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千古傳頌的一個成有一種定律叫「金蟬定律」:蟬要在暗無天日的泥土下生存三年後,便能一飛沖天縱情鳴叫。
「金蟬定律」給人的啟發是「厚積薄發」,只有忍受成功前的無限黑暗與困苦,才能享受成功後的光明前景和喜悅。其實關於金蟬的道理,不止這一個「金蟬定律」。
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一首寫蟬的詩作,一起來看看吧!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垂緌飲清露」,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這裡的「緌」是指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
「流響出疏桐」說的是連續不斷的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寫的是蟬聲之遠傳。
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
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除了本詩虞世南外,還有很多作者也寫了蟬,比如杜甫這首《早蟬》: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夜裡,薄暮兩三聲。 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又如廖凝這首《聞蟬》: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日斜金谷靜,雨過石城空。此處不堪聽,蕭條千古同。
都通過對蟬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蟬的欣賞、詠嘆之情。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往期文章精彩回顧請戳:
因年代久遠而不可考證的「佚名」詩,你都讀過幾首?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大暑三候之一說的是「腐草為螢」,那「腐草為螢」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