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裡面有句話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還記得。」拿到《童年》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起小王子的話。童年有種神秘的力量,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那些記憶似乎永不褪色。我記得很多童年時候的瑣碎小事,卻對工作以後的很多事情印象模糊。
我清晰地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初識文字,內心滿溢著旺盛的求知慾。有一次,在作文書上讀到一篇很勵志的文章,內心特別激動,感覺有一團東西在胸腔湧動,想說點什麼,又不知道怎麼說,那種心情從學校持續到回家,讓我坐立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我把那段很勵志的話抄在了筆記本上,心情才平復了下。
後來,我就養成了看書摘錄好詞、好句的習慣。我還記得,當時跟有位同學聊起來,說自己看書會摘錄「優美的詞句和段落」時,那位同學嘲諷似的哈哈大笑,說「我從來沒聽過『優美』還能跟『詞句』搭配在一起。」當時的語文課在學習詞語搭配,受限於當時的年齡和見識,我們會說「優美的風景」,但還沒聽過「優美的詞句」。我當時說出這個搭配也有點心虛,被同學嘲笑後,不再爭辯,後續還是固執地摘錄這些我認為的「優美詞句」。
我還積累了很多有特點的詞語,比如:蜂蜜-蜜蜂;金燦燦,綠油油;形形色色;神採奕奕,熠熠生輝……記了滿滿一小本,後來無意被老師發現,她當著全班表揚了我,說我平時默默無聞,沒想到積攢了這麼多東西。
當時是90年代初,物質生活匱乏,自己也沒有機會接觸很多書。我做的這些微小隱秘的工作,不是來自外界的啟發,沒有老師要求,也沒有誰告訴我要這麼做,都是內心自發想去做的,不做就覺得哪裡不對勁。所以,我私心裡始終認為,寫作是我的天賦技能點。現在從事寫作的相關工作,每當遭遇挫折的時候,我都會回望下童年時關於寫作的點滴,以此激勵自己,讓自己堅持走下去。
拿到這本《童年》的時候,自己童年的「關鍵時刻」都浮現在眼前,歷歷在目。這本書由法國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共同編寫,他們都是法國知名的兒童作家,獲得過許多榮譽。書裡面講了56個孩子童年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對他們日後生活的影響。
56個人物的選擇不拘格套,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國家,以及各種不同的職業。他們有些是聲名遠播的偉人,有些人的名字你可能是第一次知道,有些是行業領域大咖,也有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既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如路易十四,也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夏娃、赫拉克勒斯等。
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讀到很多有趣的內容。柯克斯書評說這本書,「鏡子般的書喚醒各代人的好奇心。讓大人重拾兒時的夢想,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這個評價可以說恰如其分。透過這本不算厚的書,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讓人深受啟發。從書中,我發現了三個關於童年的真相。
一、不論偉人還是凡人,我們都曾是孩子,每個人的童年都一樣
瑪麗和克勞德夫婦說,「童年是抹不掉的,永遠都抹不掉。無論人們記得與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與他們2歲、5歲、10歲或12歲時的樣子相似。他們的童年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展開了新顏。」
這是一本非常溫情、充滿善意的書,不僅以人為本,更具有哲學深度。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選擇人物的時候,作者並沒有挑選世俗意義上那些成功的人,而是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與此同時,文中也不以金錢,地位,權勢來評判人,只是娓娓道來這些人童年的經歷,這些經歷又是如何影響了他們以後的人生。
正如瑪麗和克勞德夫婦所說,「他們所有人,無論有名還是無名,貧窮還是富有,結婚還是單身,真實還是傳奇,都曾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你們也一樣,都在用自己微小或強大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現在與將來的生活……」
這段話充滿善意,又飽含溫情,可以看出作者夫婦寫書的初心。童年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即便渺小,也能發揮微小的影響力,去影響世界,哪怕是周圍的世界。
除此之外,每個故事以人物作為標題,會附帶上他們的身份和出生時間,這些身份標籤也樸實、低調,更接近他們做事的本質,而不是追求浮誇、酷炫的title。比如,在寫到夏爾·戴高樂的時候,給他的身份標籤是「法國士兵」,而實際上,他曾經擔任法國總統,執政長達11年。
寫孔子,說他是「禮儀大師」,而不是「聖人」;寫納爾遜·曼德拉,說他是「老爺爺」,而不是「南非總統」。這些稱呼,或者說身份標籤,能減少高冷感,拉近和普通人的距離,讓人感覺親切。
其次,這本書在排版上也獨具匠心,攤開書本,左邊是文字,右邊是圖片。文字的部分分為兩個部分:大量的篇幅用來介紹人物童年的經歷,最後用一兩個自然段來介紹人物成年以後的情況、取得的成績、過著怎樣的生活等等。
不管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篇幅幾乎都相同,並沒有因為世俗的眼光,就對那些偉人,名人,在篇幅上有所傾斜。這大概是想傳遞:不管你是名人,還是凡人,我們的童年都一樣。作者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而不受限於外界的金錢,權利和地位,這其中透露出人文主義的關懷讓人動容。
最後,這本書的環襯頁也很耐人尋味,前後的環襯頁都有兩個小嬰兒形象,複製粘貼般鋪滿兩頁的篇幅,他們橫七豎八地排列著,對著你微微笑。他們的外表幾乎一樣,如果不看他們的性器官,你根本區分不開男女。這大概是想向我們傳遞:在生命之初,男孩和女孩其實並沒有很大區別,個人認為這其實暗含著男女平等的思想。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其實都大有深意。
在書的腰封上,作者克勞德·旁帝說了這麼一段話,「保持你的童真,這也是我對你們的希望,親愛的讀者們,無論你是女的,還是男的,是兔子還是蠑螈。」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對男女的期待都一樣。事實也是如此,人與人的個體差異,遠遠大於男女間的性別差異。在書裡面,除去最後「人類的孩子」外,共計有55個孩子,其中有23個女孩子,32個男孩子,比例相差不大。
綜上,這本書想傳達的意義並不簡單,哲學上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到哪裡?似乎都能在童年找到答案。童年,那是每個人生命剛開始的階段,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來處,更接近人性和自然,是一種本真的狀態,與此同時,童年的某些經歷,又能決定我們以後的去向。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在走上自己的人生舞臺之前,我們都一樣,有著生命最本真的狀態,有著童年的美好時光。
二、童年的影響非常深遠,對成人以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這本《童年》不論裝幀設計,還是文本內容,都有力地佐證了這個觀點。
這本書的封面精巧,值得細細琢磨。封面上,有個小孩站在大路中間,背對著我們,面朝著前方。他站的路向前延伸,變成了大樹的樹幹,大樹+路的組合意蘊深遠。
首先,小孩站的地方,既是在路的中央,也是大樹的根部。樹冠和樹根是對稱的,地面上的樹冠有多繁盛茂密,地底下的樹根就有多盤根錯節。如果將人比喻成樹,那麼,童年就像樹根一樣,能夠為以後的人生提供滋養,正如樹根在地底下汲取營養,才能讓樹冠枝繁葉茂一樣。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這麼理解:樹根是看不見的,卻對樹的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每個人的童年也是如此,童年的經歷雖然短暫,但蘊含著神奇而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成人以後的很多重大抉擇和人生走向,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其次,這條小路的分叉也是樹的分叉,小路的分叉可以通向許多個地方,而人的童年就是每個人生命歷程開始的地方,未來也蘊含著無數可能。可以說,這個封面設計和「童年」的涵義完美契合,又意韻深遠,耐人尋味。
通讀完整本書,我們也會發現童年對成人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擷取了55個人物(第56個故事寫的是人類的孩子)童年時候的重要經歷或者關鍵時刻,有小部分的內容,展現是人物長大以後的經歷,或者取得的成績,兩者之間密切相關。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的喜劇天賦,跟童年的遭遇密不可分。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離家出走,母親聲帶壞了,在音樂廳找不到工作,但在閒暇時,她會教卓別林和哥哥唱歌,跳舞,演小丑。這樣的磨練,激發出了卓別林的藝術天賦,讓他慢慢蛻變為藝術大師。
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清少納言,寫出過和《源氏物語》相提並論的《枕草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跟她的童年經歷分不開。她出身貴族,父親,爺爺都是詩人,她自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輩們學習日本和中國的詩歌,自己也進行創作。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積累,她在20歲進宮服侍藤原定子皇后的時候,才能寫出這部文學傑作。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成年以後的成就,以及生活狀態,都是童年的愛好或者經歷發酵後形成的。卓別林如果不是跟著母親學唱歌、跳舞,扮小丑,他也不會發現新的自己。清少納言如果缺少童年時候家裡書香的浸染,也難以寫出這麼風雅的《枕草子》。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每當我看到天上的彩虹》中寫道,「兒童是成年人的父親」,這句話廣為流傳。這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層意思是,兒童身上的純真、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我們成人應該學習的,第二層意思是,我們成人以後的表現是由童年的經歷所造就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小孩是未來的成人。《童年》這本書中的很多案例,都佐證了這個觀點。
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消減或者阻斷童年的負面影響
現在有個詞很風靡,叫做「童年陰影」,很多人遇到挫折,都會歸結到童年陰影、原生家庭,誠然,這兩個因素確實會影響到我們,但它們帶來的傷害並非無法修復,擁有不幸童年的人,也能過上相對幸福的生活。通讀完55個人物的故事,我發現,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幾乎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
海倫·凱勒,小時候因為高燒喪失了視覺和聽覺,脾氣暴躁得像小野獸,身邊的人都覺得她是瘋子,然而,在安妮·沙利文的引導下,她開始學會閱讀,用盲文寫作和打字,後來還學習口語表達,她積極寫作,到處演講,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最後成為和拿破崙齊名的人。
愛因斯坦,現在被稱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出生在猶太家庭,家人都熱愛藝術和科學,家庭很幸福,然而,他在學校卻飽受欺凌,反應慢,喜歡異想天開,誦讀能力差,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他都飽受煎熬,被老師同學視為「落後分子」。
寫出《人間喜劇》的巴爾扎克,世界知名的大文豪,小時候家境富裕,但他並不被愛,剛出生就被母親送到奶媽家,幼年時期,輾轉在不同人的家裡,在學校七年,母親才看過他兩次。在學校裡面受虐待,被監禁和打罵,14歲的時候,還曾被學校開除……
……
書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沒有缺憾的,人生總是包含著這樣或那樣挫折和磨難,但他們最後還是努力超越了這些不幸,活出了自我,也對世界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這充分說明,即便我們在童年遭遇過創傷,在長大後,依然是有能力修復這些創傷的。
人格心理學家喬治凱利認為,「人類是命運的創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們並不是註定要走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鋪就的那條路上。」童年雖然對人至關重要,但人格在兒童期之後會繼續發展,這種發展可能會持續終身。啟動人格自主的建設力,就能消減或者阻斷童年不幸經歷帶來的影響。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我們有兩種分離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這兩種人格截然不同,童年人格處在發展不成熟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誤導,而成年人格穩定、豐富、成熟、深刻,具有自我控制力和塑造力。
早年的經驗雖然塑造了人格的雛形,但是人格在變化發展中也會受到後來經歷的影響,或者被固化,或者尋求突破。內心強大的人,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阻斷童年的不良影響。所以,奧爾波特總結說,「同樣都是火,它使黃油融化,卻使雞蛋變硬。」同樣的經歷,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產生不同的後果。如果你是黃油,就會融化,如果你是雞蛋,則會變硬。
上述那些童年遭遇不幸,但是仍舊取得非凡成績的人,都是內心強大的人,他們把童年的不幸遭遇,化為了前進的養分,讓自己發展壯大。正如英國知名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天生非此》中說到的那樣,
「我們童年的受虐經歷經過時間的洗禮,就如同暗淡的鉛變為閃亮的金那樣,絕望恐懼甚至能夠轉化為創作與領悟,而我們長大後的很多成就就是這一過程的結果。」
寫在最後:
這本《童年》雖然只有120多頁,卻意蘊深遠。孩子看這本書,會引發思考,「我以後要成為怎樣的人?」成年人閱讀,則會穿越時間,找回丟失的自己。56個故事,既可以順序閱讀,也可以隨便翻到那頁就開始讀。書中的插畫也很別致,充滿了巧思,比如:在講釋迦牟尼的故事時,插圖是在菩提樹幹上有釋迦牟尼打坐的鏤空,頗有點佛家「四大皆空」的意味,這本書拿來當畫冊都不為過。
瑪麗和克勞德夫婦說,「有些大人已經忘記了他們自己也曾經是小孩,忘記了那些冒險、快樂,以及或大或小的挫折。」而閱讀這本精緻可愛的小書,我們能回憶起這些美好的曾經,窺探到自己何以成為今天的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