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悍將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後,被俘的國軍老兵說,整74師敗於孟良崮,根本原因在於二打漣水,營連戰鬥骨幹死傷近三分之二,傷了元氣。
這種說法真實嗎?二打漣水又是怎麼回事?這其中的緣故,還要從蔣介石的守江固淮戰略說起。
一、守江必守淮:國軍不惜一切代價吞淮北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還都南京,立即著手布置消滅我黨事宜,1946年6月發動全面進攻,掀起內戰。
當時解放區和國民黨控制區犬牙交錯,廣大的東北、華北、華東地區,由於我黨堅持敵後抗戰,付出極大犧牲代價在敵後堅持,故而日本投降後佔據了大片地域。
蔣介石除了緊急派兵接管東北、華北、華東等要地,還重點實施了奪取兩淮的計劃。
抗戰期間,我新四軍及山東八路軍浴血奮戰,保住了山東及蘇北、蘇皖大片解放區。江蘇、山東在地理上非常重要,是傳統華東地區的北部門戶。
歷史上南北朝對峙時,有一個著名的戰略理論,即守江必守淮。要想鞏固長江沿線的防禦,確保江東乃至華南的安全,必須向北奪取淮南淮北一帶。
蔣介石並非泛泛之輩,也看到了山東、江蘇一帶解放區的巨大戰略威脅,於是調動重兵對解放區進行圍攻,不惜代價要奪過來。
自1946年6月起,國民黨軍集中數十萬人,向我蘇中、蘇北解放區發動猛攻,先後奪取淮南、淮北和蘇中地我,企圖實現壓縮江蘇解放區並全殲我華中野戰軍的戰略目的。
當時抗戰結束不久,我華中野戰軍實力僅有數萬人,而國民黨軍有10倍以上的數量優勢,再加上國軍裝備、後勤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故而我軍幾次作戰都很艱難。
除了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主力取得了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勝利,其他幾場戰役都打得很艱難,大多數都打成了消耗戰,而這正是人數佔絕對劣勢的我軍所不願看到的。
到1946年10月左右,我華中野戰軍的主力被壓縮到運河以東的漣水、沭陽、鹽城、阜寧一帶,幾乎被國民黨軍包圍。
蔣介石為徹底解決江蘇的解放區,派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進攻漣水,而整編74師師長,正是在抗日戰爭中大顯神通的張靈甫。
二、華野嚴重低估張靈甫戰鬥力
國軍咄咄逼人,我軍也同樣積極應對。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中央決定將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的指揮機關合併,由陳毅同志出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出任副司令員,譚震林出任副政委,指揮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全力反擊國軍。
當時陳、粟、譚的作戰意圖是,在宿遷、沭陽集中兵力,打掉國民黨一部主力,再向西擴大戰果。
這麼考慮,一者在於,兩淮連續被國民黨軍攻陷,解放區丟失,根據地軍民思想出現較大波動,如果一退再退,將造成士氣嚴重下降。二者,蘇北如果再丟,就只剩退回山東一條路了,這是我軍不能接受的。
雙方戰略意圖可以說互相把拳頭打到對方的軟肋上。
蔣介石重點在於徹底解決漣水一帶的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蘇北一帶暫時維持現狀,只要把山東和江蘇的共軍隔開就行。宿遷一帶的整編69師戰鬥力其實不如張靈甫的整編74師。
整編74師原是國民黨軍第74軍,抗戰中在湘西會戰、常德戰役、萬家嶺戰鬥中大放異彩,打得日軍精銳106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這份功勞,是值得中國人銘記的。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進行軍事整編,74軍由軍改為整編師,下轄的三個師也分別改為整編旅,但是基本實力仍在。
全師編制近3萬人,全部美械裝備,戰鬥力非常強悍。張靈甫本人也是久經沙場的悍將,非常具有軍事眼光和膽略,進攻時善用炮火,敢於死戰,不怕死人。這支部隊非常受蔣介石眷顧,在國軍序列中地位很高,被稱之為御林軍。政治榮譽轉化為巨大的戰鬥力,整編74師上到師長下到士兵都非常悍勇,與一般國軍部隊有很大不同。
故而在進攻兩淮地區時,華中野戰軍一時間適應不了張靈甫的打法,屢屢敗退。
張靈甫認為蘇北四縣的華中野戰軍盤桓、騰挪的空間已經不大,兵力也不多,應該好收拾。而且他察覺到山東、華中兩部共軍主力有打宿北的意圖,重心不在漣水一帶,因此不顧蔣介石讓74師先回南京休整的意思,堅持打完漣水、解決共軍後再班師休整。
華中野戰軍聞訊大驚,來不及移師宿遷、沐陽,立即調主力1師、6師和10縱,加上守衛漣水的11縱,共約23個團約7萬人,準備先打整編74師。
1946年10月19日,張靈甫率74師加29師一個旅共3萬餘人,直撲漣水縣城。
漣水縣城南門外有一條廢黃河河道,河道與城牆間有三道堤壩,11縱和提前趕到的10縱固守三道河堤。
張靈甫作戰十分驕狂,一上來就把手下4個旅中的3個旅一字排開,向河堤發動猛攻。74師炮火相當兇猛,連打了兩天,三道河堤防線被突破了兩道,74師的先頭部隊已經接近城牆。11縱司令員成均一度下令全軍要做好巷戰準備。
正在關鍵時刻,華中野戰軍的主力師6師趕到,與74師交火,將之趕回堤外。
6師師長是王必成,是華中野戰軍中赫赫有名的虎將,蘇中七戰七捷,王必成率6師打了五戰。
此刻雙方對上陣,正是鐵掃帚刷銅鍋,家家挺硬。
張靈甫打仗雖然悍不畏死,但一直留著後手,手中一個整旅始終沒動,只以51旅、57旅、192旅猛攻。所以我軍雖然擊退張靈甫的進攻,但精疲力竭之餘,懾於對方還有一個神完氣足的預備隊,不敢發起反攻。6師一度因為傷亡過大,被撤下一線。
直到10月28日華野全部主力趕到,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張靈甫自忖沒有力量戰勝,便悻悻然退兵。
在敵前說戰就戰,說退就退,威懾的華野不敢追擊,可見整編74師的強悍戰鬥力。
第一次漣水戰役,敵我雙方死傷大致相當,都在6000人左右,我軍還犧牲了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
但我軍是防禦一方,按理說佔有一定優勢,卻被74師打的死傷相當,實際上是敗了。
雖說此戰打破了國軍王牌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我軍同樣受到強烈震撼。經過八年抗戰血與火的錘鍊,國軍頭頂主力的戰鬥力確實不可同日而語。據一線的指戰員反映,74師的士兵打仗很有章法,班排戰術運用的很嫻熟,而且步炮協同做的比較好,火力壓製做的很到位,比日軍還難打。
種種情況反映出,我軍在抗戰剛剛結束後,對國軍的情況還不夠熟悉,甚至存在一定輕視。第一次漣水戰役打成這樣,已經算是不錯了。
三、二打漣水:整編74師報了仇卻傷了元氣
但蔣介石卻不甘心就此罷休,蘇北解放區一日不奪回,就一日睡不安寢。
1946年11月底,為了給即將召開的偽「國民代表大會」壯聲勢,蔣介石決定對蘇北解放軍再次發動進攻,一共派出12個整編師,分四路進攻蘇北。其中漣水一線的主力仍是張靈甫的74師。張靈甫所率部隊,比上次還多了一個旅,共5個整編旅近4萬人。
陳粟首長決定在宿遷以北先圍殲敵整編69師、11師。漣水方向只留主力6師等部隊, 約2萬多人,拖住張靈甫。
這個決定,從戰略上說沒問題,打仗從來都是要顧全大局的。但在局部上,卻註定了6師的悲劇性命運。
固守漣水,6師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敵不過74師,這仗從理論上說必然要失敗的。但英雄的6師正是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打出了令人驚嘆的戰果。
張靈甫吸取了上次進攻漣水縣城正面久攻不克的教訓,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兩個旅進攻廢黃河南岸。
張靈甫另率3個旅的強大兵力,繞到城西,進攻防守薄弱的側翼。由於之前6師指揮部判斷失誤,城西只擺了兩個團的兵力。結果打了不到半天,西門破防。
6師不得不把兵力轉到西面反擊,結果城南的兩個旅敵軍也乘勢突擊。漣水城城門被攻破!
打到這裡,不得不說,整編74師無論整體指揮還是戰鬥力,都是極為強悍的,連佯攻的兵力都能積極行動,變佯動為主攻。
王必成此時已經把全部預備隊投入戰鬥,但在巷戰中完全頂不住數量上佔了絕對優勢的國軍,最後不得不紅著眼命令各部退出戰鬥,分散突圍。
第二次漣水戰役持續兩周,國共雙方均傷亡4000餘人,漣水城易手。
王必成生平從沒打過這麼窩囊的仗,氣得血貫瞳仁,目眥盡裂。後來他向陳粟長表態,打輸了沒二話,絕對接受任何處分,但請求日後再打74師一定讓6師上。粟裕同意了他的請求,後來孟良崮大戰,果然6縱(由6師改編)參與其中,報了一箭之仇。
但漣水戰役並非全無意義。陳粟在宿遷以北全殲國軍整編69師2萬餘人,蔣介石的愛將、69師中將師長戴之奇自殺。正是漣水戰役的頑強戰鬥,以少量兵力拖住敵軍最精銳的74師,換來了更大的勝利。
至於張靈甫的74師,兩次漣水戰鬥,因為打得太過慘烈,戰鬥骨幹大量傷亡,後續雖然很快補充,但戰鬥力已非昔日可比。後來孟良崮全軍覆滅,其禍根正是在於二次漣水戰役不惜血本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