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移動的鏡頭裡,武漢春光明媚,櫻花開滿街頭,四下卻依然冷清。隨著音樂逐漸推至高潮,鏡頭裡忽然出現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人們紛紛走到戶外,迎向花海。一行「武漢回來了」的字幕浮現,觸動人心。
「從封城《武漢日記》開始,到火神山、雷神山的交付,到雪後天晴一切變好,到最新宣傳片《有你們在,武漢不孤單》,如今春暖花開,我愛的武漢要回來了。」在攝影師廖祥宇的微博首頁,始終置頂著這條由幾位8KRAW籤約攝影師聯合拍攝製作的短視頻《櫻你重啟》。
在連續拍攝了兩個月武漢之後,他們終於等來這座城市的浴火重生。
生於1993年的廖祥宇,主業是電視媒體人,也是一名普通的武漢市民。當武漢封城,他很想用攝影機為家鄉做些什麼。跟他一樣,90後攝影師羅浩、楊柯、短髮兔、施佳傑,也都想在這特殊的歷史時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個英雄的城市。
從火神山、雷神山交付時刷屏網絡的延時攝影全記錄、攝影師們眼中的《武漢日記》、央視《守護者》系列紀錄片、《凌晨四點的武漢》,到人民日報新媒體出品的紀錄片《生死金銀潭》,都是這幾位90後攝影師不分晝夜、冒著風險拍攝的珍貴鏡頭。
他們背後不僅有人民日報和央視的官方媒體支持,也有一個致力於創作高質量影像素材的攝影師組織8KRAW。
記錄平凡
4月4日,防空警報在武漢上空響起,無人機出動,再次拍下歷史性的一刻。
「不知道這是第多少次了,拍著拍著落淚。」廖祥宇在微博中寫道。
拍攝火神山醫院建設時,他帶著幾十斤的攝影裝備,爬上工地附近的高處,10天24小時不停,用快速變化的光影,記錄下不可思議的中國速度。
「我們拍攝的初心,並沒有去想,這些視頻會有多火。」8KRAW聯合創始人、攝影師王源宗告訴第一財經,這些視頻與紀錄片在全網的流量最終超過了10億,但這不是他們最關注的。
「在大事件下,不是說攝影師該做些什麼,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每個人可以做點什麼。」王源宗看到更多的,是武漢封城後挺身而出的數萬名志願者,是為武漢捐款捐物的熱心人,是全國醫療隊伍進駐前就自發前往疫區的醫護人員,「他們可以做,我們作為攝影師也可以。」
疫情突如其來,王源宗第一時間想到,應該安排攝影師去現場,用他們最擅長的延時攝影,記錄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奇蹟。而官方媒體需要這些素材,彼此一拍即合。人民日報負責選題策劃和監製,8KRAW團隊則負責拍攝與後期製作。
坐鎮後方的王源宗,每天都與攝影師溝通拍攝方案,與後期製作人員協調細節,尤其製作環節,電話會議經常持續到凌晨兩三點,「我們想要拍出火神山每天的變化,用延時攝影的角度拍攝同樣的機位。也要拍出工人建設的鏡頭,主要的載體還是幾千名基建工人。」
攝影師廖祥宇眼見著一片荒蕪之地,逐漸拔地而起整齊的醫院建築,令他感動的,不只是人們口中所謂的「基建狂魔」,更是背後幾千名工人日夜不休的付出。在2月4日拍攝雷神山建設畫面時,一位工人抱著一摞沉重的鋼筋,迎著夕陽走向工地,當這身影出現在鏡頭中,他幾乎要落下淚來。
幾位攝影師用鏡頭寫就《武漢日記》與《凌晨四點的武漢》,雷神山的工人、方艙醫院的保安、下班的醫護人員、忙碌的志願者、剛出院的患者,每一個普通的人,平凡的生活,都被記錄下來,在央視及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播出。
「疫情在武漢最嚴重的時候,攝影師去現場拍攝,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我們所有的拍攝都是合法合規,做好防護措施的,參與的攝影師都是自願報名的。」王源宗說,攝影師以武漢當地人為主,也有施佳傑這樣孤身從杭州出發趕往武漢,身處疫情風暴中心的金銀潭醫院「紅區」,歷時36天,拍下一線醫護人員平凡與真實。
之前並無紀錄片拍攝經驗的施佳傑,最初找不到狀態,憑著一腔熱情和堅持,逐漸與醫護人員成為朋友,拍下年輕醫生下班後回到酒店的疲憊,拍下他們的淚水、埋怨和爭執,也拍下飽受折磨的病人想不開時,醫生們的溫暖和堅守。
「我們並不是想做英雄,只是想盡力救下每一條生命。」一位醫生留在《生死金銀潭》裡的話,直抵人心。這部時長僅29分鐘的紀錄片在豆瓣獲得9.4分高分,克制而客觀,沒有唱讚歌,沒有煽情,卻因近距離的人性視角,擁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留下歷史
武漢宣布解封,五位90後攝影師戴著口罩,在黃鶴樓上拍了一段視頻,自稱8KRAW戰士。
「這可能是8KRAW在疫情期間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王源宗說。
2017年,他與攝影師陳雅創立8KRAW時,是想凝聚一批攝影師,拍出高水準、有價值的作品,各施才能,讓這份職業贏得尊重,也讓版權意識深入人心,「我們的初衷就是從攝影師的角度出發,為他們提供業務來源和法律援助,保護他們的權益。」
成立三年,8KRAW籤約了超過500位攝影師,且都是90後。在小眾的延時攝影圈,王源宗和陳雅被年輕攝影師們視為標杆,因為他們專業能力過硬,懂得攝影師的需求,因而凝聚了無數熱愛攝影的同道中人。
一直沒有開放籤約的8KRAW,去年年底開放籤約,忽然湧入全國各地的數千份申請,最終新增了300多位攝影師。王源宗說,這次武漢疫情的拍攝,都是公益性質無償拍攝,而帶有商業性質的拍攝,則能給攝影師們帶來收入回報。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王源宗此刻應該又在路上。他的代表作《西藏星空》《聖域》《86天環球之旅》《南美星空》等,為他帶來廣泛關注,他也與央視、BBC等機構合作拍攝過多部紀錄片。
每年,他幾乎都要前往十幾個國家拍攝風光片,在荒無人煙之地,拍變幻莫測的星空,拍地球最美、最震撼的景致。他的足跡不是在戶外徒步,就是穿行在無人區。他四次攀上珠峰、四次徒步尼泊爾。最艱難的一次,他帶著60多斤攝影器材在尼泊爾拍攝星空與日出日落,徒步14天,數次遭遇暴雪。等到拍完下山,他瘦了10公斤。這些戶外的艱難拍攝,在他的敘述中並無特殊,而是一位風光攝影師的常態。
8KRAW則是王源宗和陳雅的另一個夢想。他們希望這裡能為中國攝影師打造一個正規的渠道,做成中國最好的視頻銷售網站,實現攝影師作品的商業價值,而不是艱辛拍攝後,視頻總被盜用。
疫情下,自由攝影師是受衝擊頗大的職業,但王源宗看到,很多企業與機構因為無法請攝影師拍攝,轉而到8KRAW的平臺上購買現成的視頻,一些獨特而有價值的作品,也令攝影師獲得不錯的收入。
「心裡有夢想,眼裡有光,鏡頭裡是全世界的美好。」讓攝影師的付出不被浪費,讓他們的情懷、態度得到認知和尊重,曾經是8KRAW想做的。在武漢疫情期間,他們最大化地實現了這個願望。
廖祥宇說,通過8KRAW,每位籤約攝影師的辛苦都得到了好的歸宿。
王源宗坦言,他們並沒有什麼野心,8KRAW很小眾,只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做一個小而美的平臺,「只要能幫攝影師實現自我價值,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