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場戰役發生於解放戰爭時期,兩黨之間的內戰,可謂打得酣暢淋漓無比暢快,是一場對蔣軍74師的進攻戰,這場戰役被稱為孟良崮戰役。
而為人所疑惑的卻是,在74師被全殲之後,包圍圈外面涉及的40萬蔣軍卻遲遲未靠近,雖然天天叫囂著要與主力軍決一死戰,卻是一直按兵不動,即使是外圍的6縱,他們也一分未動。
一直想壓迫華東野戰主力的蔣軍,卻遲遲並未與華東野戰軍的主力軍進行決戰,這裡面的原因值得深思。
這個具體原因還得從很久之前的全面進攻的初時開始說。
1946年兩軍開始全面進攻,全面進攻從表面上理解就是,全國各個地方開始進行全面進攻,無差別對待,就是打。而從更深層次來看,這裡面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因為戰爭在全國版圖上遍地開花,所以兵力被完全分散,根本無法集中攻擊某一個地方。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敵軍被我軍打得落花流水,而我軍的聰明之處在於,打贏了就往前衝,看到實力懸殊過大毫無獲勝的可能性就直接撤退,保留實力,用腦子打仗,絲毫不擔心因小失大。
而我軍的撤退戰術也極其具有智慧和藝術的氣息,考慮到我軍的軍隊優勢和擅長的地方,不困於一處作戰,而是反覆移動利用運動戰的特點,邊跑邊打,直接瞄準敵軍的尖刀部隊,殲滅他們的有效兵力。
雖然敵軍的總體實力比我軍強,但這種戰爭卻是打了個敵軍措手不及,往往還沒等敵軍形成一股決定性的力量, 我軍就已經抱著戰利品戰術性撤退了。
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敵人的兵力就一點點地被消耗掉,漸漸地就被我軍全部吞食。
於是就爆發了這場孟良崮戰役,他們集中主力部隊,重點進攻幾個核心地區,但遇上我軍的運動戰,他們就準備召集全部力量和我軍直接對抗,提出了一個從中間向外打,從外包圍裡的戰略。
他們首先選擇了一個先頭部隊,要他們像刺刀一樣的存在,傷害夠還能打,想要往我軍最痛的地方打,至少在我軍的攻擊下堅持幾天,給包圍上來的部隊一個緩衝的時間。
在這場戰役的進行之時,四面包圍上來的軍隊格外團結,一個接著一個連接緊密,形成包圍圈,確定不會暴露出會被突破的地方,此次外圈包圍直接調動了40萬軍隊,而中心點的潰敗,卻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局。
關鍵點就在於74師的兩個側邊部隊出現了問題,25師只有三分之一保障74師的左膀,這就給了我軍突破點,我軍先是正面迎上了74師從正面實行阻擊,一邊阻礙他們的前進,一邊消耗他們的兵力,迫使他們無法形成戰術。
而此時華野軍的第一縱隊直接將74師切開來,83師更是直接退縮在後,於是華野軍直接插入其中,生生將74師分開,直接全殲。
這場戰鬥順利結束之後,整個格局完全改變,東西南北的各個部隊都被分開,中間產生了無法合上的縫隙,而且我軍的主力已經到達戰場,74師被全殲後無論是向任一方向發起進攻,都可以輕輕鬆鬆拿下整個編。
此時各軍早已看清了局勢,只求自保,不想再白白浪費兵力。再說了,83師和65師都是一些二流的部隊,根本沒有什麼實力,看到74師僅僅三天就被全殲也都是害怕,所以即使是40萬軍隊竟然無一敢動。
不過他們不敢動,我軍可正士氣正高,此時的戰神粟裕早已殺紅了眼,在74師被全殲之後,他帶領華野猛地撲向了黃伯韜領導的25師,號稱是蔣軍中首屈一指的部隊,他一點都不手下留情,打得那叫一個暢快。後來是在上級的命令之下,領著部隊撤退了。
此次戰爭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它基本粉碎了蔣軍對重點地區進攻的計劃,不僅從心理上打擊了敵軍還打亂了他們的全盤部署,也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調整作戰路線。
而經過此次戰役,敵軍嚴重受挫,再次發起攻擊也不如先前氣勢強勁,我軍也趁勢追擊,敵軍看到自身在山東地區已經全然沒有了優勢,提早結束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也是關鍵的轉折點,使我軍從防禦轉向了進攻,為敵軍的敗局奠定了基礎,也為推動了全國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