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56個偉人的童年故事,告訴我這些真相

2020-12-15 Gloria的悅讀紀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還記得。」拿到《童年》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起小王子的話。童年有種神秘的力量,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那些記憶似乎永不褪色。我記得很多童年時候的瑣碎小事,卻對工作以後的很多事情印象模糊。

我清晰地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初識文字,內心滿溢著旺盛的求知慾。有一次,在作文書上讀到一篇很勵志的文章,內心特別激動,感覺有一團東西在胸腔湧動,想說點什麼,又不知道怎麼說,那種心情從學校持續到回家,讓我坐立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我把那段很勵志的話抄在了筆記本上,心情才平復了下。

後來,我就養成了看書摘錄好詞、好句的習慣。我還記得,當時跟有位同學聊起來,說自己看書會摘錄「優美的詞句和段落」時,那位同學嘲諷似的哈哈大笑,說「我從來沒聽過『優美』還能跟『詞句』搭配在一起。」當時的語文課在學習詞語搭配,受限於當時的年齡和見識,我們會說「優美的風景」,但還沒聽過「優美的詞句」。我當時說出這個搭配也有點心虛,被同學嘲笑後,不再爭辯,後續還是固執地摘錄這些我認為的「優美詞句」。

我還積累了很多有特點的詞語,比如:蜂蜜-蜜蜂;金燦燦,綠油油;形形色色;神採奕奕,熠熠生輝……記了滿滿一小本,後來無意被老師發現,她當著全班表揚了我,說我平時默默無聞,沒想到積攢了這麼多東西。

當時是90年代初,物質生活匱乏,自己也沒有機會接觸很多書。我做的這些微小隱秘的工作,不是來自外界的啟發,沒有老師要求,也沒有誰告訴我要這麼做,都是內心自發想去做的,不做就覺得哪裡不對勁。所以,我私心裡始終認為,寫作是我的天賦技能點。現在從事寫作的相關工作,每當遭遇挫折的時候,我都會回望下童年時關於寫作的點滴,以此激勵自己,讓自己堅持走下去。

拿到這本《童年》的時候,自己童年的「關鍵時刻」都浮現在眼前,歷歷在目。這本書由法國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共同編寫,他們都是法國知名的兒童作家,獲得過許多榮譽。書裡面講了56個孩子童年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對他們日後生活的影響。

56個人物的選擇不拘格套,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國家,以及各種不同的職業。他們有些是聲名遠播的偉人,有些人的名字你可能是第一次知道,有些是行業領域大咖,也有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既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如路易十四,也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夏娃、赫拉克勒斯等。

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讀到很多有趣的內容。柯克斯書評說這本書,「鏡子般的書喚醒各代人的好奇心。讓大人重拾兒時的夢想,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這個評價可以說恰如其分。透過這本不算厚的書,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讓人深受啟發。從書中,我發現了三個關於童年的真相。

一、不論偉人還是凡人,我們都曾是孩子,每個人的童年都一樣

瑪麗和克勞德夫婦說,「童年是抹不掉的,永遠都抹不掉。無論人們記得與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與他們2歲、5歲、10歲或12歲時的樣子相似。他們的童年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展開了新顏。

這是一本非常溫情、充滿善意的書,不僅以人為本,更具有哲學深度。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選擇人物的時候,作者並沒有挑選世俗意義上那些成功的人,而是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與此同時,文中也不以金錢,地位,權勢來評判人,只是娓娓道來這些人童年的經歷,這些經歷又是如何影響了他們以後的人生。

正如瑪麗和克勞德夫婦所說,「他們所有人,無論有名還是無名,貧窮還是富有,結婚還是單身,真實還是傳奇,都曾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你們也一樣,都在用自己微小或強大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現在與將來的生活……」

這段話充滿善意,又飽含溫情,可以看出作者夫婦寫書的初心。童年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即便渺小,也能發揮微小的影響力,去影響世界,哪怕是周圍的世界。

除此之外,每個故事以人物作為標題,會附帶上他們的身份和出生時間,這些身份標籤也樸實、低調,更接近他們做事的本質,而不是追求浮誇、酷炫的title。比如,在寫到夏爾·戴高樂的時候,給他的身份標籤是「法國士兵」,而實際上,他曾經擔任法國總統,執政長達11年。

寫孔子,說他是「禮儀大師」,而不是「聖人」;寫納爾遜·曼德拉,說他是「老爺爺」,而不是「南非總統」。這些稱呼,或者說身份標籤,能減少高冷感,拉近和普通人的距離,讓人感覺親切。

其次,這本書在排版上也獨具匠心,攤開書本,左邊是文字,右邊是圖片。文字的部分分為兩個部分:大量的篇幅用來介紹人物童年的經歷,最後用一兩個自然段來介紹人物成年以後的情況、取得的成績、過著怎樣的生活等等。

不管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篇幅幾乎都相同,並沒有因為世俗的眼光,就對那些偉人,名人,在篇幅上有所傾斜。這大概是想傳遞:不管你是名人,還是凡人,我們的童年都一樣。作者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而不受限於外界的金錢,權利和地位,這其中透露出人文主義的關懷讓人動容。

最後,這本書的環襯頁也很耐人尋味,前後的環襯頁都有兩個小嬰兒形象,複製粘貼般鋪滿兩頁的篇幅,他們橫七豎八地排列著,對著你微微笑。他們的外表幾乎一樣,如果不看他們的性器官,你根本區分不開男女。這大概是想向我們傳遞:在生命之初,男孩和女孩其實並沒有很大區別,個人認為這其實暗含著男女平等的思想。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其實都大有深意。

在書的腰封上,作者克勞德·旁帝說了這麼一段話,「保持你的童真,這也是我對你們的希望,親愛的讀者們,無論你是女的,還是男的,是兔子還是蠑螈。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對男女的期待都一樣。事實也是如此,人與人的個體差異,遠遠大於男女間的性別差異。在書裡面,除去最後「人類的孩子」外,共計有55個孩子,其中有23個女孩子,32個男孩子,比例相差不大。

綜上,這本書想傳達的意義並不簡單,哲學上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到哪裡?似乎都能在童年找到答案。童年,那是每個人生命剛開始的階段,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來處,更接近人性和自然,是一種本真的狀態,與此同時,童年的某些經歷,又能決定我們以後的去向。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在走上自己的人生舞臺之前,我們都一樣,有著生命最本真的狀態,有著童年的美好時光。

二、童年的影響非常深遠,對成人以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這本《童年》不論裝幀設計,還是文本內容,都有力地佐證了這個觀點。

這本書的封面精巧,值得細細琢磨。封面上,有個小孩站在大路中間,背對著我們,面朝著前方。他站的路向前延伸,變成了大樹的樹幹,大樹+路的組合意蘊深遠。

首先,小孩站的地方,既是在路的中央,也是大樹的根部。樹冠和樹根是對稱的,地面上的樹冠有多繁盛茂密,地底下的樹根就有多盤根錯節。如果將人比喻成樹,那麼,童年就像樹根一樣,能夠為以後的人生提供滋養,正如樹根在地底下汲取營養,才能讓樹冠枝繁葉茂一樣。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這麼理解:樹根是看不見的,卻對樹的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每個人的童年也是如此,童年的經歷雖然短暫,但蘊含著神奇而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成人以後的很多重大抉擇和人生走向,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其次,這條小路的分叉也是樹的分叉,小路的分叉可以通向許多個地方,而人的童年就是每個人生命歷程開始的地方,未來也蘊含著無數可能。可以說,這個封面設計和「童年」的涵義完美契合,又意韻深遠,耐人尋味。

通讀完整本書,我們也會發現童年對成人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擷取了55個人物(第56個故事寫的是人類的孩子)童年時候的重要經歷或者關鍵時刻,有小部分的內容,展現是人物長大以後的經歷,或者取得的成績,兩者之間密切相關。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的喜劇天賦,跟童年的遭遇密不可分。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離家出走,母親聲帶壞了,在音樂廳找不到工作,但在閒暇時,她會教卓別林和哥哥唱歌,跳舞,演小丑。這樣的磨練,激發出了卓別林的藝術天賦,讓他慢慢蛻變為藝術大師。

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清少納言,寫出過和《源氏物語》相提並論的《枕草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跟她的童年經歷分不開。她出身貴族,父親,爺爺都是詩人,她自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輩們學習日本和中國的詩歌,自己也進行創作。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積累,她在20歲進宮服侍藤原定子皇后的時候,才能寫出這部文學傑作。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成年以後的成就,以及生活狀態,都是童年的愛好或者經歷發酵後形成的。卓別林如果不是跟著母親學唱歌、跳舞,扮小丑,他也不會發現新的自己。清少納言如果缺少童年時候家裡書香的浸染,也難以寫出這麼風雅的《枕草子》。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每當我看到天上的彩虹》中寫道,「兒童是成年人的父親」,這句話廣為流傳。這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層意思是,兒童身上的純真、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我們成人應該學習的,第二層意思是,我們成人以後的表現是由童年的經歷所造就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小孩是未來的成人。《童年》這本書中的很多案例,都佐證了這個觀點。

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消減或者阻斷童年的負面影響

現在有個詞很風靡,叫做「童年陰影」,很多人遇到挫折,都會歸結到童年陰影、原生家庭,誠然,這兩個因素確實會影響到我們,但它們帶來的傷害並非無法修復,擁有不幸童年的人,也能過上相對幸福的生活。通讀完55個人物的故事,我發現,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幾乎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

海倫·凱勒,小時候因為高燒喪失了視覺和聽覺,脾氣暴躁得像小野獸,身邊的人都覺得她是瘋子,然而,在安妮·沙利文的引導下,她開始學會閱讀,用盲文寫作和打字,後來還學習口語表達,她積極寫作,到處演講,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最後成為和拿破崙齊名的人。

愛因斯坦,現在被稱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出生在猶太家庭,家人都熱愛藝術和科學,家庭很幸福,然而,他在學校卻飽受欺凌,反應慢,喜歡異想天開,誦讀能力差,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他都飽受煎熬,被老師同學視為「落後分子」。

寫出《人間喜劇》的巴爾扎克,世界知名的大文豪,小時候家境富裕,但他並不被愛,剛出生就被母親送到奶媽家,幼年時期,輾轉在不同人的家裡,在學校七年,母親才看過他兩次。在學校裡面受虐待,被監禁和打罵,14歲的時候,還曾被學校開除……

……

書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沒有缺憾的,人生總是包含著這樣或那樣挫折和磨難,但他們最後還是努力超越了這些不幸,活出了自我,也對世界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這充分說明,即便我們在童年遭遇過創傷,在長大後,依然是有能力修復這些創傷的。

人格心理學家喬治凱利認為,「人類是命運的創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們並不是註定要走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鋪就的那條路上。」童年雖然對人至關重要,但人格在兒童期之後會繼續發展,這種發展可能會持續終身。啟動人格自主的建設力,就能消減或者阻斷童年不幸經歷帶來的影響。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我們有兩種分離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這兩種人格截然不同,童年人格處在發展不成熟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誤導,而成年人格穩定、豐富、成熟、深刻,具有自我控制力和塑造力。

早年的經驗雖然塑造了人格的雛形,但是人格在變化發展中也會受到後來經歷的影響,或者被固化,或者尋求突破。內心強大的人,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阻斷童年的不良影響。所以,奧爾波特總結說,「同樣都是火,它使黃油融化,卻使雞蛋變硬。」同樣的經歷,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產生不同的後果。如果你是黃油,就會融化,如果你是雞蛋,則會變硬。

上述那些童年遭遇不幸,但是仍舊取得非凡成績的人,都是內心強大的人,他們把童年的不幸遭遇,化為了前進的養分,讓自己發展壯大。正如英國知名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天生非此》中說到的那樣,

「我們童年的受虐經歷經過時間的洗禮,就如同暗淡的鉛變為閃亮的金那樣,絕望恐懼甚至能夠轉化為創作與領悟,而我們長大後的很多成就就是這一過程的結果。」

寫在最後:

這本《童年》雖然只有120多頁,卻意蘊深遠。孩子看這本書,會引發思考,「我以後要成為怎樣的人?」成年人閱讀,則會穿越時間,找回丟失的自己。56個故事,既可以順序閱讀,也可以隨便翻到那頁就開始讀。書中的插畫也很別致,充滿了巧思,比如:在講釋迦牟尼的故事時,插圖是在菩提樹幹上有釋迦牟尼打坐的鏤空,頗有點佛家「四大皆空」的意味,這本書拿來當畫冊都不為過。

瑪麗和克勞德夫婦說,「有些大人已經忘記了他們自己也曾經是小孩,忘記了那些冒險、快樂,以及或大或小的挫折。」而閱讀這本精緻可愛的小書,我們能回憶起這些美好的曾經,窺探到自己何以成為今天的自己的秘密。

相關焦點

  • 法國走心巨作:從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裡,我窺視到了3個童年秘密
    他們的童年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展開了新顏。」拿到書之前,看《童年》的介紹,我以為這是一本人物傳記,但拿到書,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蘊含著童年秘密的哲學書。這本《童年》講述了56個世界各地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的童年經歷和生命中的高光時刻。
  • 書評|《童年》:致敬童心,致敬經典
    我一直記得孩子對我說「媽媽,我愛你和海洋一樣深」時的感動和震撼,那是繪本《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裡的句子,他記住了,並且學會了表達,這就是繪本的力量。法國閱讀指南網點評:《童年》是兒童文學領域新進的瑰寶之一,這引起我的好奇,也想尋尋寶。《童年》選取了56 個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講述了他們的童年。
  • 童年動漫中四處「細思極恐」的細節,網友:你還我童年動漫!
    童年動漫中四處「細思極恐」的細節,網友:你還我童年動漫!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童年都是值得回味的。童年所經歷的一切事物,如玩耍過的遊戲,看過的動畫片等等,都是我們不能割捨也無法忘懷的內心最深處的記憶。在童年記憶裡,我們肯定看過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動畫片,比如藍貓淘氣三千問、天線寶寶、名偵探柯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童年記憶。小時候在看這些動畫片的時候並不會想太多,只會被片中好看的場景,精彩的打鬥所吸引。其實這些動畫片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小時候看這些並不會覺得奇怪,現在大了,回過頭來一看,覺得有些細節真的是細思極恐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童年動畫片中的四個細思極恐的細節吧!
  • 童年的《童年》和非童年的《童年》
    作者:艾粒會唱《童年》的人也未必知道《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比如我。會唱《童年》好多年之後,我上了大學。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那個能寫出《光陰的故事》那樣走心的詞曲人羅大佑是《童年》的詞曲作者。
  • 童年,再見了
    櫻桃子老師,原名三浦美紀,於1984年以漫畫家身份出道,創作的《櫻桃小丸子》,是以她童年生活為藍本的日本1970年代故事。「我姓櫻,叫桃子現在讀小學三年級因為我個子小所以大家都叫我小丸子爸爸告訴她哭過之後要更堅強
  •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
    畢竟,誰沒有擁有過童年呢?童年,是瀰漫著汽水味的夏天;是放學後最期待的動畫片;是小夥伴們最愛玩的遊戲;是不想長大的單純願望。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時代印記和追求。這些童年回憶,你有同款嗎?方力鈞的童年記憶中有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創傷。4歲時,家的後牆被鄰居寫上巨大的「方地主」,孩子們經常聚集窗外高呼「打倒方地主」。從轉幹畢業生下放成火車司機的父親,為了不讓方力鈞打架,把他交給工會裡的曹震環老師學畫畫。6歲的方力鈞第一次拿起畫筆,臨摹樣板戲連環畫《紅燈記》。「我過早的遇到那些事,無非是變成了催化劑,在現實面前逼迫我更快地成長,是個速成班。」
  • 繪本《童年》:詮釋成功的定義和成長的意義,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
    書中匯集知名偉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神話人物以及普通人等共計56個人的童年故事,並配以風格各異的插圖,展現世間的人生百態,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如果你心存疑惑,那就了解一下那些知名人士的童年故事。安徒生出生在丹麥一個貧困的小村莊,從小熱愛戲劇,並喜歡寫短劇,常常把自己寫的作品讀給鄰居們聽,但是鄰居們認為他是個瘋子。13歲時,有個劇團來安徒生生活的小村莊演出,安徒生認為自己很有才華,於是毅然決然地跟著劇團離開了家鄉,去尋求夢想。
  • 繪本《張聞天童年故事》將亮相上海書展,精彩內容搶先看
    張聞天就是我伲浦東人,他出生在祝橋的一個農家,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小布近日獲悉,浦東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出品、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繪本《張聞天童年故事》,將於8月參加2020上海書展。屆時,張聞天外孫女張秀君、繪本文字作者朱少偉及繪畫作者瞿谷寒將至書展現場籤售,展現浦東「四史」學習教育的最新成果!
  • 《龍貓》,純真的童年故事
    宮崎駿慣於表現人物的神情和動作,這些傳神細緻的神情捕捉和動作描繪將人物全方位立體化,即便只是幾歲的小女孩,也在宮崎駿的畫筆下變得飽滿真切。我發現:宮崎峻的天空,永遠是湛藍的;草原,永遠是一望無際的;主角,永遠是十六七歲的孩子;而這個孩子,永遠能找到一個沒有戰爭和汙染的童話世界。如果可以,這裡連勇氣都不會存在。
  • 看到流淚的作文,我花錢買童年
    關於童年的小作文。《如今,我長大了》昨天,去叔叔家吃飯。叔叔要搬新家了,我們是去祝賀的。在叔叔家裡,還有好多東西沒有收拾。媽媽告訴我:「這個柜子上有看中的嗎?你可以拿走哦!」我把它們清洗乾淨 帶回了家。也不知怎麼的,突然想去某寶上搜索「玩具」。小的時候,我家不富裕。我看到喜歡的玩具,也不敢跟父母說,只是直勾勾地看著,直到大人把我喊走。如今,我長大了。有了工作和收入,我可以自由支配手裡的每一分錢。
  • 《童年》丨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思考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法國兒童文學巨匠旁帝、瑪麗夫婦強強聯手,推出了這樣一本《童年》,豆瓣得分目前高達9.4分。書裡選擇了56個來自世界各 地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講述了他們的童年往事和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在這些人裡,有世界知名的偉人和思想家諸如孔子、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戴高樂等;也有在個人專業領域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的成績的人,像巴爾扎克、卓別林、安徒生、弗裡達、海倫凱勒等;還有赫拉克勒斯、摩西、聖誕老人、伽內什這樣的神話人物;以及一些不為人知的普通人物。成年後,你是否還懷有夢想並敢於追尋?
  • 我的童年回來了,屬於90後的動漫回憶殺
    《名偵探柯南》連載二十多年的跨時代動漫,很多網友說:我從柯南的年紀看到了工藤新一的年紀,在不完結我就要到達毛利小五郎的年紀了。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動漫,真相只有一個!相信每個8090後童年時都收集很多遊戲王卡牌,我也收集了一大堆。《四驅兄弟》這個有兩部,我只看完第一部,第二部沒看完,劇情就是兩個少年用四驅玩具車比賽的故事。
  • 童年的回憶,這些經典的動漫你看過嗎?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他們的童年,那些經典陪伴著我們度過了一個又個春夏秋冬,人們的觀念在變化,但它帶來的回憶卻從未改變。這些經典動漫不知00後的你看過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童年吧。不知你是否夢想過隱身衣,是否聽過淚落成鑽的故事。童年不一定都要是熱血的,偶爾來一點驚嚇也未嘗不可。三、圍棋少年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定時蹲點,坐在電視機前等著一部動漫的開始。不知道你是否有一個愛好來源於某一部動漫。
  • 電影《童年周恩來》宣發工作座談會成功召開
    日前,由江蘇楚雲文化公司出資拍攝的電影《童年周恩來》舉辦宣發工作座談會。淮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靜,淮安市紀委監委第十七紀檢監察組組長、電影《童年周恩來》編劇過向宏,淮安市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副局長李永權,淮安市水利控股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莊亞洲,副總經理李傑,淮安市藍天傳媒總經理陸雷軍,江蘇楚雲文化公司總經理胡興敏等參加會議。
  • 小時候沒看懂,童年動畫中的四個細節!網友:真是細思極恐啊
    最近有不少聲音把矛頭對準那些陪伴我們度過童年的動畫,說它們幼稚,沒必要看。小編認為那些陪伴我們的童年動畫比現在的這些熊啊,羊啊的強不少。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童年動畫中四個細思極恐的細節吧!藍貓淘氣三千問藍貓淘氣三千問恐龍篇的故事非常壓抑,故事後半段講述的是藍貓一行人帶著龍群尋找希望之地的故事。在尋找過程中,藍貓接到了雞大嬸的視頻電話,告訴他們希望之地的位置。而當藍貓帶著龍群來到位置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希望之地就是隕石即將掉落的地方。也就是說恐龍的滅絕就是雞大嬸這個腹黑阿姨一手造成的,不過也是為了不改變歷史,也可以理解。
  • 你的童年過得怎麼樣,這些動畫片是不是你的童年?
    童年是什麼?童年,是你在烈日下奔跑的樣子;童年,是你守在電視機旁邊看電視的樣子;童年,是你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樣子。時隔多年,你是否還會想起你童年的樣子,那個,天真無邪的你;那個,看動畫片會哭的你;那個,臉上掛滿笑容的你。
  • 好的童年到底應該是怎樣的?|百家故事
    在豆瓣,中國觀眾給《他鄉的童年》打出了9分的高分,在視頻平臺上線後,獲贊最多的那則短評中,一位年輕人寫道:「這類紀錄片最大的功德是,告訴高牆之下的人們,教育還可能有哪些形式。」在芬蘭一所高中的森林課上,我撿到地上的兩個松果,當地老師告訴我,怎麼從中看出大自然裡正在發生的故事。她問我,你能看出來是什麼動物吃的嗎?我說不知道,眼睛怎麼能看得出來?他說肥一點的、吃了一半的是松鼠吃的。瘦一點的、吃得精光的松果是老鼠吃的,因為老鼠夠不到那麼高的松果,它們一定是等著松鼠吃剩的松果,掉到地上再吃一遍。
  • 看新版《獅子王》前,這些小故事可以幫你刷新童年回憶
    《獅子王》角色一覽《獅子王》對我而言,其實並非童年記憶。我童年看的動畫片國漫更傾向於《黑貓警長》、《哪吒鬧海》這類,日漫則傾向於《鐵臂阿童木》和《數碼寶貝》、《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等。趁著新版《獅子王》上映,帶魚先生將為大家盤點一些關於《獅子王》的小故事,希望能夠讓你重溫童年回憶,或是看新版前心裡好歹有個數。01首先,你要清楚一個概念,1994年版《獅子王》是傳統手繪動畫電影,而2019年版《獅子王》雖然號稱是真人電影,實際上就是CGI動畫電影。CGI動畫電影的早期代表作品可以從《錫兵小將》、皮克斯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等說起。
  • 歌德的幸福童年:被疼愛的孩子愛學習
    歌德是一個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而這種幸福感一直伴隨著他,走向人生的未來。歌德的成就,凡夫俗子很難企及,歌德的童年,凡夫俗子都能做到,但很多孩子的童年都被忽略了。一忽略,孩子已經長大。童年,再也回不去了。看了歌德童年,我們就會憤憤的想,為什麼那個被疼愛的小孩不是我?而我們內心,童年那個不被疼愛的小孩,又在心裡哎哎地哭泣。
  • 為何有人說「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喜羊羊真的只是00後的童年嗎
    喜羊羊一開始是面向大眾化的,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看喜羊羊,因為內容足夠成熟的同時,保留著屬於它的童心,正是因為跟風的人,胡鬧的家長,不明真相亂寫的人,使它被擊倒,它再站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了低幼化的動畫片,這應該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