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武昌、漢陽和漢口是如何合併的?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武漢三鎮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武漢是華中地區綜合實力最強勁的城市,是中部六省裡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除此之外,它還是國家重要工業基地、高校林立的科教基地,也是縱貫包括河運、鐵路、公路以及航空在內的全國交通網樞紐中心,被冠以「九省通衢」的美譽。

然而在民國之前,並不存在「武漢」這個官方稱呼;北伐戰爭期間,經過行政區劃的調整後,將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合併組成武漢市;共和國時期,武漢市的最終形態確立,此後還兼併了周邊其他一些市縣。

▲武漢三鎮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時期,武昌都是全國範圍內重要的軍事要塞,屢次奪下赫赫戰功;而漢陽,因為洋務運動的興起,也成為了具有相當意義的工業中心;最晚建城的漢口,雖說歷史不長,但其發達的金融工商業水平,使它在民國初年被賦予「東方芝加哥」的稱號。

「武漢三鎮」,是這座城市最廣為人知、也是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時期。

▲「依水而生」,武漢三鎮恰好位於長江和漢水的匯集處

與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條件相比,位於中部地區的武昌、漢口和漢陽,是如何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在全國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重要的中心城市?從「三鎮時期」到「大武漢時期」,它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

一、從三足鼎立到走向聯合

無論是武昌、漢口還是漢陽,都是傍水而起的城市。長江與漢水交匯,在悠久歷史的打磨下,三鎮鼎立的同時又各表現出十分耀眼的競爭力。而之後新時期的重組,則誕生出了武漢這一全國性的特大城市,綜合實力得到了質的蛻變。

可以說,武漢的發展,從來就不缺少故事。

武昌是三鎮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東漢末年,因處於兩江交匯處的地理要道,使得大量的軍事基地駐紮在武昌。人員的密集,吸引了大量的商賈雲集於此,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商品貿易的繁榮。此現象被稱之為「因武而昌」,於是,武昌的地名後來就這樣誕生了。

▲三國時期武昌的位置

漢陽是三鎮中另一個較早建城的市鎮,它的歷史同樣可以探尋到大漢時期。在西漢年間,沙羡縣所管轄的屬地中,就涵蓋著漢陽的區域。而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在沙羡縣的基礎上設立魯山城,歸江夏郡治。這便是漢陽城的雛形。

雖然說武漢三鎮是今日湖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在漢朝,得益於荊州溝通南北、背靠長江,且開發程度較高等條件,使得其成為了荊楚大地的重心區域,也是後來三國的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的十三州,其中就包括荊州,它所轄的屬地,從今河南南陽一直到湖北湖南等地。而在此區域內,襄陽等地一直是繁盛的代名詞。而相對偏僻的武昌和魯山,潛力此時還尚未被發掘出來。

▲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劃圖

直到隋朝,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魯山先是更名為漢津縣,後來又正式定名為漢陽縣,此後一直延續下去;而武昌,雖然朝代一直在更迭,但始終沒有再易其名。兩鎮地域接近,且共飲江水,但由於隔絕著一條寬闊的長江,使得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密切來往。

▲長安洛陽一帶長期為古代經濟重心,南下最優則通過襄陽—荊州到長江再沿江抵達南方各地。襄陽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長期為湖北的政治中心

隨著時代的推進,江河航運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武昌和漢陽的地位突飛猛進,經濟發展水平在區域內名列前茅。元世祖時期,由於城市綜合實力的不斷攀升,特別是軍事重地的基礎,使得武昌超越了荊州的地位,成為當時湖廣行省的省治,即政治、經濟及軍事中心。

▲長江流域簡圖。三鎮的發達,離不開這條極具航運價值河流的推動

而漢陽,也同樣是十分出眾。明朝時期,由於體量龐大,在漢陽縣境內又下設一個漢口鎮,由巡檢司進行管理。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漢口鎮的商貿水平十分發達。這讓其成為了當時全國範圍內三大茶市之一,也是四大名鎮之首。

武昌和漢陽的強勢表現,讓當時的雙府衙晉升為長江流域三大城市之一,風頭一時無城可及。

▲漢陽佔地面積小,而明朝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原有區域無法滿足商業的需求,此時位於漢江對岸且直線距離較近的漢口,便順勢發展起來了

漢口雖然說是三鎮中資歷最淺的,但卻是發展速度最為迅猛的那個。1899,湖廣總督張之洞實行「陽夏分治」,在漢口設置夏口廳,即由漢口管理漢水以北地區。這也意味著漢口逐漸獨立於漢陽的管治之外,獨立地自為一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武漢三鎮在實現騰飛的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中社會變遷的重要見證者。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資本沿長江而上,強行將地理位置較好且開發空間較大的漢口,開闢為商埠,並在舊市鎮下遊設立漢口租界。

▲漢口租界地圖,分別有英國(紅),俄國(黃),法國(藍),日本(綠)

這極大地損害了國家的主權完整,但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漢口的商貿發展水平;而同一時期,清政府也在頑強抗爭。在洋務運動的熱潮下,湖廣總督張之洞先後在漢陽興辦了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軍事實業,這為後來漢陽成為工業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漢陽兵工廠俯瞰圖。它是當時少有可以生產各式陸軍用輕重武器的兵工廠,「漢陽造」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中國頂尖步槍的代名詞

進入風雲激蕩的20世紀初,這也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大變革時代。腐朽的封建統治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而日益增長的民智,讓更多有識之士,投入到探尋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動中去。而孫中山領導的、號召以民主革命改變中國中華革命黨,就是這麼一群人。

在黃花崗的革命起義失敗以後,他們決定以有著良好軍事基礎並且戰略地位重要的武昌為中心,發動新一輪的起義,從而達到逐步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目的。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的軍隊先發制人,猛攻湖廣督署。之後,又將軍事活動範圍從武昌不斷擴大。至12日,大清統治的武漢三鎮完全被攻佔,新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告成立。

武昌起義的成功,使得全國各地先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統治的訴求,最終達到了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目標。各省紛紛獨立,建立起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

▲湖北軍政府成立的場景

在這個時期,遠不止只有武昌足夠出彩,作為後起之秀的漢口,也終於等來了成為聲名遠揚大都市的機會。從清末開始,作為商埠的漢口,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本地,加之本身就是湖廣地區重要工業中心的基礎,使得漢口的經濟社會一時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漢口在民國時期被稱為「東方芝加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興盛的工商業水平。

▲民國時期的漢口街景。漢口在當時很多外國人看來,是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的存在

北伐戰爭期間,作為從廣州北上的關鍵地帶,武昌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著眼於武漢三鎮能夠更好地形成合力作用,發揮各自優勢,合併重組被提上了日程。1926年11月,在北伐軍完成對武昌、漢陽和漢口軍事佔領一個月後,國民政府做出行政區劃調整,將武昌、漢陽和漢口合併為全新的武漢市,並把政府首都從廣州遷移至此地。

▲如今的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從最早武昌和漢陽的先後崛起,到後來漢口隨著時代造就而異軍突起,武漢三鎮的騰飛之勢,無不令人驚奇讚嘆。雖然過去長江天塹長期將彼此隔離,但地理位置上的天然毗鄰,以及同飲一江水的十分默契,使得三地最終走向聯合的命運不可逆轉。

二、武漢精神,綿延不絕

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因為全國中心的重要地理位置,一直被日本軍隊所覬覦。1938年6月,面對嚴陣以待的國民黨軍隊,日軍發動了突如其來的強勢圍攻,由於雙方的實力懸殊,致使武漢最終失守。

雖然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會戰中,沒能守住武漢戰略要地,但從另一個方面而言,解除了國軍被日軍圍殲於沿海地區的危機,為戰略物資轉移到大後方爭取了寶貴時間。從整個戰局來看,武漢會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相當大的契機。

▲武漢會戰中,安扎在長江段附近的軍隊

抗日戰爭結束後,武漢三鎮曾經歷過短暫的分割時期。1945年9月,國民政府收復武漢,將武昌和漢陽組成新的武昌市,漢口則因為商業貿易的發達,作為直轄市而存在;直到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進入漢口市區、武昌及漢陽,成功將武漢三鎮接管於新中國統治之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部隊進入漢口中山大道

本著輻射於整個華中地區發展的要求,中央政府又重新將武漢三鎮合併為武漢市,並作為中央直轄市、中南地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而存在。直到1954年6月,武漢才被併入湖北省,且被賦予湖北省省會城市的身份。

▲位於沿江大道的武漢市人民政府,建築頗具民國風情特色

抗戰時期的武漢,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貢獻著自身的一份綿薄之力;而進入到和平時期,武漢則仍舊延續著捨我其誰、敢於擔當的精神,作為區域乃至全國中心城市,繼續發揮著帶頭楷模的作用。三鎮的合併,武漢的誕生,依然有著相當的現實意義。

三、融合,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武漢開始進一步地大力發展重工業。自此,武漢從原來的「工商金融和近代工業中心」,迅速地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工業基地,經濟實力在區域內乃至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

▲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隨著長江大橋開通後,形成京廣鐵路,可見武漢樞紐地位之顯耀

過去的三鎮,因為江河等不可抵抗的天然阻力,使得彼此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新中國成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修築,讓武昌、漢陽和漢口更加密切地結合為一個整體,也讓長時間的隔閡慢慢變成了對「大武漢」高度的認同。

▲1957年建成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武漢三鎮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實現陸上連接,使得一個完整地武漢城區最終構成

隨著人口地不斷湧入,以及新時期發展的要求,原有的三鎮行政劃分,已經不能滿足武漢作為一個大都市所充分發揮職能的必要性。因此,在原來武昌、漢陽和漢口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更小範圍內的轄區分割:形成武昌區、青山區及洪山區(原武昌);江漢區、江岸區、及礄口區(原漢口);漢陽區(原漢陽)。

除此之外,為了建立一個更大的都市圈,武漢城區還向周邊地區不斷延伸,通過兼併一些市縣先後形成江夏區、蔡甸區以及新洲區等。一個全新的武漢城就這樣誕生了。

▲目前的武漢行政區劃圖

「教育是百年大計」,科教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武漢成為教育重鎮的歷史,始於近代救亡圖存時期。經過了逾百年的發展,武漢目前的高校數量接近100所,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靠前,是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國內幾個重要科教城市的大學生數量排名,武漢可以說是常年穩坐前兩席的位置

武漢處於中國中部的位置,便決定了其全國交通樞紐的地位。無論是鐵路、公路還是航運,武漢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始發站以及中轉站。武漢的鐵路客運總量甚至不弱於一線城市。而中轉客流量,更是排在全國榜首位置。

▲漢口站、武昌站、武漢站為武漢市內三大客運火車站

▲武漢市公路網部分道路示意圖

未合併之前的三鎮,可以說是各有長處,但總是「單打獨鬥」,實力有限;而合併之後的「大武漢」,特別是長江大橋對三地交流之間的促進作用,則助其蛻變為一個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超大城市。武漢三鎮的融合,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衛星拍攝下武漢耀眼的燈光圖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轉載

原標題:《武漢三鎮:武昌、漢陽和漢口是如何合併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是如何合併的?
    武昌、漢口、漢陽,被稱之為「武漢三鎮」,武漢三鎮的合併史,其實是一部近代中國城市乃至社會變化的發展史。古代武昌在先秦時代,武昌起初屬於楚地。在東漢之前,由於長江流域的開發比不得黃河流域,因此,當時的武昌地區,其規模還很小。
  • 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漢陽,哪個「鎮」才是武漢的市中心?
    長江漢水匯流,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和漢陽。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武漢三鎮也各有特色,誰又能擔起武漢市中心的稱呼?這裡當然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漢口能擔此重任。江漢流經武漢,藉助地理優勢武漢的水運碼頭行業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並且根植在武漢這個城市的內涵之中,「九省通衢」的稱謂也不是浪得虛名,而漢口毗鄰江漢及其匯流口,地理優勢明顯。談起歷史背景,提到武漢歷史武昌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對於古代的「武昌」來說雖然和現在的武昌同名,但是在那個時期的地域屬於如今的「鄂州」。所以如此說來,有著伯牙子期典故的漢口更勝一籌。
  • 武漢的組成有多複雜?武昌漢陽舊漢口新漢口,外地人看了直犯暈
    武漢的組成有多複雜?武昌漢陽舊漢口新漢口,外地人看了直犯暈!武漢是一個組團型城市,原先武漢是兩個府,一個是武昌府,一個是漢陽府。武昌府的標誌性建築是黃鶴樓(不過黃鶴樓其實是後建的),漢陽府的標誌性建築是晴川閣。
  • 武漢三鎮,聽過漢口、武昌火車站,沒有漢陽火車站?別急,還真有
    武漢終於解封了,封印了78天的武漢,終於能讓漂泊在外的武漢遊子返回家鄉,武漢的各大車站,迎來與發出了一趟趟列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武漢的火車站。大家都知道,「武漢三鎮」是武昌、漢口與漢陽。大多數人都聽過,武昌火車站(高鐵站)和漢口火車站,在買火車票到達武漢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從其中一個出站。但是,你是否聽說過漢陽火車站?如果在買票時留意,就會發現,武漢客運站中並沒有漢陽火車站。難道武漢三鎮中,唯獨漢陽地區沒有設立車站嗎?其實如果再仔細找找,就會發現,在武漢的地圖上,確實存在著一個漢陽火車站,這又是怎麼回事?
  • 武漢市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劣勢變優勢:交通格局高、未來會更好
    從直覺上來看,武漢市兩江三鎮原本會帶來交通上面的困難。但武漢市已經成功逆轉、擁堵指數在全國的範圍內也是比較低的。武漢市的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的交通結構,其實已經從劣勢變優勢,採用多中心發展的模式,武漢的交通未來也可以更好。下面地圖表示了武漢市的武昌、漢陽、漢口三地的結構。
  • 漢口、武昌、還是漢陽
    長江漢水匯流,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和漢陽。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武漢三鎮也各有特色,誰又能擔起武漢市中心的稱呼? 江漢流經武漢,藉助地理優勢武漢的水運碼頭行業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並且根植在武漢這個城市的內涵之中,「九省通衢」的稱謂也不是浪得虛名,而漢口毗鄰江漢及其匯流口,地理優勢明顯。 談起歷史背景,提到武漢歷史武昌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對於古代的「武昌」來說雖然和現在的武昌同名,但是在那個時期的地域屬於如今的「鄂州」。所以如此說來,有著伯牙子期典故的漢口更勝一籌。
  • 漢口別具一格的小資味道 武昌和漢陽難以企及 別有一番味道
    武漢是由武昌、漢陽和漢口組成的,長江和漢江天然的分割,促使武漢三鎮的分布極其明顯。從功能和發展來看,漢陽曾經是武漢的加工製造業的中心,武昌曾經是武漢科教文衛的中心,而漢口則是武漢經濟和金融的中心。曾經的定位,放在現在似乎有一定的轉變,作為加工製造業的漢陽,將沌口劃分出來,成為武漢經濟開發區,發展一度飛速,但是隨著加工製造業以及汽車業的沒落,特別是東風和神龍汽車的每況愈下,促使漢陽在整體的發展相對掉隊。
  • 武漢由三鎮組成,武漢三鎮哪個最發達?哪個鎮最古老?一起來看看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為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礄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城鎮的合稱,範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
  • 武漢市又稱武漢三鎮,為什麼有武昌區、漢陽區,缺沒有漢口區?
    「漢口」是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武昌、漢陽並稱「武漢三鎮」,是大武漢地區的金融、商貿、對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同時,漢口也是武漢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市級政府部門的所在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陸交通,使得漢口成為九省通衢、高度繁榮的商貿重鎮,近代更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人口達近百萬之巨,已經是一座商業大都市。1923年,漢口成為中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與武昌、漢口兩城相對,並稱武漢三鎮。其後漢口與武昌、漢陽合併為武漢市。武漢三鎮雖為一體,但各具特色。
  • 中國的超大城市武漢,本來是三個城市,後來合併成一個,地形獨特
    在中國有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大,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只有上海和它被冠以「大」的稱號,這座城市叫武漢,大上海和大武漢是民國時期的大名,因為這兩座城市是民國時期最大、最繁華的地方,但上海的「大」和武漢的「大」不一樣,民國時的上海面積不大,而且它的大主要是氣場大,面目大,上海有萬國建築
  • 解析武漢市的五大火車站:武昌地區有三個,新漢陽、光谷站在建設
    武漢市原本由漢口、漢陽、武昌三部分組成,在武漢三鎮時期,它們各自有火車站。隨著武漢市的建設,現代的武漢市共有五個火車站,其中三個已經建成、兩個在建。武漢市的五大火車站是武漢站、武昌站、漢口站、光谷站、新漢陽站,後兩個站點屬於在建的狀態。武漢三鎮的武昌地區,最終有了三個火車站。
  • 武漢真奇怪,一個有三個市中心的城市
    但武漢真正的市中心是不好說具體在哪裡,如果非要說漢口這邊繁華,是市中心,那武昌那邊也很不錯,繁華程度不亞於漢口,還有漢陽也形成了自己的都市圈和商圈,可以說都是並駕齊驅的。那裡都不確定是市中心,武漢三個市中心並立的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這還要追溯到武漢這座城市的來歷。
  • 武漢三鎮有漢陽區武昌區,為啥偏偏沒有「漢口區」?官方回應
    長江網1月5日訊(記者楊榮峰)武漢三鎮,有漢陽區,武昌區,為何沒有漢口區?近日,市民夏先生在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上的這一諮詢,怕是眾多老武漢人聽了也會撓頭。對此,市民政局回應,曾有漢口區,但被拆分為了江岸、江漢、礄口三區,但不管將其中任何一區更名為「漢口區」都不能體現「漢口」的全貌。
  • 投資首選漢口還是武昌?答案有點意外
    很多年來,不管是地道的武漢人還是地產從業者,基本上都會告訴你,買房置業首選漢口,武昌次之,漢陽排最後。這和長期以來,漢口一直是武漢的商業中心有很大關係,不管是江漢路還是漢正街、金融街,從地攤經濟到金融服務業,漢口向來商業氛圍濃鬱,大家潛意識裡就覺得漢口有錢人多, 買房買在漢口不會錯。但其實,近年來,武昌已經悄悄追趕並超越漢口,成為年輕人買房的首選。
  • 武漢和漢口的區別,原來有這麼多!
    武漢和漢口有區別。區別主要在以下兩點:1、行政級別不同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城市,而漢口是武漢市轄區內的一個區域,漢口被分割為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三個區。2、概念性質不同武漢市正式的官方行政區域,而漢口自1949年後就不再是一個官方的行政區劃名稱,漢口是武漢三鎮之一,是武漢的是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在還說漢口,但是在地域行政區劃上並沒有漢口這個概念。
  • 從武昌坐船到漢口,一張客票1.5元,武漢輪渡已有120年歷史
    武漢是一座由漢口、武昌、漢陽組成的大城市,並以隔江鼎立的格局大放異彩。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江湖」之城,地處長江中遊、以及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交匯處。市內更是江河縱橫、湖港交織,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遊航運中心。
  • 漢口相較漢陽和武昌 最主要的差異性在哪裡 有諸多有跡可循的答案
    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城市,是由武昌、漢陽和漢口組成的,這三個板塊在曾經分工極其明確,武昌主要是科教文衛中心,漢陽主要是加工製造業中心,而漢口主要是經濟和金融中心。 武漢的這三個板塊的構成,到底哪個板塊聚集的土著更多,到底哪個板塊,人們的消費力水平更?
  • 黃陂和孝感以及漢口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武漢之根在黃陂的盤龍城!
    大家都知道漢口是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而來,是漢陽府漢陽縣下面的一個小鎮,漢水剛改道的時候連集鎮都沒有,原始居民不多,是黃陂和孝感地方的居民遷徙於此,在這裡通商建鎮,這裡才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集鎮,然後湖南等地的商人聚集於此,再後來開埠通商才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鎮。
  • 武漢三鎮,最有發展潛力的是哪個鎮?誰才是三鎮的「領頭羊」?
    武漢三鎮是一種籠統的劃分,因為武漢位於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由此隔江分成三塊地方,分別是漢口、武昌和漢陽。古時候習慣於把人口聚集區稱為鎮,區別於鎮縣鄉這樣的等級區劃,武漢這幾個大的鎮實際上是方鎮,由北魏流傳而來,後人簡稱這三塊區域為武漢三鎮。
  • 武漢有三鎮,為啥沒人說「武昌鎮」、「漢口鎮」、「漢陽鎮」?
    學過地理都知道,武漢是九省通衢的城市。武漢分為漢陽、漢口與武昌,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而後期武漢又分為十三個行政區域,其中七個中心城區屬於武漢三鎮本身的地域範疇。聽到這裡,是不是對這個概念有些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