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小學必背古詩《蟬》

2020-12-22 小萌娃愛學習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一首關於昆蟲的詩《蟬》,說到蟬這種昆蟲同學們一定不陌生,蟬,半翅目蟬科動物,又叫:「知了」,「知了猴」,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蟬是古典文學中的一個大的意象,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等自然屬性,被多情的文人們賦予了情感色彩,讓它們的這些生物特性自帶品格,表達自己的某些情懷,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詠蟬的名篇。

後人評選出三首最棒的詠蟬詩稱為「三絕」: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蟬》、一首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最後一首是晚唐李商隱的《蟬》,三首詩都是託物言志,卻立意不同,各有千秋!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作品《蟬》。

下面先讓我們通讀一下這首詩,體會他到底好在哪裡。

唐.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文大意: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創作背景:

貞觀初年,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深得李世民敬重。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梅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詩文賞析:

「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梧桐

「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這裡所著重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實際上,這首詠蟬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自處之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但他不以鯤鵬,蛟龍自比,而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

詩人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書法,師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畫像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主要負責編修國史)、秘書監(為國家掌管經籍圖書)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背誦方法:

理解了詩人的想法,再讀這首詩,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棲高飲露、蟬聲遠傳的寫意畫,由近而遠,你可以想像一下:

先從畫的局部開始,這時蟬離得很近,仿佛近在眼前,能清晰地看到蟬垂下觸角,吸吮甘甜的露水,這就是「垂緌飲清露」;

接著目光從蟬往遠一點兒看,你看到了蟬在梧桐樹歡快地鳴叫著,就是「流響出疏桐」;

再遠一點,你會發現這棵梧桐樹好高啊!難怪詩人會說「居高聲自遠」;

最後我們再離遠一點,仔細看畫面,有些梧桐葉子開始焦黃了,仿佛是被秋風吹的,但是這並不是蟬鳴聲傳得遠的原因,也就是「非是藉秋風」。

小問題

最後留給同學們一個小問題:了解完古人眼中的蟬之後,你喜歡蟬嗎,為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見解。

相關焦點

  • 簡單賞析 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人。唐太宗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諡文懿。【注釋】垂綏:垂著觸鬚。即冠纓。古代士人頷下垂著冠纓好似蟬的觸鬚,故稱。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流響:指 蟬長鳴不已。
  • 人民日報:1-12年級208篇必背古詩文匯總,中小學家長收藏!
    古詩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孩子們來說,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無論教科書怎麼變,古詩詞都是必修的內容,在語文考試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新版部編教科書,增加了不少古詩詞的學習篇目。因此,古詩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從小不重視古詩詞的學習,語文學習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 也說蟬,與禪
    對小編而言,只要一提起蟬,就會回想起小時候在家鄉的夏日裡捕蟬的情形。一想到捕蟬,自然而然地想到清代詩人袁枚的五言絕句《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蟬,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蟬科。蟬多分布熱帶與一些亞熱帶地區,棲於沙漠、草原和森林。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幼蟲生活在土裡,在地下度過它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有可能是兩三年,也有可能是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蟬屬不完全變態類,由卵至若蟲,經數次蛻皮,變為成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雄蟬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
  • 千古名句,別有洞天: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
    這份《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是我多年來一直在用的一份資料。 雖然標題有「初中」兩個字,裡面也收錄一些小學必背古詩詞裡的名句,而且非常適合基礎詩歌鑑賞薄弱的高中生。你之所以古詩詞鑑賞不會,是因為小學初中沒學紮實。
  • 初中語文:必背古詩文不再是「噩夢」,知識點總結,看完一分不扣
    尤其是從小學升到初中之後,孩子們的學習思維還沒有根據初中的學習節奏調整過來,需要背誦的古詩便會在數量上就突然增加,這可是給剛上初中的孩子來了個當頭一擊。而且在初中對古詩文的學習考察也不像小學停留在比較低、淺的層次,因此很多剛上初中的同學總會像我吐槽,這可怎麼辦?
  • 小學語文:名言警句+必背古詩,貼牆上孩子背,6年寫作「0」丟分
    語文是需要長期不斷積累的一門學科,從基礎的字詞到閱讀理解甚至是寫作的素材,都是需要積累的,作文是需要從小學階段開始練習和積累的,從簡單的名人名言,排比句到複雜的段落積累的背誦,都需要反覆積累。寫作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小學階段接觸最多的就是名人警句和一些簡單的古詩詞,在背誦古詩詞的時候,順便進行積累,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相關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才是積累的重要途徑。
  • 最新部編版小學語文1-6年級必背古詩文,和孩子一起挑戰100首古詩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進入小學三年級後,"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兩首變為"古詩"三首了,所以可以看出,對小學生的"古詩詞'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背誦記憶"的也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我們能背誦幾首呢?是不是覺得有些還是比較難呢?
  • 藉助可視性導圖,背古詩就容易多了(含二年級古詩思維導圖)
    可背誦古詩,卻是孩子們最頭疼的事情。一方面枯燥,另一方面完成往往花費很長時間,背的效果卻不好。而且背會了,也容易忘記。然而,背誦又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幾乎每學一課,都有要求背誦的段落、句子,還常常出現在各種考試中。為什麼短短幾句詩,孩子們卻總也背不下來呢?
  • 「收藏版」初中語文加油站|初中必背古詩文匯總,含朗讀音頻及講解...
    >初中必背古詩文|李清照《醉花陰》初中必背古詩文|陶淵明《飲酒》初中必背古詩文|陸遊《遊山西村》初中必背古詩文|孟子《魚我所欲也》初中必背古詩文|範仲淹《漁家傲》初中必背古詩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初中必背古詩文|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初中必背古詩文|杜甫《望嶽》初中必背古詩文|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初中必背古詩文|李商隱《夜雨寄北》
  • 讀古詩系列《贈劉景文》小學生必背古詩
    蘇軾感劉人生坎坷遭遇,應當時景色作此詩作。這是因為,在百花中,「唯有綠荷紅菡萏」,是「此花此葉長相映」的(李商隱《贈荷花》)。歷來詩家詠荷,總少不了寫葉:如「點溪荷葉疊清錢「(杜甫《絕句漫興九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由此看來,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深知此理,才用擎雨無蓋表明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小學教材古詩文猛增87%:讓孩子死記硬背古詩,到底是對是錯?
    我家孩子上小學前,我並沒有感受到語文有多麼受重視,直到我拿到小學語文教材的那一刻,才明白現代孩子的語文教學變化有多麼大。小學一年級課本就有古詩詞,據悉小學六個年級、12冊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數量達到了129篇,相比原來的教材數量猛增了87%。當時我我就很好奇地查了一下,現在的語文古詩文佔比到底有多大?結果發現,在高考試卷中古詩文已經成為重點拉分項。
  • 初中三年必背61篇古詩文
    對同學們來說,早自習最大的壓力莫過於背古詩文了,61篇初中必背的古詩文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每天晚上看一下,自己默背幾遍,早自習的時候也會背的更快,記得更牢!   1、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 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 背古詩有什麼意義呢?
    昨天剛背過啊!」「綠長條……」 「%*&*!!!」好吧,不知道該說是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娃更可憐,還是她那個聽聲音就不怎麼淡定的媽更可憐。總之,背古詩和監督背古詩,可能與「背單詞和監督背單詞」「做數學題和檢查數學題」並列的壓在小學生家長頭上的三座大山。為啥神獸們背不下來這麼好背的古詩呢?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杞人憂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杞人憂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杞人憂天》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 蟬是別在樹葉還是樹幹上的?
    11月23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理想大課堂」晨會上,學生藍子陽收到了一張特別的寄語卡——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汪述斌對他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統編版語文五年級教材插圖的做法給予表揚。   事情源於11月初,藍子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古詩《蟬》,古詩裡的「垂糹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描寫了蟬吸吮樹汁,在梧桐樹上連續不斷鳴叫的樣子。
  • 小學古詩大全匯總: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全文(帶譯文及注釋)
    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附譯文及注釋)1、江南【漢樂府】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陽春「句:陽是溫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布施,給予。 德澤:恩惠。
  • 從小背古詩的孩子,以下優勢很明顯,將來學習差不了
    記得我小時候,我家周圍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教孩子念詩、背詩,可現在不少家長都覺得,小孩讀不懂詩,背了也沒用。甚至還有人說:小孩子背古詩是「填鴨教育」,會「傷害」孩子的大腦!那麼,從小背古詩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沒有必要呢?孩子聽不懂古詩,就不能背嗎?答案當然是:能!古詩是一種十分講究的語言藝術,尤其注重意象、押韻和平仄(聲調)。
  • 這幾首歌曲聽熟了相當於背熟了幾首古詩
    古詩,你們上學的時候被要求背得懷疑人生。有些很短,有些長得不得了,而且有些字不會還是故意背得不清楚矇混過關,但是學習古詩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文學那是相當了得啊。而現在有些有才的人把古詩和歌曲連結貫通起來,不但好聽,而且背起來更容易了。
  • 跟著春天學古詩玩飛花,39首必背古詩詞趣味大收官
    背單詞、背古詩、背公式更是類似事故的多發區。今天我們就藉助古詩詞的春季大收官、總複習來解決這個惱人的問題。「前腳背,後腳忘」的現象符合人類大腦的遺忘規律遺忘其實在學習中非常普遍,因為孩子再聰明也難以逃脫「遺忘曲線」的認知記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