝廷和國家,「鞭春」這種農民才做的事,當然是志在四方、經天緯地的男子漢不應該去幹的事情。

好女不觀燈

至於「好女不觀燈」的說法,則充滿對女性的歧視。這就是認為女子就該好好在家,相夫教子,儘量別出門。

元宵觀燈,是自古以來男女見面偷會的最好時機。漢唐之際,因為有宵禁,晚上就根本不能出來玩,只有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都可以出門觀燈。那些憋壞了的年輕男女,自然趁此機會幽會。還有三月上旬的上巳節,也是為男女交往提供方便的共同沐浴、出遊、相會、定情的好節日。到了宋朝宵禁取消,不過理學興起,男女之間逐漸成為大防。上巳節因為汙穢了老古董學究的意識,直接被取消,而元宵觀燈也成為了良家女子避之不及地煙花浪行。

在殘酷地理學禁錮下,男女授受不親,碰一下就要定終生。何況元宵節男女同遊,一起看花燈?由於元宵節傳統太長遠,老學究們沒辦法改變,於是發明出「好女不觀燈」的說法,讓人在口語習慣中形成一種意識,給愛熱鬧、喜歡出去野的女生直接定性為「不好女」,其用心可謂險惡。

當然了,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是被禮教侵害後整體環境下的意識傾向。我們不經常也聽女人說,「泡夜店的一定不是好女孩」,其實就是這一個意思。

所以,這兩句話中,「好男不鞭春」隨著「鞭春」這一習俗的消失,已經沒有了具體依託,走向消亡。而「好女不觀燈」則變化了形式,將「關燈」替換成為各種當代流行的社會活動或者行為,如「好女不喝酒」、「好女不跳舞」、「好女不抽菸」,實際上還是對女性歧視的一種表現。

這種歧視,幾千年了,並沒有完全消失。

當然,喝酒、抽菸、跳舞未必就是好的行為,但是不足以讓我們對一個人下判斷。即使這些行為會增加變成「壞人」的機率,但是對於男女來說,也是平等的。

你看,我們要是說「好男不喝酒」、「好男不抽菸」、「好男不跳舞」,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呢?

這證明我們比古人要文明得多了。

至少我們在歧視的時候,也是男女平等的。

相關焦點

  • 古人講「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什麼道理?鞭春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古人留下了很多俗語,那古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有什麼道理呢?簡言而之就是,女人不要招蜂引蝶,男人不要不務正業。一句俗語經過時間的洗禮得以流傳下來,肯定有其道理。從現在來看這句俗語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要弄清楚這句俗語背後的道理,首先得了解下這句話的意思。
  • 古人說「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怎麼理解?鞭春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多俗語已無從查證,但從民間口耳相傳了下來。俗語彰顯了古人的聰明智慧,具有深刻哲理性、文化底蘊性和時代局限性,讓我們意猶未盡、嘆為觀止。那麼,題目中的「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道理?鞭春又是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的識人之術,「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原來是這種意思
    老祖宗的智慧往往體現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中,像一些天氣以及春耕秋收的俗語和諺語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在流傳和使用。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說過很多的識人之術就不在給大家贅述這些俗語的來歷了。今天給大家講述的這一句俗語估計很多人沒有聽過,尤其是年輕人,估計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了。這就是「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兩句話都感到很困惑,尤其是對「鞭春」這兩個字更是不了解,有的人更是會聯想到一些錯誤的方向,我們就不指明了。其實,「鞭春」這兩字的含義是指謙虛,有內涵的意思。
  • 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其中關於怎麼過立春的習俗,很多00後或者10後的年輕人就不知道了,有必要普及一下相關的知識。在介紹立春習俗之前,還必須要附帶提到過年的一些俗語,例如「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呀,觀燈是中國農曆十五元宵節的保留曲目,所以元宵節在古代也叫做燈節。
  • 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此話有何含義?漲知識了
    很多立春的知識,不少年輕人就受限了,村裡的老人肯定會懂得一些,俗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那都是老祖宗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告訴後人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的,因此一定要重視起來,而我們今天也普及一下相關知識,在立春習俗之前,必然會想到過年氛圍,就像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有何含義呢?其實觀燈是元宵節的一個曲目,因此元宵節在古代也被稱為是燈節。
  • 古人講「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
    ,溫潤如玉行,所以勸戒好男不鞭春。好女不觀燈的由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禁錮尤為嚴重,講究三從四德,七出之條,在我國傳統中,女性地位並不高,很多權利被嚴重剝奪,不管你有沒有嫁人,都必須待在家裡,或是相夫教子,或是刺繡弄花,隨你願意,即便要出門也得是特殊時候,燒香拜佛或者到親戚家走動,又或者是元宵佳節。
  • 為何古人說「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鞭春」是啥,你知道嗎
    今日我們所說的,便屬於俗語文化,它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一門文化藝術。不修邊幅的話語中卻潛藏著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道理。 在民間盛傳出這樣一句話「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就字面意思來理解。第一句話講的是,良家婦女從來不去觀看燈會。
  • 老話說「好女不關燈,好男不鞭春」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深諳人性
    認為遠徵軍不但士卒疲憊不堪,而且敵國必有準備,難以取勝,便勸之不可。所以晉軍在擊敗秦軍之後,秦穆公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但遺憾之至。這就是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由來,但是現在對有些「老人言」我們還不太了解,就像古人所說的「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到底是什麼意思?
  • 古人說的:「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是什麼意思?
    在長期的體力生產中,一些老百姓也是發明出屬於他們的「語言」——俗語。俗語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想像,然後用通俗的語言將其給解說出來。我們在這裡要說的「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它就是一句俗語,那麼古代人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 古人說「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有道理嗎?
    有些俗語對他們有特殊意義,有些俗語是他們祖輩自己總結出來的。今天筆者就要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呢?要想理解這句話,必須先弄懂「一春」和「一辰」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一春」在這裡的意思是一年;「一辰」在這裡的意思是一個時辰。
  • 俗語:「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啥意思?別說不知道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俗語大全》 「俗語」二字出自《史記·滑稽列傳》,其中《西門豹治鄴》一文有語:「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面生活都會比較寧靜和平淡一些,因為農村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娛樂和休閒活動。那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聽過這樣的一句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那麼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又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嗎?其實「男不摸頭」說的就是一個男人要保護自己的頭,因為在農村裡面大多都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男人作為一個家庭的支柱,家庭最重要的一份子,經常要去外面的田裡面幹活或者是外出掙錢。那麼不管是掙錢還是幹活,那麼對於男生最重要部位就是頭部了。
  • 俗語:寧讓男大一辰,不讓女大一春,祖宗留下的說法,有道理嗎?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之一,一直飽受廣大民眾的青睞,「寧讓男大一辰,不讓女大一春」寧讓男大一辰秉持著傳承中華文化的宗旨,這句話逐字逐句解析才有味道,首先來看「一辰」是什麼意思?也就是男的要大幾個小時。不讓女大一春「春」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季節的代名詞,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了了,不能讓女子大男子一個春天。我們都知道古代是男權社會,女子的地位很低,畢竟封建年代大家都處在家國同構的社會環境中,君為臣父,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俗語「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俗語「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古人為何這麼說?有何道理在古時候,經常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這究竟是為何呢?難道男生就不能養貓咪了嗎,為啥女人不能養狗狗呢?一、好男不養貓其實這都是一些民間的傳言,起源還是一些古代的流傳故事。相傳在很久之前,有男子飼養了一隻貓咪,那個時候人們都習慣裸睡,在睡夢中男子的隱私部位被貓咪誤以為是老鼠因此而受了傷。貓咪和女生特別像,它會和女生般的去對待男生撒嬌、生氣賣萌、不搭理男生等等,會表現出各種姿態。
  • 農村俗語:「好男有毛無好妻,好女有膘五不出」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好男有毛無好妻,好女有膘五不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什麼是好男人呢?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說,一般女同胞認為,既懂得賺錢養家、又體貼女人的帥氣男人,在女人眼裡當然算是好男人。那麼什麼又是好女人呢?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老祖宗認為人的面相不同,自己的人生也是不同的,所以有關於面相的農村俗語,老祖宗留下來的也是很多。所以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這句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會這麼說?李子來回答。
  • 俗語:好男無好腰,好女一身膘,什麼意思?看完沉默了!
    俗語:好男無好腰,好女一身膘 ,什麼意思?看完沉默了! 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大家一定不陌生。「好男無好腰,好女一身膘」,如果單從字面意思,好像很是簡單,但是俗語中的「好」的並非單獨好人的理解,倘若大家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古人賦予的現實智慧。那麼,古人到底想闡述怎樣的含義呢?
  • 農村俗語「好男有毛別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為何?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好男有毛別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為何?有道理嗎?在民間向來不缺少俗語老話,直到現在這些俗語老話依然被大家津津樂道。有的俗語被當作至理名言被大家借鑑使用,平時的時候當作錯了一件什麼事情,經常會有人說:看看,讓你不聽老人言,這些俗語也並非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改變,很多俗語也隨著時間的改變發生了轉變,有的俗語已經明顯的跟不上腳步,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也可以當作很好的談資,在閒暇之餘被大家廣泛的流傳。
  • 俗語「好男屬雞命不強,好女屬羊守空房」啥意思?這話有道理嗎?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涵蓋至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些俗語不僅蘊含著極大的道理,更是讓我們少走了不少的彎路。隨生活還是農業生產都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那些形容天氣的氣象俗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形容耕種的俗語「瑞雪兆豐年」,還有叫我們我們做人道理的俗語「針沒有線長,醬沒有鹽鹹」。這些俗語短而精悍,看著不長,告訴我們的道理可是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