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分
秋風清,秋月明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秋分習俗
秋祭月,粘雀嘴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有煮湯圓吃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插上細竹籤,放在田邊地頭,名曰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破壞莊稼。
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秋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秋天來臨。傳說中,秋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其實,這是因為秋分這一天是時間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穩定性最好。還有一些地方在秋分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遊戲和比賽。
秋分養生
風清露冷秋期半
防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遠離「秋悲」,首先要加強日照和光照。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可調動情緒,增強興奮性。
防秋乏
秋分後應該多運動,尤其是做伸展運動,加強血液循環,舒展身體、收斂心神,防止勞累疲乏。但早晚天冷,儘量選擇在室內運動。閒暇時,上下牙齒有針對性地多活動,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齒健康,不僅有固齒的作用,還能祛除疲勞。
防秋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需及時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涼感冒。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尤其要注意腳部不要受凍,同時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別受涼。
防秋燥
秋季,天氣轉涼,雨水稀少,空氣乾燥,易出現口乾、鼻幹、咽幹、舌幹少津、乾咳少痰、皮膚乾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秋燥症,卻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溫燥:多發生於初秋天氣尚熱之時,除上述乾燥症狀外,還可見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等症。
涼燥:多開始於秋分之後,通常伴有惡寒無汗、鼻塞、乾咳痰清等症。
潤肺涼心,清痰降火
梨對熱燥所引起的各種秋燥症狀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初秋時節,如能每日堅持吃2個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秋燥。由於梨性寒涼,秋分之後用梨不宜過多,否則傷陽太過冬易生病。
對於涼燥,建議食用白蘿蔔。中醫認為,白蘿蔔溫性,微辣,多汁,可行氣潤燥。所以,秋分後白蘿蔔是克制深秋「涼燥」的有效蔬果之一。
除了白蘿蔔外,菠菜、山藥在防治「涼燥」上,同樣具有卓著的功效。
秋分飲食
多喝湯滋潤肺腑
秋季乾燥氣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發加快,從而使人有不同程度「乾燥感」,中醫認為燥易傷肺,津虧液少。因此,秋天適當喝些保健湯水,既滋陰潤肺,又可及時補充水分。藕、土豆、山藥都是煲湯佳品。
養肺防燥小心吃蟹
秋分時節正是蟹肥膏黃的時候。但蟹類富含蛋白質,還有很高的膽固醇,一旦進食過量便容易引發疾病。建議節制食用,淺嘗即可。另外,隔夜的剩蟹中組氨酸在某些維生素的作用下,會分解為組胺,回鍋加熱雖可殺滅病原微生物,卻不能破壞毒素,從而導致組氨酸中毒。因此,蟹最好現蒸現吃,一般不要超過4小時。
早晨喝粥最養胃
秋天應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補食物,讓身體機能能夠順利適應從夏熱至秋涼的過程,粥就具備了這個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虛,喝上一大碗熱粥,不但讓腸胃得到滋養,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還能補充營養,為一天的工作養精蓄銳。
【來源:諸城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