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和宋詞亦是我國古代文學皇冠上最絢爛的兩顆明珠,縱觀唐代所有詩人,寫蟬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真正的精品卻只有三首,而虞世南便位列其中。
虞世南雖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稱書法大家。但是在《全唐詩》中卻只留下了這一首,這首詩也是唐代文壇上的「詠蟬」詩三絕之一,也是託物言志的經典之作,他的這首《蟬》可以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
毫不誇張地說,虞世南的這首詩把蟬的顏值、氣質、品行寫到了極致。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蟬雖然只有一個夏天,但是不僅會讓我們感嘆到,蟬在它有限的時間裡究竟驚豔了多少個夏天。
虞世南的詩雖然這首詩只有簡簡單單的20個字,讀起來也很平淡,但是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放在這裡都不會顯得多餘。那虞世南究竟是怎麼寫蟬,又是怎麼用細節去描寫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虞世南這首《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小詩,也是唐代詠蟬詩中出現最早的一首,在當時也贏得了很多的的讚譽,可謂是:唐代詠蟬第一人。詩人主要通過細節性的描寫把蟬高潔傲岸的 品質和自己託物言志的感情抒發出來了。
首句寫到了「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很明顯這一句主要就是描寫了蟬的外形特徵,又說了蟬的生活習性,再有就是描寫了蟬的聲音特性,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動詞的合理運用,賦予了這首詩獨有的靈動美。
第一句中首先用帶了「垂緌」,這個「緌」字代表的就是古代官員帽子上的下垂的那一條帶子,也稱為冠纓。因為蟬的頭部也有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虞世南就用了「垂緌」二字,將蟬的觸角比作冠纓。這其實也是一種把蟬擬人化的一種寫作手法。古人認為蟬的生性高潔傲岸,只飲樹汁,不食人間煙火,就稱其為「飲清露」,進而把蟬的特性和品格一併寫出。
其次就是寫蟬的聲音,虞世南用了「流響出疏桐」這句。「流響」二字主要寫出了蟬的聲音連綿不絕,而且非常悅耳,這是通過聲音來說蟬的品質,能讓人舒心,不顯繁雜和浮躁;梧桐樹是比較高的,一個「疏」字寫出了梧桐樹的空曠,通過這一句中的「出」來表現蟬的聲音穿透力極強,同時也下文中的「非是藉秋風」埋下伏筆。
這一句就把蟬傳送聲音的特徵形象化、具體化了,而且可以讓人感受到蟬發出的聲音是有響度和力度的。雖然說在這一句中只寫到了蟬的聲音,但是卻能讓讀者體會到蟬的那種高潔傲岸的神韻,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品格。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一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同時在這一句中也夾雜著詩人對於蟬的議論。很多人都認為蟬的聲音藉助風來傳播,但是虞世南卻覺得蟬的聲音是因為「居高」,這裡的居高不是說爬得高,主要是寫的蟬那種高潔的品質,同時也蘊含著作者自己也要做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也是對內在品格讚美和高度自信的表現。
清施補華《帆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由於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所處的時代、環境、地位、遭遇的不同,雖然同樣是詠蟬,但是各有千秋,當然給讀者呈現出來的心境和意象也是大不相同。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並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唐代也有很多寫蟬的詩,但是比起以上三人的詩確實是稍遜風騷,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合看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以個有心人,正所謂:生活處處皆學問。一定要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就像虞世南寫蟬時一樣,他的眼睛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一面,所以因一首《蟬》而流傳千古。
現在的我們在為人處事上也要有蟬的本性,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也要不斷的修煉自己,等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也可以像虞世南筆下的蟬一樣「非是藉秋風」。在當下千萬不要讓世俗的名利蒙蔽自己的雙眼,而且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線意識。虞世南這首詩雖為詠蟬,實為育人,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