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2020-12-22 湘南逸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和宋詞亦是我國古代文學皇冠上最絢爛的兩顆明珠,縱觀唐代所有詩人,寫蟬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真正的精品卻只有三首,而虞世南便位列其中。

虞世南雖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稱書法大家。但是在《全唐詩》中卻只留下了這一首,這首詩也是唐代文壇上的「詠蟬」詩三絕之一,也是託物言志的經典之作,他的這首《蟬》可以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

毫不誇張地說,虞世南的這首詩把蟬的顏值、氣質、品行寫到了極致。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蟬雖然只有一個夏天,但是不僅會讓我們感嘆到,蟬在它有限的時間裡究竟驚豔了多少個夏天。

虞世南的詩雖然這首詩只有簡簡單單的20個字,讀起來也很平淡,但是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放在這裡都不會顯得多餘。那虞世南究竟是怎麼寫蟬,又是怎麼用細節去描寫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虞世南這首《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小詩,也是唐代詠蟬詩中出現最早的一首,在當時也贏得了很多的的讚譽,可謂是:唐代詠蟬第一人。詩人主要通過細節性的描寫把蟬高潔傲岸的 品質和自己託物言志的感情抒發出來了。

首句寫到了「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很明顯這一句主要就是描寫了蟬的外形特徵,又說了蟬的生活習性,再有就是描寫了蟬的聲音特性,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動詞的合理運用,賦予了這首詩獨有的靈動美。

第一句中首先用帶了「垂緌」,這個「緌」字代表的就是古代官員帽子上的下垂的那一條帶子,也稱為冠纓。因為蟬的頭部也有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虞世南就用了「垂緌」二字,將蟬的觸角比作冠纓。這其實也是一種把蟬擬人化的一種寫作手法。古人認為蟬的生性高潔傲岸,只飲樹汁,不食人間煙火,就稱其為「飲清露」,進而把蟬的特性和品格一併寫出。

其次就是寫蟬的聲音,虞世南用了「流響出疏桐」這句。「流響」二字主要寫出了蟬的聲音連綿不絕,而且非常悅耳,這是通過聲音來說蟬的品質,能讓人舒心,不顯繁雜和浮躁;梧桐樹是比較高的,一個「疏」字寫出了梧桐樹的空曠,通過這一句中的「出」來表現蟬的聲音穿透力極強,同時也下文中的「非是藉秋風」埋下伏筆。

這一句就把蟬傳送聲音的特徵形象化、具體化了,而且可以讓人感受到蟬發出的聲音是有響度和力度的。雖然說在這一句中只寫到了蟬的聲音,但是卻能讓讀者體會到蟬的那種高潔傲岸的神韻,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品格。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一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同時在這一句中也夾雜著詩人對於蟬的議論。很多人都認為蟬的聲音藉助風來傳播,但是虞世南卻覺得蟬的聲音是因為「居高」,這裡的居高不是說爬得高,主要是寫的蟬那種高潔的品質,同時也蘊含著作者自己也要做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也是對內在品格讚美和高度自信的表現。

清施補華《帆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由於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所處的時代、環境、地位、遭遇的不同,雖然同樣是詠蟬,但是各有千秋,當然給讀者呈現出來的心境和意象也是大不相同。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並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唐代也有很多寫蟬的詩,但是比起以上三人的詩確實是稍遜風騷,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合看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以個有心人,正所謂:生活處處皆學問。一定要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就像虞世南寫蟬時一樣,他的眼睛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一面,所以因一首《蟬》而流傳千古。

現在的我們在為人處事上也要有蟬的本性,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也要不斷的修煉自己,等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也可以像虞世南筆下的蟬一樣「非是藉秋風」。在當下千萬不要讓世俗的名利蒙蔽自己的雙眼,而且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線意識。虞世南這首詩雖為詠蟬,實為育人,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康震)虞世南:蟬(語文大師)虞世南:蟬(嘯天說詩)01賞析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蕩樹林之間。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清高之氣裡淡淡的憂傷
    所以虞世南的老師是宮體詩大家,那麼他的詩文是否繼承了宮體詩「彩麗競繁、興寄都絕」的特色呢?是有的,幸運的是他所在的時代發生了巨變,虞世南的個人經歷導致了文風的變化。他的仕途生涯是豐富的,早期在陳朝擔任西陽王幕僚。陳朝滅亡後,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進入隋朝京師長安,成為「北漂」,其實是滅國之臣。
  • 簡單賞析 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人。【評點】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與駱丞「清畏人知」語,各善言蟬之德。沈德潛《唐詩別裁》: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詠其品格。施補華《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而多,唐人猶得此意。
  • 解讀虞世南《蟬》:託物寓意、借物明志的一首經典小詩
    虞世南幼小喪父,自小便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正直的性格。歷經南朝陳、隋、唐三個朝代,雖位居高位,但始終一貫堅持著自己的性情。他性格剛直,敢於直言,他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勳臣之一。一生為官,沒有過被貶經歷,唐太宗讚譽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兼具,曾說:「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 因詩獲愛、因詩喪命,一首《白頭吟》背後的命運沉思
    《白頭吟》算得上是一首「分手詩」。據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發跡以後,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毛病,沉於女色,要納茂陵女子為妾。卓文君忍無可忍,給司馬相如寫了一首《白頭吟》,準備跟他分手。不過,這婚,肯定是沒有離成功。
  • 他僅有六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成千古絕唱,人人皆知!
    眾所周知,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年代,出現了「詩仙」 李白、「詩聖」杜甫 、「詩王」白居易等著名詩人。唐代詩歌的數量也很驚人,僅清朝康熙年間彭定求等人所編的《全唐詩》就收錄了唐詩多達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 春分第一侯,海棠花信風-品讀唐代海棠詩
    也許鄭谷真的因為杜甫不寫海棠詩而為海棠鳴不平。他一共寫了三首專題吟詠海棠的詩。除了上面的一首,還有一首【擢第後入蜀經羅村,路見海棠盛開偶有題詠】,另外一首直接以【海棠】為題,詩曰: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其意思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好詩在唐朝已經創作完了,後來人要想寫古詩就要先去熟讀唐詩才可以。
  • 《劍來》白也詩無敵,人間最得意,意想不到,人物原型竟然是他!
    原因如下劍詩俱風流白也《劍來》書中的白也,被譽為中土神洲的第一人,戰力之高毫不誇張,合道十四境為自己胸中詩篇。被周密下套,白也手持仙劍太白,一斬再斬五王座,雖道死但身未消,被老秀才帶去其它天下。杜甫、李白,兩人都是唐代有名的詩人,被後人稱為一仙一聖,可見其地位有多高,歷史上說這兩人僅有三次會面,初見時,李白已四十三歲,杜甫三十二歲,但兩人一見如故,以詩會友,友誼持續了一生李白的劍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
  • 唐代最花心的詩人,離了四五次婚,寫了一首詩,李白都自嘆不如
    在唐代,說起渣男,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元稹。少有人知的是,唐代還有一位「外貌協會」詩人,他只娶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離了四五次婚,真是個渣男詩人。就是這個「渣男」詩人,卻寫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崔顥。
  • 天才少年駱賓王,晚年身陷囹圄,一首《在獄詠蟬》表明心跡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小詩,這一年,駱賓王才7歲,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少年。可惜的是,駱賓王后來遭遇家道中落,尤其是父親不在人世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青年時期落魄無行,長期和賭徒廝混。中年混跡於道王幕府,卻不願阿諛奉承,不久從軍西域,久居邊塞。
  • 全唐詩抄20:這首有名的《出塞》,是哥哥寫的?還是弟弟寫的?
    出自全唐詩卷36第3【背景大略】隋末唐初,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對兄弟,哥哥虞世基,弟弟虞世南,兄弟倆都擅長詩文、精通書法,二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哥哥媚事隋煬帝而背負罵名,弟弟追隨唐太宗成為開國功臣而流芳百世。詩歌的世界裡,倆人時有混淆。本期抄錄的這首《出塞》,雖被《全唐詩》收入虞世南卷中,學術界似另有看法。哥哥寫的?弟弟寫的?
  • 唐詩中很孤獨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每一字都深入人心!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含山店夢覺作》,所表達的則是因羈旅而孤獨。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韋莊之手,是韋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所謂羈旅,便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長時間作客他鄉。
  • 他只留下六首詩,字字珠璣!其中兩首流傳千古,小學生都會背!
    他是大清CEO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要知道,《全唐詩》總共只收錄了四萬八千多首詩。   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   可是,寫得多並不意味著寫得好。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之一,起源於古人在秋季對月亮的祭祀,在漢代時人們普遍開始過中秋節,但並沒有賞月、團圓的習俗,直到唐朝初年賞月、團圓才逐漸成為過中秋節會做的事,故而我們能看到唐代以前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到了唐朝,我們就能在《全唐詩》中看到許許多多與中秋節賞月有關的作品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語境裡,"王八"這個稱謂,是不禮貌的,每每我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如果我們去翻《全唐詩》的話,卻能發現,有不少,寫給"王八"的詩。
  • 每日唐詩鑑賞:《蟬》
    今日唐詩鑑賞:《蟬》0103【鑑賞】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蟬》的作者。唐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為太宗「十八學士」之一。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人所稱道。首句「垂緌飲清露」中,「緌」的意思是古人結在頜下的帽帶下垂的部分,而蟬的頭部也有類似的觸鬚,形狀相似,故為「垂緌」,再次暗指。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