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馬修·阿伯特鏡頭下的當代澳大利亞社會和環境故事

2020-11-25 澎湃新聞

攝影師馬修·阿伯特鏡頭下的當代澳大利亞社會和環境故事

2020-11-25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SCOP

在新南威爾斯州奧蘭治維爾城的錫爾弗代爾路上,一位居民看到大火蔓延至自己的屋子時,被隨之而來的熱浪與滾滾濃煙燻得不知所措。

黑色夏日,2020

© 馬修·阿伯特

攝影師馬修·阿伯特(Matthew Abbott)因拍攝當代澳大利亞郊區的社會和環境故事在近年來獲得了諸多獎項的認可和公眾的關注。從2019年6月開始一直到2020年,毀滅性的森林大火在澳大利亞肆虐,這場曠日持久的火災摧毀了當地的生態系統,樹林變成了枯碳、生靈變成了燒焦的屍體、汽車和房屋融化成哭泣的鐵水、人們扭曲的面孔留下了揮散不去的痛苦表情……通過他畫面中像地獄一般燒的通紅的天空,仿佛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炙熱的空氣和死神降臨的恐懼。

新南威爾斯州康約拉(Conjola)河邊,一隻袋鼠出現在熊熊燃燒的房屋前。

黑色夏日,2020

© 馬修·阿伯特

在消防隊經歷了幾周訓練後,阿伯特拿著相機衝向了火場。「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所記錄下的不僅僅是火災本身,而是通過火災,深入了解其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影響與後果,以及對生命的影響。」 通過「黑色夏日」這組作品,阿伯特表達了對所有受害者的深切同情,他也憑藉此系列入圍今年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決賽。

康約拉(Conjola)公園的大火已達600多攝氏度的高溫——足以將鋁融化。

黑色夏日,2020

© 馬修·阿伯特

除了為像《紐約時報》這樣的新聞媒體拍攝撰稿外,馬修·阿伯特也持續在各地走訪拍攝自己的個人系列。在他早期個人項目「When They Sing of Australia They Never Mention the Flies」中,阿伯特環遊了澳洲大陸,沿著環繞澳大利亞的一號公路,拍攝了澳洲邊緣地帶的人和偏遠社區生活,描繪了一幅荒野之中堅忍不拔的澳大利亞景觀。關注遠離主流視野的「少數人群」,也成為了阿伯特攝影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核心。

When They Sing of Australia They Never Mention the Flies

© 馬修·阿伯特

『We are not a gang』 Aus-South Sudanese Youth

© 馬修·阿伯特

蘇丹的戰亂紛擾讓當地許多人流離失所,以難民的身份散居世界各地。阿伯特在該系列拍攝了居住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蘇丹青年群體,記錄了一群刻板印象之外的蘇丹青年群像。他們跟世界上的任何青年沒什麼兩樣,同樣充滿活力,同樣普通,同樣喜歡嬉戲打鬧。

Jillaroo

© 馬修·阿伯特

「Jillaroo」相當於澳洲版的「西部牛仔」,只不過與美國牛仔強悍的男性特徵不同的是,「Jillaroo」是一群年輕的女孩。在澳大利亞廣袤的中部,在人跡罕至的荒野,這群「Cowgirl」在養牛場或者牧場接受著訓練,在這裡生活。

Football’s Longest Drive

© 馬修·阿伯特

馬修·阿伯特(Matthew Abbott)

澳大利亞攝影師馬修·阿伯特1984年出生於雪梨。他曾在哥本哈根的丹麥新聞學院學習國際攝影新聞,並獲得雪梨大學藝術碩士學位。長期作為《紐約時報》的攝影師和撰稿人,因拍攝當代澳大利亞郊區的社會和環境故事而廣受讚譽。他的作品獲得了許多著名獎項認可,包括2020年「荷賽」獎現場新聞類第二名,2020 「Deadline Club Award」 現場新聞獎,入圍2020「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等殊榮。

原標題:《SCôP Exhibition | 攝影師馬修·阿伯特鏡頭下的當代澳大利亞社會和環境故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紀實攝影,環境保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用鏡頭寫給地球的情書
    在那些自然攝影師的鏡頭下,我們的世界呈現出難以言說的美。與此同時,攝影師以超凡的觀察力及獨特的視覺表達,用攝影作品探討了當下這個時代中我們與自然及社會環境間的關係。在多舛的2020年,這些攝影師完成了他們的作品,用鏡頭寫給地球這一封情書。
  • 2020年,用鏡頭寫給地球的情書
    在那些自然攝影師的鏡頭下,我們的世界呈現出難以言說的美。與此同時,攝影師以超凡的觀察力及獨特的視覺表達,用攝影作品探討了當下這個時代中我們與自然及社會環境間的關係。在多舛的2020年,這些攝影師完成了他們的作品,用鏡頭寫給地球這一封情書。
  •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仰拍」,他們不僅拍下黑漆漆的鼻孔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仰拍」,他們不僅拍下黑漆漆的鼻孔 2020-12-2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微縮攝影師鏡頭下的「造夢空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巨大的齒輪擺放在草坪上,推著輪椅的老人靜立樹旁,看著時光緩緩流逝……這是微縮攝影師丁洲作品《時間的年輪》所拍攝的場景。在沙盤上用零碎的物件布置出一個個色彩鮮明的世界,在鏡頭的記錄下,每個世界都在講述一段段童話般的夢境。新華網 李相博 攝剛開始接觸攝影時,什麼都想拍,漸漸地,丁洲發現眼中的世界已經不能滿足自己。他便開始嘗試在風光中加入超現實元素,想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們帶入他的一個個夢境世界。
  • 深入毒窩、愛滋病村,攝影師盧廣,用無聲的鏡頭記錄下有聲的一切
    本專欄每天一個人物,今天要講的是「記錄者」———盧廣一個攝影師該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什麼呢?美麗的風景亦或者光鮮亮麗的人物。但是總有一些人,願意把鏡頭用來記錄一些別的事物。今40年間,我國迎來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期,但是同時也催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發生在深圳的城中村、或發生在四川涼山州的偏遠山村、或發生在西南的礦場。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京都生活」,都是什麼樣的?
    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跟隨著一組日本攝影師的拍照,看看真實鏡頭下的「京都生活」,都是什麼樣的?如圖所示,喜歡來京都旅行的人,大抵都是愛這裡濃鬱的文化氛圍,以及原住民所展現出來的「慢生活」。每次登高望遠,都能讓心靈跟隨著視線一起被打開許多,看四周被山包圍的京都,看層林盡染上晚霞的餘暉。
  • 攝影師|布拉塞:他鏡頭下的巴黎夜色撩人
    「在夜間拍攝技術還不成熟的條件下,被譽為『巴黎的眼睛』的布拉塞如何記錄下巴黎的夜生活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然而其鏡頭下夜巴黎的形形色色讓觀者看到了那些躲在黑暗中喘息的人們。布拉塞的鏡頭是包容的、真誠的,從不偏愛任何一個群體。」
  • 老照片:攝影師唐納德·曼尼鏡頭下的1920年代的江南店鋪
    攝影師唐納德·曼尼用鏡頭記錄下1920年代的江南街景 摺扇店前寒暄1920年代,清朝早已滅亡,中國進入民國時期。清朝滅亡後,西方先進開放的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很多封建舊習俗被廢除,服裝、髮型等均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在1920年代的江南地帶,還是有很多商人穿長袍、留長辮。江南地帶氣候適宜,開放口岸多,經濟相對發達,店鋪也相對密集。
  • 50定焦鏡頭,攝影師記錄生活中的精彩
    50鏡頭是標準鏡頭,適合拍攝人像、人文、紀錄片和主題。50焦距基本不失真,但拍攝畫面會顯得有些沉悶。拍攝時,攝影師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步驟,給觀眾帶來更多的環境,向觀眾解釋更多作品背後的故事。50定焦鏡頭是攝影師常用的一種定焦鏡頭。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貓島,都是什麼樣的?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貓島,都是什麼樣的?對於喜歡貓的遊客而言,每次來日本旅行,必不可少的打卡勝地,就是——貓島。接下來,讓我們跟隨當地攝影師的鏡頭,一起走進日本的貓島,來看看生活在這裡的萌寵,都可愛成了什麼樣子?
  • 亞文化紀錄片《SKATE HARD》:自由滑板攝影師王晨瑋的世界
    攝影師與滑手是共生的關係,這次 Vision 選擇王晨瑋作為主人公,用不同於滑手的視角展現了滑板精神: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你不試的話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這些美照,充滿了夏天的味道?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這些美照,充滿了夏天的味道?生活可以日復一日,但是不可以枯燥無趣。每個季節,都是一場新的輪迴,也帶來生活當中不同的美。在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這些美照,用非常接地氣的手法,拍出了夏日的感覺。如圖所示,每一張照片裡面,都充滿了夏天的味道。光從窗外來,西瓜被擺在桌上,夏天的味道大概就是這樣的,躲在涼爽的木屋裡面,吃著瓜,乘著涼。
  • 攝影師鏡頭下的華巖旅遊區 賞靜謐之美
    新華網發(張坤琨 攝)新華網重慶12月10日電(陶玉蓮)在攝影師的鏡頭下,有著「巴山靈境蘊物華」 美譽的華巖旅遊區會是怎樣的景色?今年,九龍坡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邀請8位知名攝影師陸續到訪華巖旅遊區,探索歷史文化與古蹟,尋找旅遊區最美打卡點。日前,攝影師大片出爐,從「尋幽、照影、繁花、物藏、佛像、碑林、題辭」七大主題分別記錄了華巖旅遊區的大氣之美、婉約之美。
  • 澳大利亞攝影師拍到一隻野豬被海鷹帶上天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7日報導,近日,家住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現年75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克拉克·埃斯皮在開車經過昆士蘭州的克羅馬蒂溼地時偶然捕捉到了「豬在天上飛」的有趣畫面。埃斯皮從事野生動物攝影方面的工作已有35年,同時還是一名商業潛水員和紀錄片製作人。此次他是受邀來這裡拍攝生活在這個世界一流溼地上的種類繁多的鳥類生活棲息的狀態。
  • 記錄從封城到重啟的武漢,90後攝影師鏡頭下的平凡英雄
    跟他一樣,90後攝影師羅浩、楊柯、短髮兔、施佳傑,也都想在這特殊的歷史時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個英雄的城市。從火神山、雷神山交付時刷屏網絡的延時攝影全記錄、攝影師們眼中的《武漢日記》、央視《守護者》系列紀錄片、《凌晨四點的武漢》,到人民日報新媒體出品的紀錄片《生死金銀潭》,都是這幾位90後攝影師不分晝夜、冒著風險拍攝的珍貴鏡頭。
  • 鏡頭下隱秘的角落
    攝影師在面對馬建龍時,想起他因貧窮而造成一生的毀滅,在攝影師對人性的探索中,對於社會的不公,對於貧困的不公都造成了攝影師人性中的反抗。攝影師希望通過作品向社會傳達不過,傳達憐憫。同樣是對社會邊緣人物的記錄,此作品題名為救贖,是作者人性中的憐憫,是對生命的尊重,是人性中選擇存活的救贖,人性在此一直存在於藝術家的鏡頭前,也是藝術家對自己靈魂的救贖。
  •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集體照」
    1950深瀨昌久1978 日本深瀨昌久1978 日本植田正治1949日本END—【凡是攝影】—原標題:《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
  • 有藝學堂|攝影師鏡頭下的世界最美星空,每一個都是那麼的夢幻!
    星空下的你,有沒有過把這鬥轉星移的美好瞬間記錄下來的衝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著攝影師的鏡頭,走遍國內國外,遍尋世界上最美的星空。14mm鏡頭下快門30秒,光圈F2.8,ISO8000,單張拍攝。拍攝時間 2015年8月11日拍攝地點青海湖黑馬河鄉湖邊帳篷客棧拍攝參數尼康相機D810和尼康35mm F1.8G鏡頭。
  • 80後資深攝影師:用腳步丈量世界,把鏡頭放進眼睛
    做一個追夢者,生活在自己的五彩斑斕的故事裡,享受著自己的徵途,把世界從地圖上放到雙腳下。 目之所及,把現實過成夢想的樣子 旅行攝影師,也許是每個熱愛攝影的人的夢想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