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這樣一支短視頻:凌晨,夫妻兩人心急如焚地開著車往城外走,為的是在「封城」前離開武漢。堵在出城高速路上,丈夫思考了很多——離開武漢有沒有地方可以收留他們?要不要回城裡堅守外賣小哥的崗位?如果回去送外賣,會不會被傳染?會不會一家人都被傳染?幾乎是一瞬間,丈夫決定回城送外賣。哪怕困難重重,他也要給需要的患者、普通人送去藥和食物。
《在一起》之《擺渡人》片花
這就是抗疫時代劇《在一起》之《擺渡人》單元的片花。自8月6日,《在一起》片花首發儀式上,該劇曝光9個進入後期製作階段的單元片花後,相關視頻在抖音上引起強烈反響。截至8月8日,抖音上#在一起#話題達到8.9億次播放量。很多網友表示,「不敢看,全是淚點。」
「電視劇《在一起》一定能夠勾起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觸動中國人的痛點、淚點。」《在一起》片花首發儀式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談起緊跟時代大事件進行藝術創作,一定要將普通人身上的閃光故事記錄下來、表達出來。
平凡人的力量
《在一起》之《擺渡人》單元編劇任寶茹,在接到創作任務後,採訪了很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身在武漢的普通人。有一次,任寶茹跟一位外賣小哥聊天時,他告訴任寶茹,全城的外賣小哥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來往於急診室和患者之間,不顧個人安危,遞送藥品。任寶茹瞬間覺得平時不起眼的外賣小哥,透出一股英雄氣概。外賣小哥卻告訴任寶茹,「我們幹的事和平時一樣,只不過特殊時期我們堅持幹了,顯得好像不平凡。」
從這時起,任寶茹為《擺渡人》單元定下了「平凡人激發出英雄氣質」的故事基調。《在一起》10個單元《生命的拐點》《擺渡人》《救護者》《同行》《決戰火神山》《搜索24小時》《武漢人》《方艙》《我叫大連》《口罩》的主人公,全部是平民英雄。他們之中,既有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官兵、公安幹警,也有社區工作者、外賣小哥。
《在一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參照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製作方式,創作上使用大量長鏡頭,並偏重紀實風格,每兩集組成一個獨立故事,全劇總共20集、10個單元。這支集結了14位導演、19位編劇、50多名主演的中國電視劇創作夢之隊,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作為創作準則,劇中故事均取材自新聞報導和原型人物口述的真實事情經過。
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臺長、總裁宋炯明表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當中,一線抗疫人員的事跡,在感動大眾的同時,也激發著影視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因此,上海廣播電視臺積極響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的疫情防控這一電視劇創作主題,籌拍了時代報告劇《在一起》。
策劃、劇本、攝製、播出同年完成
春節假期,高長力每天都在關注著抗疫一線的各類報導,他決定為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做點什麼。2月16日,高長力出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第3天,他約見了時任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現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二人商量,如何製作一部電視劇,記錄下這些感動人心的高光時刻。
由此,《在一起》團隊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創作,目標今年國慶檔播出,實現「當年策劃、當年完成劇本、當年攝製、當年播出」的創製速度。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韻斐希望《在一起》播出時,能真正成為有口碑、留得住、走得遠的力作。
按照片方計劃,《在一起》全部創作不超過一年。這一制播進度,是近年來行業內少有的快節奏。宋炯明透露,《在一起》採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去年啟動的電視劇創作生產播出全流程管理,得到了宣傳系統、廣電系統等各單位的大力支持。
為了能順利如期完成製作,劇組採取「掛圖作戰」的工作模式,用倒計時的排期安排,增加創作的緊迫感。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建軍介紹,目前《在一起》最後一個單元《決戰火神山》已經拍攝完成。
雖然創製周期緊張,但導演們還是盡全力打磨作品,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方艙》單元導演汪俊介紹,劇組請到了曾在武漢方艙醫院工作過的醫護人員,擔任醫學顧問,進行全程指導。「我們會請當時的護士,向演員示範怎麼量血壓、打針、發藥,像速成班一樣,快速讓演員進入角色。」
拍攝期間,涉及防護服的鏡頭著實讓汪俊頭疼,也成為他在片場喊「卡」最多環節。「靳東因為個子高腿長,拍戲的時候沒有適合他的防護服,道具組就用兩套防護服改裝了一套——褲子上接了一段。拍戲的時候,鏡頭要避開靳東腿部,因為這個防護服是不對的,喊『卡』基本都是因為發現防護服穿得有點兒不到位,哪裡漏了。」
《搜索24小時》單元的導演劉江頭疼的點在於「如何在戴口罩的情況下不妨礙演員的情感表達」,由於戴著口罩,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是模糊的,而面部表情又是傳達情感力量的重要表現形式。「有的感情戲,戴口罩容易看不出來,所以我們會儘可能地考慮從景別、特寫等方面,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