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雖然戰果和規模都比不上三大戰役,卻因為殲滅了國軍最強悍的部隊整編74師而成為了代表性戰役,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也落了一個兵敗身死的結局,那麼,當時張靈甫到底有沒有活路呢?
孟良崮戰役前,兩軍打的是明牌仗,解放軍的計劃是集中所有兵力,圍剿整編74師,而蔣介石的目的是,讓整編74師在孟良崮牽制解放軍的主力,然後四面合圍,在魯中山區全殲解放軍主力。
因此,這場戰役能否取勝有兩個關鍵點,第一,看張靈甫和他的整編74師能夠守多久,第二,國民黨的援軍能不能及時趕到。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當時支援張靈甫的黃百韜整編25師,被我軍攔在了僅僅拒絕孟良崮三公裡外的地方,遲遲不能和整編74師會師,黃百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張靈甫戰死。
為什麼黃百韜整編25師遲遲突破不了最後幾公裡?原因是張靈甫選錯了陣地。
我們來看看張靈甫選的這個陣地孟良崮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崮的意思是石頭山,因此孟良崮就是一個大的石頭山,石頭山的地質決定這裡不可能有樹木、溝坎這樣天然的遮蔽物。而想修建堅固的工事也很不容易。
因此,整編74師雖然佔據了高地,卻並不好防守,解放軍的炮彈爆炸時掀起的碎石,就能炸的國軍士兵無處躲藏,拉炮的馬更是因為無法控制而到處亂跑,導致陣地混亂不堪。這在戰後,被俘的士兵與長官的說法,得到了驗證。
張靈甫劇照
而援軍呢?張靈甫最後時刻,黃百韜整編25師距離孟良崮直線距離3公裡,另外一個整編83師距離張靈甫也不過5公裡,可是大家首先要注意「直線」二字。
當地有句民諺:「望山跑死馬」看著很近,其實想要達到目的地卻非常遠。很多人說,僅僅3公裡而已,可以炮火覆蓋支援,當時黃百韜為什麼沒這樣做?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想要集中火炮攻打解放軍主力,你首先要能找到目標,可是交戰的雙方都在山裡,視線都被山阻隔,僅憑肉眼根本看不到大軍所在地。
因此國民黨沒辦法實施火力支援,只能派步兵一步步的突進。再加上我軍奮力阻擊,國軍每前進100米,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突進非常困難。
張靈甫戰死前最後一小時,給近在咫尺的25師發電:「我決定成仁了……!」25師參謀長回電:「師長親自到前線督戰,快給你們解圍了!」,可是,黃百韜挺近用的時間太長了,就在他率軍趕到距離整編74師咫尺之遙的天馬山時,得到了整編74師指揮部被解放軍攻破的消息,因此馬上轉攻為守。
因此,不是張靈甫不能打,也不是國民黨軍隊救援不及時,而是張靈甫與蔣介石忽略了一個細節,選錯了駐軍的陣地,導致軍隊失去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