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只要有人記得她就一直活著!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

2020-12-24 瀟湘名醫

作者:陳輝 彭福祥 潘曼琪

一千個捐獻者背後有一千個感人故事。12月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捐獻者的故事:「我的爸爸只是去體驗不同人生」

「感覺丈夫的生命在我的手指縫裡一點一點流逝。」廣州市正骨醫院急診科醫生丘遠軍,2020年3月突發腦幹出血倒在工作崗位上,生命永遠定格在40歲,他的妻子梁曉寧回憶說,丘遠軍進入ICU後,她隔牆守著丈夫,不敢相信他們倆即將天人永隔。

陷在悲傷裡的梁曉寧當時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撥通紅十字會器官捐贈的電話,為丈夫完成他身為醫者的最後一個心願——捐獻器官。

2003年,同為醫學生的梁曉寧和丈夫一起在武漢中南醫院實習。他們第一次面對生死時,丘遠軍對她說:醫生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續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有限的一生,儘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寬度,讓更多人知道生命難能可貴。

「生為醫者何須畏生死。醫生更應該是生死線上勇敢的守護者。」丈夫說的話深深刻在梁曉寧的心裡,她表示,丈夫生前經常和自己談到生與死的話題,「他總是半開玩笑說,若真的那天到來,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埋在樹下。」

最後,丘遠軍成功捐獻心臟、肝臟、腎臟、肺和角膜等器官,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使2人重見光明。

梁曉寧講述和丈夫丘遠軍在一起的難忘時光。(攝影:劉星亮)

丘遠軍去世後的一天晚上,梁曉寧和兒子一起躺在床上,兒子用稚嫩的手指認真數著他的父親能救多少人:「我的爸爸只是去體驗不同的人生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見光明』,他是我的英雄!」梁曉寧說,孩子的話讓她覺得他們夫妻的決定是對的。

梁曉寧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中國的器官捐贈貢獻力量,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點亮心中的那盞暖燈。

「只要有人記得她,她就一直活著」

12月21日上午,特意從清遠趕到廣州的捐獻者妮妮的媽媽,講述了為女兒捐獻器官的故事。

2018年10月,妮妮感染化膿性腦膜炎後病情急轉直下,10月24日便收到了病危通知書。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妮妮媽媽對她說,可以帶女兒回家準備後事,也可以把器官捐獻了,讓妮妮的生命延續下去幫助更多的人,為更多人帶來生活希望。

妮妮的媽媽一下子動心了。「原來妮妮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她說,女兒的眼角膜可以在別人眼睛裡繼續看到這個世界,心依舊可以跳動,其他器官依然擁有生命力,於是,她當下決定為女兒捐獻器官。

「有人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真正消亡是直到最後一個記得她的人也離開世上了。很多愛妮妮、知道妮妮的人念著她、記得她、想著她,她就一直活著,只是活著的方式不同而已。」妮妮媽媽認為,把妮妮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是對妮妮最好的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好的一種表達方式。

妮妮媽媽說,當時妮妮爸爸一度反對,後來經過溝通和互相安撫,一家人一致決定為妮妮捐獻所有器官。

現在妮妮媽媽經常會到墓園裡去看妮妮。墓園中有一處是紅十字紀念園,那裡鐫刻著許多器官捐獻者的名字。「這一排排名字、一個個生命我沒接觸過沒見過,但他們殊途同歸,通過其他方式在別人身上活著、在很多人心裡活著。」妮妮媽媽說,「將來,我也會是那碑上一排排、一列列之中的一個。」

捐獻者家屬的講述讓不少聽眾潸然淚下。(攝影:劉星亮)

接受捐獻者的故事:通過志願服務傳遞捐獻者大愛

在21日舉行的感恩活動中,有一個特殊的環節感動了現場所有人。

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時,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男童走上了舞臺。這對雙胞胎今年4歲,分別叫歡歡、樂樂,來自重慶。他們在幾個月大時就被查出患有多囊腎,並且病情發展得很快。

去年12月,兩人都出現了腎衰竭,病情更重一些的弟弟開始接受血液透析,並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登記等待腎移植。

2020年8月19日,弟弟進行了腎移植手術,腎臟捐獻者是一位3歲幼童。但就在這時,哥哥的腎衰竭症狀也進一步加重,開始進行血液透析。幸運的是,哥哥在11月20日也做了腎移植手術,腎臟捐獻者是一位1歲幼童。

感恩活動上,歡歡和樂樂兄弟倆表現得非常活潑,可愛的行為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歡歡、樂樂為捐獻者親屬獻花。(攝影:劉星亮)

歡歡、樂樂的媽媽阮女士說,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活蹦亂跳的樣子,她內心五味雜陳,自己的家庭從絕望中被拯救出來,但同時有兩個家庭卻承受著喪子之痛。她不知道捐獻者是誰,沒有辦法面對面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她決定通過志願服務的方式把捐獻者家屬的這份大愛傳遞下去。

在重慶兒童醫院,仍有許多孩子正飽受腎衰竭之痛,卻求醫無門。阮女士對醫院的醫生說:「可以把我的手機號留給他們,我可以指引他們如何申請器官移植,讓他們少走彎路。」

據悉,到目前為止,阮女士已經幫助了二十多個來自雲貴川的病童家庭。

報導連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709007744583253271&item_id=970900774458325327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報導時間:2020-12-22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夫妻先後捐獻兩個孩子遺體器官:曾讓4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男孩的父母決定將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令人動容的是,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做出這樣的決定。2017年,他們6歲大的女兒因為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當時他們就替她捐獻了遺體和器官,讓4個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 「廣東共青團」9萬中國人的重生……
    「2015年,中國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來源唯一合法途徑。」01「阿嬋,我們去做好事」2020年6月11日,24歲的吳舜嬋生命定格在這一刻。一個月前,她被診斷為腦部垂體膿腫,然而,手術並未能挽救回這樣年輕的生命。隨著病情愈發嚴重,她被臨床評估為腦死亡。「只要是健康的,有用的器官我們都捐獻。」
  • 「南方都市報」跨越生死的三個瞬間!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我想用這個方式,讓我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活著。」回憶起籤下捐獻同意書的那一刻,妮妮的母親淚如雨下。「我看著紅十字紀念園上的名字,那麼多人獻出了大愛。我以後也會和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她的眼角膜可以在別人眼睛裡去看到更多的這個世界,她的心依舊會跳動,她還能幫助更多人,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妮妮媽媽當下就決定捐獻,但妮妮爸爸卻哽咽著,希望把孩子帶回家。孩子的爺爺奶奶還在老家,希望能夠見孩子最後一面。 10月25日,妮妮爸媽回了老家,與老人們溝通最後的選擇。一家人的心肝怎能不疼愛呢?但如果帶回家,能抱著哭一天兩天還是一個星期呢?
  • 器官捐獻協調員:生與死的「擺渡人」
    但佟鑫說:「近年來願意和主動來跟我們探討器官捐獻的家屬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接受器官捐獻。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向他們講解政策和程序。」「24小時待命,半夜奔波,我都不擔心,只是見到器官捐獻者家屬後,看到他們傷心的表情,才是最難的。」佟鑫告訴記者,面對經歷了喪親至痛的家屬們,他們提出器官捐獻,並不算一件容易事。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人
    工作六年來,他已成功協調310餘例器官捐獻,自己也已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周年。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51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但據統計,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依然很大。這讓劉源對這份工作的信念更加堅定。
  • 器官捐獻協調員:為逝者「重生」奔忙的人
    每一次,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的是死別的悲傷與新生的希望,這其中摻雜的是氣憤、不理解、卑微、感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我想用這個方式,讓我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活著。」回憶起籤下捐獻同意書的那一刻,妮妮的母親淚如雨下,「我看著紅十字紀念園上的名字,那麼多人獻出了大愛。我以後也會和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
  • 人只要一直活著,就一定會得癌?
    人只要一直活著,就一定會得癌?這個問題恐怕要從「活著」開始說起......人只要活著體內的細胞就會不停分裂一分二,二分四......「砒霜」也是一種化療藥物......(提示:病人千萬別亂用,需依據醫生處方精確劑量)所有化療藥物只要劑量足,都是能殺人的毒藥2.
  • 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這樣一個人體器官捐獻故事非常感人!
    一個沒有文化、不識字,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女人,一輩子沒用上的籤名,竟然用在了自己親生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昨日,鄭州市紅十字會、鄭州市衛健委組織召開的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暨人道慰問金發放儀式上,這樣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 安陽退休女工身後捐獻器官 為五人送去重生希望
    一直在校走讀,有空就回家陪媽媽,幫她幹些家務活。 因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陳阿姨的身體一直不好。2年前,她突發腦梗塞,雖然後遺症不重,但也需要定期住院療養。腦梗塞後,陳阿姨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也一直積極鍛鍊,平時跟正常人無異。
  • 《一個人的籃球隊》後續:只要心臟在世上跳動,他就活著
    這是一支特殊的籃球隊,5名隊員素昧平生,卻因為移植少年捐獻的器官,從此血脈相連。 他們是一支球隊,也是「一個人」,為了那個籃球少年的夢,他們相聚在一起。正如葉沙父母期盼的那樣——只要葉沙的心臟還在世界上跳動,葉沙就還活著。
  • 杭州姑娘18歲的成人禮 是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杭州姑娘18歲的成人禮 是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2020年12月11日 01:45:12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記者 陳素萍   浙江在線12月11日訊 近日,一堂特別的演講,在杭州人民職業學校學前專業高三(5)班的課堂上引發了師生們的關注——今年8月16日,杭州姑娘龔孫凱琳吹熄了自己18歲的生日蠟燭後,她決定送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成人禮:成為一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 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 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原標題: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 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你在的時候我與你不曾相識,當你離開,你成了我至親至愛的人。」我國正式啟動器官捐獻事業的十年期間,累積有3.2萬個成功捐獻案例,9萬多移植患者不僅因此獲得了生命的延續,更獲得了一群未曾謀面的親人。
  • 上海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超38000人,今天這些...
    9月19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組成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仁濟醫院百餘位黨員醫務人員線上登記器官捐獻。截至2020年9月19日,上海市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已超38000人,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 救火歸來突發疾病去世 他留下遺願捐獻多個器官
    「我也理解大哥,我女兒之前得了白血病,紅十字會救助了我們,他也在醫院看到很多素不相識的人捐贈。」二妹李永秀說。儘管很悲傷,但她支持兒子的決定。「火化了也是一把灰,把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救活其他人,也算是換一種活著的方式。」  為了完成李永波的最後願望,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調派體外循環團隊,將體外循環設備搬上120急救車,趕赴巴南區人民醫院對李永波進行轉院。通過體外循環技術,為他提供生命支持。
  • 廣東23歲白衣天使捐獻器官留下大愛,這些瞬間曾讓無數人動容
    12月4日,在與病魔抗爭了40多天後,她留下了生命的禮物——媛媛捐獻的兩個腎臟器官將使2位腎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媛媛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不同的人生。 於媛媛的故事感動了不少網友。在殯儀館,陌生人送別她最後一程;有人惦記她的美好,專程趕來她生前工作的科室,向媛媛的好友與同事表達了內心崇敬。
  • 海寧60歲護工籤約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捐獻器官、遺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日前,在海寧市中心醫院當了10年護工的楊昌明,做了一件讓人敬佩的事,籤約成為一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楊昌明今年60歲,老家在湖北恩施,他在市中心醫院當護工10多年了。醫院裡,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老楊」。在醫生護士眼裡,老楊是個熱心腸的人。他當護工的收入並不高,每月只有4000元左右,但老楊一直熱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