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如其來,無數平凡崗位上英雄向險而行、默默堅守和付出,他們的身影發光發熱,他們的靈魂溫暖人心,樸實中映射人性光輝。
扶貧幹部高山蹲點、快遞小哥匆忙奔波、社區幹部敲門送菜、環衛工人起早貪黑、邊防人員守護國門……從他們參與抗疫的故事中,你能體會到共克時艱的互助,你能感受到匹夫有責的擔當。
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平凡英雄,築起銅牆鐵壁,同心抗疫,繪就時代畫卷!
扶貧幹部覃湖川
在高山疫情防控監測點堅守六十五個日夜
「山上日子再苦我們都沒掉過一滴淚,但下山那天我們都哭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石筍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覃湖川至今還記得當天的情景:3月29日那天,他離開了自己堅守65天的「戰場」,從海拔1327米的石柱縣哨棚梁疫情防控監測點回到村裡。因為知道覃湖川一行三人沒來得及吃年夜飯就上山堅守,鄉親們這天早已備好酒菜,一定要把他們請到自己家裡替補上「年夜飯」。
「你們在山上守了兩個多月,欠下的年夜飯一定要補!」攔在下山路上的村民們此起彼伏的喊聲,瞬間就擊垮三條漢子,「我們三個眼淚止不住地流。」覃湖川回憶說。
「扶貧書記覃湖川,堅守香爐水杉灣。大雪大冰封了山,數月沒有把家還。不準大家把門串,不準打堆和交談……堅決打贏阻擊戰。」這首如今流傳在石筍村飽含深情的打油詩,正是覃湖川那段難忘經歷的真實寫照——自除夕夜始,覃湖川就日夜堅守在渝鄂交界處海拔1327米的高山上,其他隊員換了一撥又一撥,他仍不換崗,最終堅守長達65個晝夜。
覃湖川說,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了每個人巨大的考驗,但他身邊絕大多數人交出了令人感動的答卷。雖然村民們堅持要請的年夜飯最終被婉拒,但覃湖川卻從中感受到太多驚喜的變化:「以前上門宣講扶貧政策部分村民是愛理不理,現在是路上遇到都要拉著我擺龍門陣;以前村幹部對我們駐村幹部多少有點疏離感,現在事無巨細都要跟我們商量……」
「最直觀的感受是黨群、幹群關係非常明顯地加深了!」覃湖川說,自疫情轉緩、撤卡下山後,他在工作中感受到很多變化:「駐村幹部們在疫情一線衝鋒在前,換來了鄉親們對我們扶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對我來說這是值得的付出。」
疫情暴發之時正值春運高峰期,27.6萬湖北返鄉人員回到重慶,防控面臨很大壓力。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在抗疫高峰期間在與湖北交界的8個鄉鎮共設立20個疫情防控「卡點」。
社區書記羅敏
入戶排查敲門到手腫 說話到聲啞
2020年1月24日我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45歲的江津區幾江街道橋南社區黨委書記羅敏始終堅守在抗疫一線,成為2萬餘社區居民的堅強後盾。
為高效阻截傳播源頭、確保轄區居民生命安全,羅敏帶領社區兩委成員,號召轄區內的黨員、網格員、志願者等組成入戶小組,配合公安機關和衛生部門開展連續3輪的入戶排查工作。
一片口罩、一瓶酒精就是她的全部防護裝備,敲門敲到手腫、說話說到嘶啞,走路走到腳軟成為她的工作日常。
哪家有武漢返鄉的居民,她要第一時間入戶排查;哪戶不理解不支持不願配合,她要耐心做好解釋說服工作;哪戶的居家隔離人員需要採買生活物資,她要立即趕去超市跑腿帶貨……
只有少數幾位同事知道,這位每天帶領大家風風火火開展工作,急難時刻總是衝在最前面的書記,卻因為經常接觸高風險人群,被家裡人下了「隔離令」——禁止她與罹患白血病的母親見面,擔心她會將風險帶給免疫機能極其脆弱的老人。
羅敏的母親在去年查出白血病,羅敏駐紮社區抗疫一線後,她的妹妹就將母親接回了江津白沙鎮芳陰村的老家。
一面是充滿風險和壓力的工作,一面是無法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旅程陪伴照料的滿心愧疚,羅敏把痛苦埋在心裡,她總是在入夜後驅車30多公裡回到農村老家,隔著窗戶玻璃和媽媽說說話、聊聊天。
疫情期間,羅敏不僅全程參加了各輪入戶排查共計736戶1431人,還在疫情血庫告急時,驅車前往重慶志願獻血。在羅敏的帶領下,橋南社區4000多戶人、2萬餘居民至今沒有1例確診或疑似病例。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疫情期間,重慶市日均組織4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投身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中,上門排查、入戶登記、觀察隔離、代購上門、張貼告示……累計排查9232萬戶次、2.5億人次,他們不是醫生,卻為社區的家家戶戶送上防疫「定心丸」。
快遞員舒鑫
每天奔波八個小區 投遞六百多件包裹
每天工作14個小時,奔波於8個小區,投遞600多件包裹,這是疫情期間舒鑫的工作常態。
今年32歲的舒鑫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重慶市南岸區分公司長生橋郵政營業部的快遞員。疫情期間他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承擔著比平常多3倍的包裹投遞量。
「我幹快遞已經13年了,這麼大的投遞量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相當於連續運轉了好多次電商節。」舒鑫說,今年春節開始他一直在崗,親身經歷了疫情期間的高強度工作。「電商節期間還有其他快遞公司可以分流,春節時候開始,絕大部分包裹都集中在我們郵政公司手上。」舒鑫回憶說,由於疫情期間全市小區實施了封閉管理,菜鳥驛站等快遞中轉站也暫時關閉了,「各種不利條件增加了快遞工作的難度,過去半個小時就能派送完的件,當時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久。」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開始上網課。「上網課沒教材怎麼辦,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很著急。」舒鑫和同事臨危受命,除了常規的包裹投遞,還承擔起了教材的寄遞服務。
2月27日,舒鑫所在的長生橋郵政營業部接到一位高三學生家長胡女士的電話。「家長說孩子今年參加高考,一直沒有收到教材很著急。」舒鑫還記得,家長說完差點都要哭出來了,營業部決定優先為這位學生派送教材。
配書、包裝、貼單、掃描、搬運、現場消毒、裝車發運……舒鑫和同事專門使用黃色快遞袋統一封裝教材,易於分辨。下午5點,舒鑫準時抵達同景國際城W組團。胡女士遠遠對著舒鑫說,「太感謝你了,孩子有了教材終於能安心學習了!」
當快遞員十多年了,這樣的場景舒鑫也是頭一次碰到。「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讓人心裏面很溫暖,我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舒鑫說著臉上露出了微笑。
疫情期間全市有近5.13萬名一線快遞員堅守崗位。疫情期間,生活物資運輸綠色通道始終暢通,渝、川、黔、雲、桂、瓊六省區市疫情防控保供機制高效運轉,2000餘臺運輸車輛堅守保供一線。
環衛工人張校紅
一人包下九個隔離區域生活垃圾收運
隔離區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而環衛工人張校紅卻選擇「逆行」——今年2月6日到6月16日4個多月時間裡,張校紅承擔起了南岸區9個隔離區域全部生活垃圾收運任務,所有垃圾的裝車、轉運、卸料……都由他一人完成。
每天早上5點,天色未亮,張校紅已動身趕往南岸區城管局環衛處,穿好隔離服,佩戴護目鏡、橡膠手套,背上噴灑消毒箱……進入隔離區域前,張校紅必須「全副武裝」起來。
「消毒箱裡面裝滿了10升消毒水,背起來很沉。」要背穩消毒箱,張校紅先把左邊肩膀往一邊傾斜,讓噴灑消毒箱的肩帶穿過左手臂,掛在左肩上;隨後,他又傾斜下右邊的肩膀,把消毒箱另一邊的肩帶掛在右肩上。這樣的動作要每天反覆做十多次,久而久之,張校紅的肩膀上留下了很深的紅印。
來到隔離區域的垃圾堆放處,張校紅還必須彎腰噴灑消毒液。「上半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腰椎上。有時候彎久了,一下子腰還直不起來,要等一會才能緩過勁。」
儘管工作受累,張校紅的付出卻得到了市民的認同。有一次到彈子石國際社區,居民看到「全副武裝」的張校紅有些吃驚。「大家沒想到,就我一個人來清運垃圾,一個人噴消毒水,一個人把一袋袋垃圾提出去裝車,垃圾多的時候要跑好幾趟。」後來多去幾次,張校紅覺察到了大家目光的變化。「雖然大家都戴著口罩,可那一雙雙眼睛會『說話』,仿佛在表達感謝。」
每天工作結束後,張校紅會回到南岸區城管局卸下身上的裝備。「特別是這一身隔離服不透氣,工作時候必須一直穿著,每天就像『蒸桑拿』一樣。」張校紅說,雖然氣溫不高,但每天脫下隔離服都發現汗水浸溼了全身。
疫情期間,全市每日出動環衛作業人員約5.5萬人次,環衛作業人員在崗率90%以上,累計無害化處置居家隔離點生活垃圾1830噸,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
邊檢人員王慶
每次穿隔離服前喝杯鹽水防虛脫
「以前沒穿過隔離服,這次疫情是第一次穿。」 重慶邊檢總站執勤二隊政治教導員王慶告訴記者,與醫生不同,他們得穿隔離服在室外工作,哪怕室外僅有10多20℃,穿著不透氣的隔離服熱得一身汗。
國內疫情防控趨於穩定後,國外疫情形勢逐漸嚴峻,疫情防控壓力從內防傳染轉向外防輸入,王慶和同事們的壓力變得空前的大。
「每一架從國外回來的航班我們都得檢查,核實機上人員的身份,並進入機艙、貨艙等地,對各種隱蔽的角落進行查看,確認沒有人偷渡入境……特別是有大批乘客的航班,檢查一趟得2-3個小時,最忙碌時我一天要檢查將近10架飛機。」王慶回憶說,經常穿著隔離服忙碌近10個小時,連吃口飯的時間都沒有。
讓王慶很是心疼的是,他們隊裡有的同事1個月才有空回一趟家,還有同事因穿著隔離服身體虛脫而暈倒在工作現場,王慶自己也曾多次累得虛脫。
「後來我也有了經驗了,就是穿隔離服之前喝一杯鹽水,可以有效緩解因脫水造成的虛弱。」王慶告訴記者,隨著各國經濟逐步重啟,疫情防控常態化,到重慶的國際航班也在逐漸增多,他和同事們絲毫不敢懈怠,反而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
僅中秋國慶假期8天,王慶和同事們就檢查了80多架國際航班。「我們既是疫情防控第一線,也是疫情防控最後一線。」王慶說,他和同事們會時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堅守崗位,守護好國門。
疫情發生以來,重慶邊檢總站共投入警力11000餘人次,驗放出入境人員31萬餘人次,查驗出入境航班25000餘架次。
(本版稿件由重慶日報記者郭曉靜、張莎、陳波、周松、楊鈮紫、崔曜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