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極光視覺 極光photo
極光視覺導師組在工作坊結束前一天為學員編選照片
2020年8月8日,「武漢再發現」影像工作坊在武昌順利結業,這場為期七天的工作坊由「極光視覺」發起,導師組成員包括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荷賽」多媒體比賽評委王景春、「荷賽」獲獎者、資深攝影師傅擁軍和陳杰,資深圖片編輯、中山大學副研究員鄭梓煜。從兩百餘位報名者中篩選出的11名學員也涵蓋了不同地域、年齡和專業背景。
七天的工作坊對於探尋一片歷史悠久的城區而言顯然過於短暫,「再發現」更多地應該視為一種出發點與方法論,而非已經定型的成果。工作坊所寄望的是與熱愛攝影者一道儘可能開啟城市與攝影相互激發的豐富可能性,寄望於視野的開拓與觀看的重塑。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說:「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他的「匹茲堡項目」證明了這一點。匹茲堡只有200平方公裡,而武漢的城市面積是匹茲堡的四十多倍。所以,作為一場七天內著眼於「此時此地」的影像工作坊,「武漢再發現」最終把行走範圍落定於武昌區——面積相當於半個匹茲堡的城市核心區,其歷史、自然和人文積澱綿長深厚。對一個熱愛攝影的人而言,行走中拍攝是探尋一座城市的最佳形式,為了使漫無邊際的行走變得有章可循,而又不僅僅是獵奇式的浮光掠影,工作坊的把「再發現」的對象指向了城市生活中的煙火氣息,用一種見微知著的日常視角,發現一片城區在經歷了2020年春天一場漫長的隔離之後的復甦重啟。
早在踏足武漢之前,學員們便開始著手做相關資料調研,工作坊頭兩天以導師授課和學員作品展示、拍攝計劃陳述為主,而後便開始了執行各自選題的城市暴走。為了爭取更多時間感受城市的多面時刻,學員看過凌晨三四點的武昌街頭,體驗過廣場舞與宵夜檔的生猛喧囂,也試過在武漢8月正午的熾熱陽光下搜尋奇遇。導師組每天晚上檢視學員當天的成果,提出改進意見,修正拍攝思路。
除了拍攝,編輯自己的照片對學員而言也是一項極具挑戰的訓練
照片的編選和展呈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在最終結業的作品評選中,學員王翰林、陳秋實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王翰林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接受本科和碩士教育,他的選題關注的是非常時期人與寵物的細膩情感,切入點新穎而視覺呈現手法精緻到位。陳秋實本科修讀法學哲學雙學位,碩士在英國修讀藝術,他的作品可稱為在日常凝視中匯集「武昌色彩」,不是來自宏大場景,而是在尋常巷陌中抽離出特別的色彩與光影結構,在司空見慣中提煉視覺的「再發現」。曾經的雜誌攝影師、如今的獨立藝術家李偉用他習慣的6x7彩色負片再現水位高企的長江邊與大橋下的微妙景觀與細膩人像;設計師出身的胡佐卿把人物肖像、手繪和書寫結合起來,錢文軒在密集老舊的市集中嘗試尋找一種「劇場感」,施金宇則試圖在人物、動物、植物甚至昆蟲之間構築一種基於影像的「生態系統」;彭煥彬選擇了胭脂巷的服裝定製店、張晨選擇了最熨貼武漢人胃口的熱乾麵店、王薇選擇了黃鶴樓腳下的得勝橋開展他們的蹲點觀察;徐剛、王建瑋則是各自在街頭快照中凝固各自的武昌印象。
工作坊學員張晨在拍攝中
與一般工作坊導師們僅僅提供指導不同,這次三位攝影導師融言傳與身教為一體,自己也各自尋找一個選題進行拍攝,與學員們共同實踐這場影像再發現。曾經在武漢大學求學7年的王景春,選擇了以漢劇、黃梅戲等地方小劇種的傳承與發展為題;以拍攝杭州西湖而聞名的傅擁軍則流連於東湖邊尋找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的煙火氣息;陳杰則深度採訪了一批疫情期間的市民互助志願者,有留守武漢的日本人,有盲人按摩師……探尋非常時期的人性之光。梁音和劉可與另外三名年輕人組成的獨立團隊則圍繞曇華林社區密切相關的七個典型人物,把他們的日常生活拍成圖片和小型紀錄片,寫成系列歌曲,把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形成動人的小詩。
工作坊的導師與學員們共同探討初步作品的呈現
8月8日下午,作為對7天來超高強度拍攝工作的犒賞,工作坊的結業典禮在黃龍湖風景區一處晚清教堂建築中舉行,作為東道主的湖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喻惠平在其茶室「無意間」接待導師組和學員,結合了他對「攝影」與「茶」對兩大愛好,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麻建雄和極光視覺導師組代表王景春共同為兩位優秀學員頒獎,來自武漢攝影和文藝界的專家們也一同聽取導師組總結陳述和學員心得分享。
導師組代表王景春(左一)與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麻建雄(右一)分別為王翰林(左二)和陳秋實(右二)頒發優秀學員獎金。
(以下為學員作品節選與感言,極光photo公眾號後續將逐步編發推送導師和學員們的更多作品)
王翰林:《人與寵物》
©王翰林
王翰林:我的選題是在一段相對短暫的時間裡,關注疫情後武漢的人與」寵物「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些細節不僅僅體現了」寵物「在當下的生存境況,同時也展現了人類自身的精神狀態。
疫情期間武漢作為第一現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作為局外人的我一直在遠遠的觀望。近距離接觸當地,感受危機之後的平靜。正好近期關注現代人與「寵物」之間的關係,以此作為切入點來觀察武漢人與「寵物」在「例外狀態」下的微妙變化也就再好不過了。在朋友多方協助下,最近一周的工作量堪比平日的幾倍,這是一次充實而又辛苦的武漢之旅。
陳秋實:《武昌顏色》
©陳秋實
陳秋實:視覺總是一個地方人們習慣,文化,以及諸多方面綜合而直接的表現。這次的作品以光與環境之間的作用為出發點,試圖用另一種方式表現武昌城區的視覺感受以及人們生活與情感的多樣性
我總是會想,為什麼是攝影而不是其他?我開始推測是不是因為無處釋放的快感,又或者是僅僅憑藉那小確幸式的得到一張照片的自我感動。但隨著時間的進程我才將將明白,原來攝影就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形態,他與繪畫不同,他需要攝影師真正的走入那個時空中,用身體創造一個新的畫面,再將其作為記憶,這樣我們所有的行動才會有了意義。
生活中不是只有攝影,不是只有記憶,就如同武昌它不會在快門中暫停。生活中還有很多持續著的東西不斷滋養我們的思考。也許作為一個年輕的攝影師,在相機之後的這些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面對世界,將相機端的更穩。
李偉:《武漢長江邊》
© 李偉
李偉: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後,武漢這座城市正在逐漸恢復活力。我就圍著長江大橋轉,拍攝了很多大橋附近的照片。武漢這幾天正好是防汛,沿著江都封鎖了,輪渡停運,江灘公園全部關閉,當地人也無法接近江邊。但我覺得這是現在武漢的真實狀況,曬著大太陽。
一年之內這座城市經歷兩次大考,生活不易。
胡佐卿:《來武昌走親訪友》
©胡佐卿
胡佐卿:疫情後回武漢與親友相聚,透過鏡頭去發現和記錄親朋好友的日常生活。我用漫畫和照片的方式混搭成一個呈現體系。
享受攝影帶來的快樂,每進一步都是收穫。
錢文軒:《劇場》
©錢文軒
錢文軒:幾天的時間裡,我走訪了武昌區大大小小的生鮮市場與集市,試圖將其中的攤位與攤主化作「劇場」 與「演員」,捕捉他們在這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中最生活化的瞬間。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類工作坊的活動,讓我挑戰在極其有限的時間裡做出一個成立的攝影項目。我明白自己離一個成熟的攝影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徐剛:《武漢快照》
©徐剛
徐剛:在短時間內用照片去認識一座城幾乎是不可能的,用大量的照片來呈現對武漢的總體印象,也許這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在這裡了解了攝影記者的工作流程,在分享中看到了成熟攝影師的素養。
張晨:《大城小店》
©張晨
張晨:在最有武漢氣息的大成路上發現了小秋水餃,店主小秋在二十出頭的花季年齡繼承媽媽的生意,帶領幾個年輕人在武漢大成路做早餐生意, 「小秋」也變成了「老秋」,但味道從來沒變過。這家店的人都像一家人一樣,勁兒往一處使,形成一股力量。我用系列肖像的拍攝手法,記錄這批經過時間考驗的溫情團隊。
不得不說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太薄弱。幾次打了退堂鼓,選擇逃避困難,幸好傅老師及時看出了苗頭督促我,讓我選擇迎難直上,以至於感覺自己在最後像褪了一層皮。工作坊確實比自己自由創作或者完成學校作業的工作強度高太多了。
施金宇:《武漢花園》
©施金宇
施金宇:被裝扮成風景的城市變成了花園,作為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集合體,這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花園在混亂中重生,珍藏著歷史的痕跡,賦予了生命活著的定義。
而在這裡,人類是花園的創作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
「武漢再發現」除了是對這座英雄城市的再表達,也是對於自我身份的再發現。認識自己,放鬆自己,解綁自己,質疑自己,這將會是我今後成長的常態與方向。
彭煥彬:《「胭脂」社區》
©彭煥彬
彭煥彬:潛藏著武漢人對衣裝的追求,哪怕只是地攤裡的衣裝,這是一個城市的另類時髦的符號。
在武漢三四十度的高溫下進行拍攝,晚上評片時導師們的批評,都讓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但是每一次老師們都不「嫌棄」我,不斷地引導我尋找新的思路。我會將這次工作坊的所見所聞轉化為收穫,
王建瑋:《街頭「鏡像」》
©王建瑋
王建瑋:對於生活的了解總是主觀的與片面的,應該嘗試用更多樣、更獨特的視角,來發現規律生活中的光怪陸離。
王薇:《告別得勝橋》
©王薇
王薇:我以武昌區得勝橋為中心,以一家漢漂經營戶和一家本土居民這兩個不同的群體為樣本,通過對他們的深入採訪,記錄他們後疫情時代的日常和面臨拆遷背景下的特殊狀況。
我在工作坊學習到了最前端的影像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無限種可能,無論從基本功還是攝影理念方面,都使我看到自己的差距。
原標題:《武昌七日:一次影像與城市的因緣際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