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過去,2021年即將掀開。新的一年裡,一批新規也將開始施行,並對你我生活產生影響。對此,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進行了梳理,快來一起看看吧。
化妝品廣告不得宣傳有醫療作用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用於染髮、燙髮、祛斑美白、防曬、防脫髮的化妝品以及宣稱新功效的化妝品為特殊化妝品,實行註冊管理,註冊證有效期為5年。特殊化妝品以外的化妝品為普通化妝品,實行備案管理。化妝品廣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
全國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
自2021年1月1日起,對動產和權利擔保在全國實行統一登記。原由市場監管總局承擔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登記和人民銀行承擔的應收帳款質押登記,以及存款單質押、融資租賃、保理等登記,改由人民銀行統一承擔,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此前已作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的,不需要重新登記。對新登記的,由當事人通過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自主辦理,並對登記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負責;登記機構不對登記內容進行實質審查。
事關民生諸多信息要公開
《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規定製定辦法》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指出,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要制定或者修訂教育、衛生健康、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境保護、公共運輸等領域的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規定。要重點推進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公共屬性較強、直接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與服務對象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需要重點加強監管的公共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公開。
涉及抗癌藥及罕見病藥品原料等零關稅
《關於2021年關稅調整方案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883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其中,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對第二批抗癌藥和罕見病藥品原料、特殊患兒所需食品等實行零關稅,降低人工心臟瓣膜、助聽器等醫療器材以及乳清蛋白粉、乳鐵蛋白等嬰兒奶粉原料的進口關稅。
累計收入不超過6萬元月份暫不預扣個稅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簡便優化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公告》明確,在納稅人累計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月份,暫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在其累計收入超過6萬元的當月及年內後續月份,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公告》主要優化了兩類納稅人的預扣預繳方法,提醒注意相關適用條件。
符合這些條件的車輛免徵購置稅
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聯合印發《關於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有關政策的公告》明確,將從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是指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此外,《關於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專用作業車輛免徵車輛購置稅有關政策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專用作業車輛,是指採用焊接、鉚接或者螺栓連接等方式固定安裝專用設備或者器具,不以載運人員或者貨物為主要目的,在設計和製造上用於專項作業的車輛。
打擊執業藥師「掛證」要上信用「黑名單」警告
國家藥監局印發的《關於規範藥品零售企業配備使用執業藥師的通知》,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通知》提出,對於執業藥師存在明顯缺口的地區,允許藥品零售企業配備使用其他藥學技術人員承擔執業藥師職責,過渡期不超過2025年。過渡期內,加強對執業藥師(或藥學技術人員)配備和在崗執業情況的監督檢查;對查實的「掛證」執業藥師要錄入全國執業藥師註冊管理信息系統、撤銷其註冊證書並堅決予以曝光;還要將「掛證」執業藥師納入信用管理「黑名單」,實施多部門聯合懲戒。
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
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生態環境部停止受理和審批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的申請。
這些水域將進入10年禁捕期
農業農村部制訂的《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確保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即「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實行10年禁捕,鞏固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成果。
全面推行施工許可電子證照
住建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推行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電子證照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國範圍內的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全面實行施工許可電子證照。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公共服務平臺及微信小程序向社會公眾提供施工許可電子證照信息公開查詢以及二維碼掃描驗證服務,並向各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實時共享施工許可電子證照信息,實現施工許可電子證照跨地區的互聯互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