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一起來詩詞裡捉只蟬吧!

2020-12-22 何不秉燭遊矣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千古傳頌的一個成有一種定律叫「金蟬定律」:蟬要在暗無天日的泥土下生存三年後,便能一飛沖天縱情鳴叫。

「金蟬定律」給人的啟發是「厚積薄發」,只有忍受成功前的無限黑暗與困苦,才能享受成功後的光明前景和喜悅。其實關於金蟬的道理,不止這一個「金蟬定律」。

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一首寫蟬的詩作,一起來看看吧!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垂緌飲清露」,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這裡的「緌」是指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

「流響出疏桐」說的是連續不斷的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寫的是蟬聲之遠傳。

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

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除了本詩虞世南外,還有很多作者也寫了蟬,比如杜甫這首《早蟬》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夜裡,薄暮兩三聲。 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又如廖凝這首《聞蟬》: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日斜金谷靜,雨過石城空。此處不堪聽,蕭條千古同。

都通過對蟬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蟬的欣賞、詠嘆之情。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往期文章精彩回顧請戳:

因年代久遠而不可考證的「佚名」詩,你都讀過幾首?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大暑三候之一說的是「腐草為螢」,那「腐草為螢」指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虞世南·蟬
    關注微信公眾號「品聽經典」或「品聽詩詞」後,即可更方便、輕鬆地瀏覽學習詩詞、古文、成語等所有音視頻內容,以及永久收藏各部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書籍目錄》,歡迎轉發,謝謝支持。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康震)虞世南:蟬(語文大師)
  • 每日唐詩鑑賞:《蟬》
    【原文】《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 解讀虞世南《蟬》:託物寓意、借物明志的一首經典小詩
    歷三朝而不倒,壽終正寢,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他的一首詩《蟬》中,他以蟬自喻,形象地表達了做人應以內在品行高潔為美,而不應依靠權勢、地位來襯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小學必背古詩《蟬》
    蟬唐.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梅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詩文賞析:「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又名知了,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然而它們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黑暗的地底度過。蟬的幼蟲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到3年,長的要生活5到6年。在美洲,甚至有一種蟬,每隔17年才孵化一次。在長久沉寂的等待後,蟬的幼蟲方從地下鑽出來,艱難地爬上草叢或樹梢間,脫掉淺黃色的蟬衣,有了飛翔的薄翼。而後是在陽光下短短一個月的嘹亮歌呼,在完成種族延續的重任後,它們便會無聲無息地「死」去。但蟬的死亡,其實是另一種新生。2到8周後,卵中孵化出的幼蟲就會離開樹幹,來到地面,打洞,鑽進泥土深處,在十多年的蟄伏後,重新振翅於陽光下。
  • 夏日知了叫個不聽,其實古詩裡也是蟬音不絕
    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在《人間詞話》裡對蟬這個意象有過表述,他說:「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說到底,蟬也好,梅花、菊花也好,它們的自然屬性本身沒什麼,只是詩人需要一個物體來寄託感情而已,詩人寫得多了,它們也就成了一種固定的象徵。
  • 蟬聲陣陣,夏日炎炎,4首詩詞,帶大家聆聽詩詞中的蟬鳴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講蟬蛹逮來扣到瓶子或者箱子下面,等到第二天,把已經蛻變成功的蟬放到透明的瓶子裡把玩。還喜歡去林子裡摸蟬蛹,回到家用水泡起來,第二天用油炸著吃(我不敢吃,看著別人吃)。這幾年,也許捉得太多了,明明到了蟬鳴的時間卻聽不到當初那清脆的蟬鳴聲了,只能在詩歌中傾聽陣陣蟬鳴。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清高之氣裡淡淡的憂傷
    凌煙閣功臣有些朋友可能對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蟬》可能學過,但是詩紅人不紅,遠不如李白、杜甫、王維那麼知名。這不是學詩者的問題,因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來就不在詩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們總結他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他的名號也是在另外一個領域裡稱雄。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到了今天,早已沒了神秘性,不存在古詩詞中傷悲、高潔等各種隱含意象,就只留下了一個「聒噪」的特點,比如《童年》中唱到的: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另有一種文學用途,就是現代人研究了蟬的習性——幼蟲躲藏在地下三五年,才蛻變成蟬(最長可以隱藏十七年)。
  • 比興,古人的修辭法,鬧得露水很忙,喝露水的蟬也很忙
    蟬唐 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繁忙的露水露水是個好東西。喝露水的蟬喝露水的不止屈原,還有蟬。在古詩裡,不僅露水很忙,喝露水的蟬也很忙。流響出疏桐。「流響出疏桐」,知了的聲音長鳴不已,悅耳動聽,非常清亮,從挺拔疏朗梧桐林中傳過來的,是不是又有一種很孤傲的感覺?蟬的聲音那麼響亮、清澈,傳得那麼遠,是因為有秋風的傳送嗎?「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是的,是因為它住得高呀。
  • 簡單賞析 虞世南《蟬》
    《蟬》虞世南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人。古代士人頷下垂著冠纓好似蟬的觸鬚,故稱。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流響:指 蟬長鳴不已。疏桐:枝葉稀疏的梧桐樹。居高二句:是說蟬的鳴聲之所以能遠播四方,是因為它棲止高處,而不是憑藉秋風來幫它傳送的。藉,憑藉、依靠。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我意識到,它正為飛上樹梢,讓蟬聲縈繞夏日的夢想努力著,它已然進入到了蛻變的時刻。時間在慢慢地流動,蟬蛹背部的外殼,也開始慢慢打開。蛻變應該是一件困難的、疼痛的事情。我想,現在的蟬蛹也一定是痛苦的,雖然我沒有看到它顫抖的身軀,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在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痛苦,盼望著去擁抱夏日的微風、去擁抱夏日的天空,讓蟬聲充盈在這個沉悶的夏日,讓人們在茶餘飯後能夠聆聽它為大家帶來的歌聲。
  • 古詩詞裡為何容不得狗貓
    文/華德陽閒翻詩詞,發現雞鴨鵝、牛羊馬等等皆能入詩,唯獨狗貓難登大雅之堂,不禁掩卷沉思。「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是寫蟬;「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是寫蜜蜂;寫鳥的更多,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百囀千聲隨誰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燕子巢邊泥帶水,鵓鳩聲裡雨如煙」。關於狗,主人愛其忠誠,因「好狗不嫌家貧」;路人則嫌棄其「狗眼看人低」,勸其「好狗不擋路」。
  • 未聞蟬聲,但見知了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又名知了。地方也有叫借落子。半翅目蟬科動物,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棲息於沙漠、草原和森林。蟬有兩對膜翅,形狀基本相同,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突出的額唇基;每當蟬口渴,飢餓之際,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插入樹幹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蟬在未成熟之前在土裡成長,後慢慢掏洞爬於樹幹上,如發現有稀泥的盜土洞裡必有幼蟬,蟬是在夜間趴在樹幹上脫殼,脫完殼就有了翅膀了。就此習性,我們全可將這小傢伙劃入害蟲的行列。
  • 也說蟬,與禪
    對小編而言,只要一提起蟬,就會回想起小時候在家鄉的夏日裡捕蟬的情形。一想到捕蟬,自然而然地想到清代詩人袁枚的五言絕句《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蟬,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蟬科。蟬多分布熱帶與一些亞熱帶地區,棲於沙漠、草原和森林。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幼蟲生活在土裡,在地下度過它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有可能是兩三年,也有可能是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蟬屬不完全變態類,由卵至若蟲,經數次蛻皮,變為成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雄蟬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
  • 起一個罕見動聽的古風名字,也太美膩了吧!
    並且,這句詩也用了誇張的手法,側面表達出了一個人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因此,這個名字很有寓意。疏桐「疏桐」這個名字出自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中,疏桐在詩中指的是疏朗的梧桐樹,並且,這句詩也表現出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所以,這個名字很有清新雅致的感覺。同時,「桐」字在起名中,也有堅韌不拔、勢如破竹的寓意。
  • 蟬是別在樹葉還是樹幹上的?
    藍子陽同學指出了教材裡的錯誤配圖。      事情源於11月初,藍子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古詩《蟬》,古詩裡的「垂糹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描寫了蟬吸吮樹汁,在梧桐樹上連續不斷鳴叫的樣子。這時,細心的他突然發現,古詩配的充滿國畫韻味的插圖有些不尋常:一隻蟬趴在樹葉上振翅高歌。喜愛研究昆蟲的藍子陽立刻產生了疑問:「生活中觀察到蟬都是趴在樹幹上。因為蟬鳴時會渾身顫動,趴在樹葉上肯定會掉下來。課本裡的插圖應該是搞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