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歡樂頌1》中,中產家庭出身的乖乖女關雎爾,
對帥氣高冷的趙醫生一見鍾情。
然而,趙醫生卻一直假裝不懂關雎爾的心思,
最終選擇了不學無術舉止輕浮的富二代曲筱綃。
關雎爾很長時間都不能理解,內心甚至有些憤怒:
品味高雅的趙醫生,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壞女孩,而不是如自己般的好女孩?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婚戀市場中比比皆是。懂事的好女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01.婚戀問題,是親子問題的再現
拿電視劇《三十而已》來說,懂事的好女孩分為兩種。
一種是像顧佳一樣,早年被迫早早獨立長大,凡事自己扛的堅強女孩;
一種是像鍾曉芹一樣,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心思單純善良的乖乖女。
進入婚姻後,顧佳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完美妻子;
鍾曉芹是回家就追劇逗貓聽老公話的可愛嬌妻。
在外人眼裡,她們的婚姻令人豔羨,可不知怎麼回事,她們的婚姻都以離婚收場。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心理學認為,親子關係是每個人早期學會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
在戀愛關係中依然會延續親子關係模式。
也就是說,戀愛關係是親子關係的複製。
婚戀關係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過是親子問題的再現。
先來看看兩人在婚姻中的相處模式。
顧佳可以說為了自己的小家,操碎了心,完全是家裡的頂梁柱。
小到兒子的幼兒園入學,大到老公搞不定的客戶問題,沒有她搞不定的問題。
而鍾曉芹結婚後,在生活上依然非常依賴父母,
與其說是結了婚,不如說換了個地方過著婚前的生活。
她和老公明明是夫妻關係,但卻更像是合租關係。
顧佳和鍾曉芹表面看起來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女孩。
但從親子關係的角度來看,她們實際上都是沒有沒有長大的小女孩。
只不過兩個人走了極端,母親的突然離世,
讓顧佳變成了一個表面強勢但內心缺安全感的小女孩。
她事事追求完美,希望把生活把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是為了彌補童年的遺憾;
而順從父母心意從未真正做過選擇的鐘曉芹,是一個內心始終未長大的小女孩。
她從小到大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因為太依賴父母,所以根本撐不起生活的重擔。
再來看看她們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從普通的房子,搬入上海豪宅,都是顧佳的功勞。
許幻山作為她的老公,大小事毫無話語權。
而且為了自己的健康,顧佳還對自己一大堆的限制,比如不讓吃晚飯、踢足球。
對此,許幻山曾說:你現在數落我跟數落兒子,有區別嗎?我一點自由都沒有了。
而馬上30歲的鐘曉芹,沒結婚前跟父母住,結完婚老公陳嶼出差就再回娘家住。
鍾曉芹意外懷孕,兩人意見不一致時,陳嶼的這句話說出了他的心聲:
「要不要這事咱倆可以再商量,但是只有一點,這件事就咱倆自己決定」。
兩人在婚姻中的問題是不是完全翻版了親子關係中的問題?
一個是缺安全感的小女孩,強勢只是她的偽裝;
一個是不想長大的小女孩,依賴是她的習慣。
02.婚戀中的親子問題,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顧佳的老公感覺被管教,被改造,真正的渴望得不到滿足,他內心壓抑而痛苦;
而鍾曉芹婚後依然太依賴父母,陳嶼感覺自己在婚姻中好像是多餘的,
自己娶的不是鍾曉芹,而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婚姻中出現了更致命的問題——假性親密。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愛的前提,是能夠「看見」對方,看見對方真正的需求和渴望,
而不是一意孤行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
哪怕能給對方帶給實質意義上的好處,對方也會心生不滿或怨恨,
因為這樣的做法就是無視對方的存在和感受。
被忽視的直接後果是,兩人心生罅隙,漸行漸遠,最後只剩形式上的親密。
但真正的親密關係,並不是形式上的親密無間。
而是與對方有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彼此之間相互接納和理解,
可以坦誠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和對方。
對此的相反情形,就叫做「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是指看不見相互真實的樣子,不能滿足彼此真正的需求,
相互消耗,甚至感到痛苦。
這種狀態,看起來兩人是在一起,但實際上卻拒絕進行深刻的情感聯結,
本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主動分離。
也就是在關係中逃避關係。
哪怕對方努力使兩人靠近,但另一個卻總是主動選擇逃避進入真實的親密關係。
因此對方會逐漸放棄努力,而後兩人就會進入假性親密關係。
長此以往,兩人要麼徹底分開要麼心照不宣地保持一種虛假和平的狀態。
03.情感隔離,讓兩顆心漸行漸遠
那麼,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先來說說顧佳,她做事追求完美,對於自己和家庭都是如此。
小到每天具體到小時的任務清單,大到家庭的十年規劃,力求把一切掌控在手中。
許幻山穿西裝時隨便穿了雙襪子,但顧佳卻覺得非長襪子不可,
她直直地盯著許幻山,直到他主動說換。
這樣的例子在他們的婚姻中舉不勝舉,許幻山也一次次把不耐煩寫到了臉上。
然而,追求完美意味著零容忍自己和他人的錯誤,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人。
意味著時刻保持理性思考並做出選擇,包括壓抑自己的痛苦和委屈。
有個細節:顧佳低聲下氣地挽回大客戶老萬,被吃了豆腐,隨後發現兒子被幼兒園同學欺負,大打出手。
她委屈地坐在家門口淚水漣漣,可是老公回來後,她什麼都沒說,只是笑著看著他。
我們才發現:原來完美的外表下,她一直壓抑自己,完美就是她的保護色。
對此,心理學中有個詞,叫情感隔離。
是指過度地啟用理性,為了減輕痛苦,而忽略和壓抑自己的真情實感。
情感隔離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自我保護的方式。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情感的交流,親密關係中更是如此。
情感就是情緒和感受,而過於理智的交流只會阻斷情感的交流和聯接。
忽略對方的真正需求,讓兩顆心越來越遠。
原生家庭中,顧佳在母親去世後,青春期的她不知如何與父親溝通。
於是就學著,壓抑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最終堅強長大。
長大後,她也習慣用情感隔離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
對待愛人,卻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渴望。
04.病態共生,讓人沒有自我
而鍾曉芹最大的問題是:共生心理。
即作為個體的成年人,無法獨自生存,極度依賴父母,無法區別「你是我,我是你。」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前的嬰兒期是正常的共生期,即我和媽媽是一體的。
因為在子宮裡,孩子一直處於母親的包裹之中。
出生之後因為嬰兒是無能為力的,他需要媽媽的照顧,依賴媽媽才能存在。
這個階段的共生是正常的。
但過了三歲,孩子和母親都應該學會面對分離。
即使孩子非常的黏媽媽,媽媽也應該想辦法分開,讓孩子學會獨立,
這樣才能形成健康的母子關係,而不是共生關係。
如果繼續共生,那麼就是一種「病態共生」。
病態的共生中,母子分離課題沒有做好,就會形成眾多的媽寶男或媽寶女。
他們雖然長大成人,但是在心理上處於嬰兒水平,沒有獨立的人格,
也沒有自己的判斷,非常依戀父母或他人。
比如,剛知道懷孕的時候,鍾曉芹不知如何是好。
她問顧佳自己該怎麼辦,顧佳語重心長地給她講了一大段,告訴她這事只能她自己做決定。
可鍾曉芹想了想,又說了句「不知道」。
對生孩子這種人生大事,鍾曉芹都沒有獨立的想法和打算。
就是因為她的心智尚未成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想要什麼,
不要什麼,沒有心理界限。
自己就是個孩子,老公更是得像照顧孩子般對待她。
他們就像是兩個世界的人,只有形式上的親密,根本無法深入交流和理解。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
相比懂事的好女孩關雎爾,曲筱綃這樣的壞女孩。
很明確自己想要什麼,從不壓抑自己的感受,因而也能看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和需求。
但關雎爾總是活在別人期待的目光中,其實她並不確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也看不到對方的需求。
哪怕在壓抑中虧待自己也默默忍受,活的循規蹈矩不夠真實。
她視趙醫生為男神,想像他的內在也是非常有品位,卻不敢主動追求。
然而,她喜歡上的只是自己想像中的完美戀人。
因此,當她得知趙醫生喜歡王小波式的愛情時,內心是崩潰的;
而曲筱綃卻把他看做一個長得帥氣有七情六慾的男人,主動出擊,
用女人慣用的撒嬌耍賴的方式就迅速俘虜了對方。
說到底,懂事的好女孩,還是敗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