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一首關於昆蟲的詩《蟬》,說到蟬這種昆蟲同學們一定不陌生,蟬,半翅目蟬科動物,又叫:「知了」,「知了猴」,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蟬是古典文學中的一個大的意象,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等自然屬性,被多情的文人們賦予了情感色彩,讓它們的這些生物特性自帶品格,表達自己的某些情懷,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詠蟬的名篇。
後人評選出三首最棒的詠蟬詩稱為「三絕」: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蟬》、一首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最後一首是晚唐李商隱的《蟬》,三首詩都是託物言志,卻立意不同,各有千秋!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作品《蟬》。
下面先讓我們通讀一下這首詩,體會他到底好在哪裡。
蟬唐.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文大意: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創作背景:
貞觀初年,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深得李世民敬重。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梅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詩文賞析:
「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這裡所著重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實際上,這首詠蟬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自處之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但他不以鯤鵬,蛟龍自比,而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
詩人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書法,師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主要負責編修國史)、秘書監(為國家掌管經籍圖書)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背誦方法:
理解了詩人的想法,再讀這首詩,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棲高飲露、蟬聲遠傳的寫意畫,由近而遠,你可以想像一下:
先從畫的局部開始,這時蟬離得很近,仿佛近在眼前,能清晰地看到蟬垂下觸角,吸吮甘甜的露水,這就是「垂緌飲清露」;
接著目光從蟬往遠一點兒看,你看到了蟬在梧桐樹歡快地鳴叫著,就是「流響出疏桐」;
再遠一點,你會發現這棵梧桐樹好高啊!難怪詩人會說「居高聲自遠」;
最後我們再離遠一點,仔細看畫面,有些梧桐葉子開始焦黃了,仿佛是被秋風吹的,但是這並不是蟬鳴聲傳得遠的原因,也就是「非是藉秋風」。
小問題
最後留給同學們一個小問題:了解完古人眼中的蟬之後,你喜歡蟬嗎,為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