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人。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轉秘書監,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太宗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諡文懿。
【注釋】
垂綏:垂著觸鬚。即冠纓。古代士人頷下垂著冠纓好似蟬的觸鬚,故稱。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
流響:指 蟬長鳴不已。
疏桐:枝葉稀疏的梧桐樹。
居高二句:是說蟬的鳴聲之所以能遠播四方,是因為它棲止高處,而不是憑藉秋風來幫它傳送的。藉,憑藉、依靠。
【評點】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與駱丞「清畏人知」語,各善言蟬之德。
沈德潛《唐詩別裁》: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詠其品格。
施補華《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而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為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霧多飛難進,風高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李鍈《詩法易簡錄》:詠物詩固須確切此物,尤貴遺貌得神,然必有 命意寄託之處,方得詩人風旨。此詩三、四品地甚高,隱然自寫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