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會裡,不同的穿著打扮會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有文藝青年、街頭潮牌、搖滾朋克、學院派、運動員等等。當我們追溯到歐洲史上文藝復興時,這驚世絕俗的運動也強烈彰顯出穿著者的財富與社會地位,並依不同的階級支配著裝的規範。
到底什麼是文藝復興呢?它的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有「重生」之義。按歷史學家簡單的解義,就是那些宣稱復興的重要性的人認為,有些東西已經死亡,但必須讓它們再生;而導致這死亡的時期就是中世紀,一個講求宗教化的西方時代。
中世紀時期,嚴苛的教規認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神命定分配的,也就是說,如果上帝讓你擔負某個城堡的主人,你就得穿戴突顯身份的服飾;同樣地,如果你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或是奴隸,就不得不穿上代表農民或奴隸的衣服。
此外,在《聖經》中,傲慢與貪婪被算為七宗罪之一,因而,教條告誡信徒們不要穿金戴銀、花枝招展地裝飾自己。甚至地,為了不讓信徒們陷入誘惑,要徑直地走在虔誠的道路上,統治者們便制定了一些著裝的禁忌條例,來控制社會等級的分明,讓每個人必須堅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比如,工匠與農民之類的下層階級不得穿絲綢,還有除了羊毛、兔毛或是狐狸之外的毛皮。
正是這樣對不同階級的穿衣制度與材質的控制,導致了上下階級之間著裝風格有著極大的差異。下層階級以實用性為主,棉花被禁用之前,他們能使用材質主要是亞麻布、羊毛或羊皮,直到一位名為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花機,棉花才被解禁,成為許多人喜愛的布料。相反地,上層階級卻使用的是真絲、色丁、天鵝絨及錦緞等華麗的布料。不過,雖不同階級在材料與奢華程度上存在差異,但他們服裝的基本輪廓與元素大同小異。
15世紀的女裝風格,是將長袍的腰線定位在臀部之上,用腰帶突顯腰位,並在下身增加大量的面料餘料,來拓展撐裙的膨脹度。通常,一位摩登的貴婦在公共場合時,要穿上四層的裙量才得以完美的蓬蓬感,這樣的一件用量幾乎超過了4.5米的布料,才能制出寬大、厚實且笨重的衣服。再者,當上流社會的女性面臨社會階級性的世界觀時,她們往往選用最昂貴的材質和浮華的構造來展示自己。
16世紀的女裝繼續保持之前誇張的廓形,只不過增加了更多時髦的面料紋理與額外的細節設計。比方,將緊繃且銳利的緊身胸衣的綁帶安置在兩側,並在綁帶的末端增加穗子裝飾,隨著穿著者的舉動,身上的禮服也更顯得活躍;還有在袖子內開縫,有意顯露出絲綢或是精棉的內衣,表明穿著者享有高尚的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對新穎的熱擁、品味的改變,打破了傳統的穿衣方式與意義上既定的習俗,引入一種不斷產生變化的新的表達方式,持續性地改變著社會的結構。通過髮型、著裝風格的革新,為男女性別之間提供了更大的差異化,尤其是女性,總是以一種別於普遍的方式來支配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利用潮流的演變來表達自己。
男子可以通過職業和經濟來確定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身份;但女子卻缺乏這種明確性的階級分類。她們無論是貴族或是窮人,都是在借用時尚的裝扮在「社交談判」的遊戲中為自己定位。文藝復興時期,衡量女性是否時髦美豔,主要以奢華的服裝、珠寶配飾、及化妝為審美標準。不過,那時的審美並不膚淺,除了豔麗的外在著裝,女性的儀態還得要端莊。
文藝復興時的著裝就是驗證穿著者的身份與地位。即使你實際上沒有多少錢,如果穿著適宜的服裝,以優雅的方式展示自己,仍會被上流社會接受。佩戴珍貴的珠寶、皮草鬥篷或其他精緻的裝飾品常被視為貴族和上流階級的象徵。由此可見,時尚在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為女性提供了特殊的需求,她們可以通過它塑造一個形象在社會上展示自己,為自己爭取可被理解的發言權。
多年來,許多設計師憑藉著文藝復興時期豐富的歷史藝術的畫作,一直從中汲取靈感,將新古典與現代融合成一種(新)文藝復興的時尚。





香奈兒 2013年秋冬
香奈兒 2013 秋冬





Burberry 2017春夏
Burberry 2017 春夏


LV 2018春夏
Molly Goddard 2019秋冬


#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