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021-01-17 瀟湘名醫

秋風清,秋月明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秋分習俗

秋祭月,粘雀嘴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有煮湯圓吃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插上細竹籤,放在田邊地頭,名曰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破壞莊稼。

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秋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秋天來臨。傳說中,秋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其實,這是因為秋分這一天是時間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穩定性最好。還有一些地方在秋分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遊戲和比賽。

秋分養生

風清露冷秋期半

防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遠離「秋悲」,首先要加強日照和光照。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可調動情緒,增強興奮性。

防秋乏

秋分後應該多運動,尤其是做伸展運動,加強血液循環,舒展身體、收斂心神,防止勞累疲乏。但早晚天冷,儘量選擇在室內運動。閒暇時,上下牙齒有針對性地多活動,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齒健康,不僅有固齒的作用,還能祛除疲勞。

防秋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需及時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涼感冒。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尤其要注意腳部不要受凍,同時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別受涼。

防秋燥

秋季,天氣轉涼,雨水稀少,空氣乾燥,易出現口乾、鼻幹、咽幹、舌幹少津、乾咳少痰、皮膚乾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秋燥症,卻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溫燥:多發生於初秋天氣尚熱之時,除上述乾燥症狀外,還可見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等症。

涼燥:多開始於秋分之後,通常伴有惡寒無汗、鼻塞、乾咳痰清等症。

潤肺涼心,清痰降火

梨對熱燥所引起的各種秋燥症狀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初秋時節,如能每日堅持吃2個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秋燥。由於梨性寒涼,秋分之後用梨不宜過多,否則傷陽太過冬易生病。

對於涼燥,建議食用白蘿蔔。中醫認為,白蘿蔔溫性,微辣,多汁,可行氣潤燥。所以,秋分後白蘿蔔是克制深秋「涼燥」的有效蔬果之一。

除了白蘿蔔外,菠菜、山藥在防治「涼燥」上,同樣具有卓著的功效。

秋分飲食

多喝湯滋潤肺腑

秋季乾燥氣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發加快,從而使人有不同程度「乾燥感」,中醫認為燥易傷肺,津虧液少。因此,秋天適當喝些保健湯水,既滋陰潤肺,又可及時補充水分。藕、土豆、山藥都是煲湯佳品。

養肺防燥小心吃蟹

秋分時節正是蟹肥膏黃的時候。但蟹類富含蛋白質,還有很高的膽固醇,一旦進食過量便容易引發疾病。建議節制食用,淺嘗即可。另外,隔夜的剩蟹中組氨酸在某些維生素的作用下,會分解為組胺,回鍋加熱雖可殺滅病原微生物,卻不能破壞毒素,從而導致組氨酸中毒。因此,蟹最好現蒸現吃,一般不要超過4小時。

早晨喝粥最養胃

秋天應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補食物,讓身體機能能夠順利適應從夏熱至秋涼的過程,粥就具備了這個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虛,喝上一大碗熱粥,不但讓腸胃得到滋養,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還能補充營養,為一天的工作養精蓄銳。

【來源:諸城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老祖宗告誡,做人,打鐵還需自身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蟬》。全詩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特別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很為後世人稱道。詩人在此強調: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格言聯璧》裡有句話,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妨一起來看看。
  • 《秋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心中任務永遠比生命重要
    《秋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心中任務永遠比生命重要。秋蟬的行動代號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可是這句話真正的秋蟬沒有說出口,因為他的知情人張涵予飾演的檀香被圍捕,「秋蟬不鳴匿於黑暗,絕境求生不辱使命」。檀香最後選擇自殺。由於何勇的叛變,由韓棟飾演的魚鷹暴露,遭到槍殺。葉衝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他知道魚鷹已經犧牲,但是他沒想到的還有。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以蟬自比身世,自喻清高品格。蟬又往往是與秋天並排出現,秋的蕭瑟,蟬叫聲的悲涼,同樣會讓人生出哀婉。元稹《送盧戰詩》:「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紅樹、蟬聲、夕陽、白頭等諸多意象的組合,不禁讓人生出人生聚散無常的蒼涼之感。「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清高之氣裡淡淡的憂傷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看起來很像五絕,唐詩的味道已經出來了。因為當時雖然沒有平仄的概念,但「永明體」已經開始按照四聲對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詩的音律是清朗通順的。我們看內容。「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 居高聲自遠 也需藉秋風——九江田中教師參加「新時代兩廣田中德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居高聲自遠,也需藉秋風。
  •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閱讀類新媒體帳號評價與推薦機制初探...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成立7年來,聯合全國200餘家媒體機構持續舉辦了「書香中國萬裡行」、「紅沙發」高端訪談等系列閱讀推廣公益宣傳活動,行程幾十萬公裡,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 「讀詩猜謎」第2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詩詞謎語」第2季編輯:艾曉東曉東詩刊百度首發,轉載須經同意詩句為謎面,詩題為謎底。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二(打一自然之物):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三(打一植物、四君子):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伴人而居的昆蟲-知了
    蟬(知了)是一種伴人而居的昆蟲,蟬蛻是人們使用的一味中藥。夏季,街道兩邊都是知了的鳴叫聲,聽得習慣了,陣陣蟬鳴給城市帶來喧鬧的生氣。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有的昆蟲是有害又有益的,例如蟬的幼蟲吸食樹汁,危害樹木的生長;蟬蛻又是對人有益的一味中藥。昆蟲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昆蟲都有維繫生態平衡的作用。有些昆蟲的生態作用人們現在還不太清楚。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荔城中學2021屆高三師生返校開班活動
  • 「詩詞鑑賞」15首吟詠蟬的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一起來欣賞15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從此最能驚賦客,計居何處轉飛蓬。蟬唐-雍陶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