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2021-01-17 豪爽且淺笑

夏。烈日炎炎、酷暑難耐,隨著聲聲「知了、知了」從樹梢傳來,把夏日的沉悶打破,這又到了夏日晚飯後人們或手拿或頭戴燈具尋找蟬蛹的日子。當攢夠20個左右時,餐桌上又多了一份油炸的香噴噴的高蛋白美食。找蟬蛹已經成為這個季節一道風景,炸蟬蛹也已成為人們口中的佳餚。

這天雨後的傍晚,我在小區內紅磚鋪設的小路上漫步,看到一隻蟬蛹,扭動著它稍顯肥胖的身體,正在跨過小路,邁向路邊的樹叢,尋找它認為安全的地方。出於美食的誘惑,我捕捉了它。一隻還遠遠達不到烹飪的條件,我便隨手把它放到了客廳窗戶上的紗窗上,給了它一個自由攀爬的空間。

大約20分鐘左右後,我不經意間往窗外望去,看到它在紗窗上一動不動,像老僧入定一般。我把兒子喊來開始一起觀察。我輕輕觸碰了一下,它四肢牢牢固定在紗窗上,任你百般挑逗,它依然不為所動。我意識到,它正為飛上樹梢,讓蟬聲縈繞夏日的夢想努力著,它已然進入到了蛻變的時刻。

時間在慢慢地流動,蟬蛹背部的外殼,也開始慢慢打開。蛻變應該是一件困難的、疼痛的事情。我想,現在的蟬蛹也一定是痛苦的,雖然我沒有看到它顫抖的身軀,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在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痛苦,盼望著去擁抱夏日的微風、去擁抱夏日的天空,讓蟬聲充盈在這個沉悶的夏日,讓人們在茶餘飯後能夠聆聽它為大家帶來的歌聲。

蟬的腦袋、身體開始從蟬蛹背部打開的裂口中慢慢鑽出。當只有蟬的尾部還在蟬蛹的殼內時,蟬利用尾部固定住自己,腦袋和身體後仰倒垂著。這時我突然間明白,蟬蛹的攀爬不只是為了尋找安全的位置,也是為尋找一處能夠承受脫殼後,倒垂在殼外的身體重量的位置。

當蟬倒垂在外,雙翼還未伸展開時,我們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在蟬雙翼的位置,有輕微的抖動,隨著它的抖動,雙翼開始緩慢地伸展開,這個伸展開的動作,雖說緩慢,但是肉眼能夠清晰地觀察它雙翼一點一點的打開。當它完全打開時,雙翼晶瑩透亮,薄薄的、嫩嫩的,這時腦海中會湧現「薄如蟬翼」一詞,你也深刻地體驗到這詞用在這裡是多麼恰當。

遨遊。自由自在地遨遊是我們的夢想,我們能夠承受蛻變的痛苦嗎?我們能夠為我們的成功做好基礎嗎?蟬變告訴了我們答案。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

相關焦點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不一會兒,一隻晶瑩剔透的蟬便展現眼前。它有著嬰兒般細嫩的肌膚,透著微微的青綠。薄、展、輕、亮的翼,細、靈、修、滑的肢,圓、潤、晶、透的眸,彰顯它典雅、悠然的美。蟬聲悠悠。時而急促,恰如滾石之樂。時而悠長,婉若典雅古韻。時而高亢,高山流水之音。時而低沉,泉咽危石之響。聽聽蟬鳴,躁動不安的心得一份寧靜。聽聽蟬鳴,人間百態盡知。聽,用耳,用眼,用心。聽蟬鳴,聽蟬,聽蟬心。《蟬》垂蕊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老祖宗告誡,做人,打鐵還需自身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蟬》。全詩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特別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很為後世人稱道。詩人在此強調: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格言聯璧》裡有句話,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妨一起來看看。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又名知了,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然而它們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黑暗的地底度過。蟬的幼蟲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到3年,長的要生活5到6年。在美洲,甚至有一種蟬,每隔17年才孵化一次。在長久沉寂的等待後,蟬的幼蟲方從地下鑽出來,艱難地爬上草叢或樹梢間,脫掉淺黃色的蟬衣,有了飛翔的薄翼。而後是在陽光下短短一個月的嘹亮歌呼,在完成種族延續的重任後,它們便會無聲無息地「死」去。但蟬的死亡,其實是另一種新生。2到8周後,卵中孵化出的幼蟲就會離開樹幹,來到地面,打洞,鑽進泥土深處,在十多年的蟄伏後,重新振翅於陽光下。
  • 《秋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心中任務永遠比生命重要
    《秋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心中任務永遠比生命重要。秋蟬的行動代號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可是這句話真正的秋蟬沒有說出口,因為他的知情人張涵予飾演的檀香被圍捕,「秋蟬不鳴匿於黑暗,絕境求生不辱使命」。檀香最後選擇自殺。由於何勇的叛變,由韓棟飾演的魚鷹暴露,遭到槍殺。葉衝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他知道魚鷹已經犧牲,但是他沒想到的還有。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清高之氣裡淡淡的憂傷
    清高現寒涼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看起來很像五絕,唐詩的味道已經出來了。古代的官帽垂著兩根帶子,就叫緌,這裡是指蟬頭上的兩根觸鬚。「飲清露」,我們今天都知道蟬是通過嘴扎入樹皮吸取樹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們認為蟬就是靠飲露水活的。「流響」,就是蟬發出叫聲。這兩句就是寫蟬的形態。鳴蟬飲用清純的露水,發出的叫聲從稀疏的梧桐葉中傳了出來,飄得很遠。「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唐詩鑑賞: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康震)虞世南:蟬(語文大師)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嘯天說詩)01賞析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蕩樹林之間。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 每日唐詩鑑賞:《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棲居在高高的地方,聲音自然遠遠地飄揚,並不是因為藉助了秋風的傳遞。首句「垂緌飲清露」中,「緌」的意思是古人結在頜下的帽帶下垂的部分,而蟬的頭部也有類似的觸鬚,形狀相似,故為「垂緌」,再次暗指。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流響出疏桐」,顧名思義,寫出了蟬聲從梧桐樹遠傳而出。「桐」指梧桐樹,形容為高樹,「疏桐」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流響」為蟬聲的長鳴不絕,悅耳動聽。
  • 簡單賞析 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人。古代士人頷下垂著冠纓好似蟬的觸鬚,故稱。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流響:指 蟬長鳴不已。疏桐:枝葉稀疏的梧桐樹。居高二句:是說蟬的鳴聲之所以能遠播四方,是因為它棲止高處,而不是憑藉秋風來幫它傳送的。藉,憑藉、依靠。
  • 居高聲自遠 也需藉秋風——九江田中教師參加「新時代兩廣田中德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居高聲自遠,也需藉秋風。
  •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小學必背古詩《蟬》
    蟬唐.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創作背景:貞觀初年,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深得李世民敬重。
  • 比興,古人的修辭法,鬧得露水很忙,喝露水的蟬也很忙
    蟬唐 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繁忙的露水露水是個好東西。喝露水的蟬喝露水的不止屈原,還有蟬。在古詩裡,不僅露水很忙,喝露水的蟬也很忙。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一首詠物詩,就是專門描寫一件事物的詩。相當於我們作文當中的說明文,這種文體摧殘了我整個的中學生涯。感覺各種方法都用盡了,還是索然無味的樣子。
  • 一起來詩詞裡捉只蟬吧!
    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一首寫蟬的詩作,一起來看看吧!《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寫的是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閱讀類新媒體帳號評價與推薦機制初探...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成立7年來,聯合全國200餘家媒體機構持續舉辦了「書香中國萬裡行」、「紅沙發」高端訪談等系列閱讀推廣公益宣傳活動,行程幾十萬公裡,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 蟬聲陣陣,夏日炎炎,4首詩詞,帶大家聆聽詩詞中的蟬鳴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講蟬蛹逮來扣到瓶子或者箱子下面,等到第二天,把已經蛻變成功的蟬放到透明的瓶子裡把玩。還喜歡去林子裡摸蟬蛹,回到家用水泡起來,第二天用油炸著吃(我不敢吃,看著別人吃)。這幾年,也許捉得太多了,明明到了蟬鳴的時間卻聽不到當初那清脆的蟬鳴聲了,只能在詩歌中傾聽陣陣蟬鳴。
  • 伴人而居的昆蟲-知了
    蟬(知了)是一種伴人而居的昆蟲,蟬蛻是人們使用的一味中藥。夏季,街道兩邊都是知了的鳴叫聲,聽得習慣了,陣陣蟬鳴給城市帶來喧鬧的生氣。蟬是夏天叫聲最大的、鳴叫時間最長的昆蟲,但是它們都趴在很高的大樹上,要看見它們比較難,而且它還會隱身,以防備鳥雀等天敵。音頻: 蟬(知了)的鳴叫聲一天站在路邊聽到身邊有很近的知了叫聲,尋聲查看,平視過去,只見一隻知了在一棵銀杏樹幹上鳴叫,它的顏色和樹皮差不多,翅膀是透明的,它很善於隱身。
  • 未聞蟬聲,但見知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又名知了。地方也有叫借落子。半翅目蟬科動物,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棲息於沙漠、草原和森林。蟬有兩對膜翅,形狀基本相同,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突出的額唇基;每當蟬口渴,飢餓之際,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插入樹幹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蟬在未成熟之前在土裡成長,後慢慢掏洞爬於樹幹上,如發現有稀泥的盜土洞裡必有幼蟬,蟬是在夜間趴在樹幹上脫殼,脫完殼就有了翅膀了。就此習性,我們全可將這小傢伙劃入害蟲的行列。
  • 「秋分養生」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秋分秋風清,秋月明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習俗秋祭月,粘雀嘴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
  • 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每到夏末秋初的時候,我們總能聽到蟬的「叫聲」。和我們所熟悉的鳥鳴不同,蟬的發音器在腹部,而且只有雄蟬可以「鳴叫」。「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王籍在以蟬寫景,但還有人借蟬言志,比如唐朝文學家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以樹的汁液為生,但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因而把蟬作為高潔的象徵。對蟬的主觀認知,引發了古人詩意的想像,從而使詠蟬佳句層出不窮,這大概就是詩歌獨有的魅力吧。蟬,雖然可以飛翔,但是飛得並不是很高很遠。
  • 解讀虞世南《蟬》:託物寓意、借物明志的一首經典小詩
    歷三朝而不倒,壽終正寢,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他的一首詩《蟬》中,他以蟬自喻,形象地表達了做人應以內在品行高潔為美,而不應依靠權勢、地位來襯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