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說法實際有一個暗含的前提,即某項東西的衰落。那麼是什麼東西衰落了呢?這我們得要從東羅馬帝國的拜佔庭藝術說起。
在整個接近千年的漫長中世紀,拜佔庭藝術佔據了主角,而拜佔庭藝術首先是宗教藝術,即其根本之目的是為宗教服務的。
早期的拜佔庭藝術實際是進取的。拜東羅馬帝國位置之故,帝國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即如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拜佔庭藝術既融合了西方的現實主義手法又融合了東方的抽象裝飾特性。但到了後期,尤其是公元十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期間,拜佔庭藝術已變身為刻板的代名詞,無論是其宗教畫像還是鑲嵌畫等均是如此。
拜佔庭藝術之所以發展成後期刻板的樣子是與其作為宗教的宣傳手段有關的。在教廷掌控權力的年代,所有一切藝術都必須為宗教服務。對於宗教而言,藝術的目的是崇高、威嚴而非準確與現實意義上的美。
基督就要顯得高人一等,要顯得脫離大眾的感覺,那樣才好維護教廷之下各封建王朝的階級劃分。這是拜佔庭藝術的政治目的。
所謂的文藝復興,就是指跨過拜佔庭時期回到古羅馬,尤其是古希臘時期的藝術精神,因為是已有的,並非重新發明而是重新發現重拾起來,因而便叫做了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關注點實際就是古希臘藝術的關注點,即注重人體現實的藝術結構,注重人體現實主義的美而非所謂的抽象。
文藝復興三傑中的米開朗基羅對於古希臘的雕像藝術則更進一步,他不但繼承了古希臘的人體藝術結構,還發展了它。米開朗基羅的人體並非像古希臘那樣忠實地遵從人體現實結構,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是其心目中藝術化後的人體,具有一種誇張卻又俊美的模樣。
達文西結合古希臘的人體結構在其繪畫中綜合了明暗法、空氣透視法以及暈塗法從而使得人物更為活靈活現,尤其是在經由空氣透視法描繪後若隱若現的背景下。
拉斐爾學習了達文西的油畫技巧,並特別重視人物結構的黃金比例,無論是從人的面目也好還是人物所處的構圖也好,拉斐爾均依照黃金比例的法則進行構圖,因而從某種程度上,拉斐爾油畫的畫面都呈現出完美的樣子。
自文藝復興始,一旦藝術家的觀念得以解放,其藝術就會走得更遠。所謂的更遠不僅止於繪畫對象的表達方式,而是繪畫開始呈現脫離宗教束縛的趨勢,因為繪畫的對象逐漸放開了,不再局限於宗教相關的人和事,藝術逐漸地進入世俗的生活並反映世俗的生活,這一點應該是文藝復興對於西方現代繪畫所能做出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