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2021-01-08 澎湃新聞

齊白石曾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

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主辦方表示,此次展覽並非「簡單的作品參照對比,而是期望通過這線索,挖掘出多維度甚至逆向的思考。」

八大山人像八大山人生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其開創的筆墨大寫意,是中國文人畫史上的一座高峰,在以後的300多年中,受影響者眾多;乾隆時期的「揚州八怪」李鱓、汪士慎、黃慎、金農、鄭燮、李方膺、羅聘等;清晚期的虛谷、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陳師曾等均有所成。惟有特立獨行者,在沿襲了八大山人筆墨、思想之後,開一派新風,成就了另又一座高峰,他就是齊白石。齊白石早年臨、仿八大山人不斷,至晚歲衰年變法,將中國寫意繪畫與民間藝術結合,題材從文人所目及,到庶民、農夫所悉見的小景小物,以八大山人高古冷逸的畫風,轉化為大俗大雅的「紅花墨葉」,終使其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齊白石據相關資料介紹,齊白石早先長年學習八大山人的畫風,源於清末民初,政局動蕩,八大山人的畫作中,又充滿悲憫、冷眼視人,極受齊白石喜愛,而齊白石北漂後為生存計決意衰年變法,並說:「予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事也。」

八大山人簡筆畫,此類風格對齊白石影響至深然而晚年影響極大的齊白石卻對當初放棄「八大山人」畫風,深感後悔。

如齊白石八十五歲時,題於其1945年所作之《墨筆花果冊》,云:「予五十歲後之畫,冷逸如雪個,避亂世於京師。識者寡,友人曾勸其改造,信之,即一棄。今見此冊,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乙酉,白石。」「今見此冊,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

齊白石 荷花鷺鷥 北京畫院藏八大山人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之間雖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陰,卻有著奇妙的緣分與關聯。齊白石曾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

齊白石 追摩八大小鴨 北京畫院藏此次由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9月28日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展覽設「雪個同肝膽」、「通身皆靈氣」、「神似天然趣」三大篇章,將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讓觀者全面了解齊白石藝術歷程。據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

齊白石 青燈有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桃實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群雞圖 北京畫院藏同時八大山人紀念館同時也呈現大量八大山人的書畫作品。據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與策展團隊介紹,此次展覽是繼去年由故宮博物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回望傳承——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故宮典藏特展」後又一大型策劃,「我們舉辦這次展覽,就是要將這場跨越238年時空的對話,在三個歷史維度上來加以體現。首先,將八大山人的藝術與齊白石的繼承,來進行雙人對話;其次,將八大山人所處的時代,與齊白石所處的時代進行對話;再次,當400年的八大山人藝術、與156年間的齊白石藝術,以對話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凝望古今,思如潮湧。這也是兩位藝術大師與觀眾的對話。」

齊白石 牽牛草蟲 北京畫院藏此次展覽的齊白石作品均來自北京畫院,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在前言中介紹,八大山人與齊白石跨時空的對話展覽是八大山人紀念館首先提出,展覽的合作意向雖早在幾年前就已達成,策展邏輯的敲定卻一直處於磨合階段,「我們不希望展覽只是簡單的作品參照對比,而是期望通過這線索,挖掘出多維度甚至逆向的思考。譬如兩者身份與歷史背景的差異、畫法的偏鋒之好、隱喻的反覆運用等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認為齊白石對雪個清冷寫意精神的繼承與創格,可以納入到變革中國畫的積極力量,那麼白石老人的這些臨鉤作品對於研究八大的藝術又有什麼積極意義呢?以及這樣的研究對今天全球化邏輯下的中國繪畫發展的瓶頸問題有何啟迪?這諸多問題,我覺得大可以從此次展覽中尋找些許思考的路徑。」

齊白石 蜜蜂花卉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魚 北京畫院藏「具體說來,朱雪個誇張簡逸的畫風是中國畫壇彌高至偉的山峰,在他身後的300餘年,多有文人畫家所追捧,而齊白石的孺慕之情,最可謂是『至老不衰』的。無論是早年鬻畫的『仿擬山人意』,還是衰年變法後的『膽敢獨造』,『白石雪個同肝膽』都是他追隨八大山人寫意精神的真實寫照。『傳移模寫』本質是創造性的,不僅強調摹其形,更要移其神。雪個的畫,誇張、簡逸、晦澀,遺世獨立冷清醒;齊白石的畫,樸實、天真、童趣,勃發生機暖人間。兩者代表其個人最高成就的風格看似迥異,八大山人的藝術如握在手中的寒冰,齊白石的藝術如冬日午後的暖陽。其實他們在精神上皆強調個性,在筆墨裡醉心於極致,善於表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骨子裡對藝術的態度是一樣的。甚至可以說,齊白石的藝術精進在於對八大精神性的延續、自我情懷的抒發與真摯感受的表達。正是早年臨仿八大的『學而不似』,才使得他能夠得魚忘筌地『膽敢獨造』,這也正是齊白石所說的『白石雪個同肝膽』的真正含義。」吳洪亮進一步介紹說,「雪個的山水花鳥作品,我們見得較多了,但人物畫卻寥寥無幾,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也只是簡單勾勒,不見五官。驚喜的是, 不僅齊白石的日記中記載了他見過八大的中幅「畫佛」, 而且北京畫院所藏的畫稿及多幅作品中也提供了他臨習八大人物畫的有力證據, 甚至成為齊白石人物畫形態中的重頭戲,這就顯得非同一般了。」

齊白石 扶醉人歸圖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搔背圖 北京畫院藏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展期為9月28日—12月28日,免費對外開放。為普及推廣國畫藝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覽期間還將開展系列學術活動,包括「策展人對談話」「學術研討會」和出版《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集》等,還將推出「名家談白石」「媒體開放日」「大學生進紀念館現場臨摹」「志願講解」等多種形式宣教活動,將文化惠民力度做到最大化,將文化惠民範圍做到最廣泛。(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八大山人...
    由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於近日亮相八大山人紀念館。此次展覽推出了「雪個同肝膽」「變法皆靈氣」「神似天然趣」三大主題篇章,全面呈現齊白石藝術歷程。
  • 聆聽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的精神對話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作品...
    聆聽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的精神對話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作品展陪你跨年 大字 日期:2020-12-22 來源:南昌新聞網   南昌新聞網訊 今年,八大山人紀念館與北京畫院從
  • 展覽預告丨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 · 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
    01.展訊展覽時間2020年9月28日----2020年12月28日展覽地點八大山人紀念館真賞樓第三展廳主辦單位八大山人紀念館北京畫院策 展 人吳洪亮 周曉健驚喜的是, 不僅齊白石的日記中記載了他見過八大的中幅「畫佛」, 而且北京畫院所藏的畫稿及多幅作品中也提供了他臨習八大人物畫的有力證據, 甚至成為齊白石人物畫形態中的重頭戲,這就顯得非同一般了。無論如何,此次展覽的促成得益於兩家機構多年的梳理研究,我們希望通過這條線索來挖掘出更多研究的新亮點,為下一步的工作賦能!最後,預祝「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圓滿成功。
  • 首次「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研討會」:重看藝術傳承的似與不似
    由八大山人紀念館、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9月28日-12月28日於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引起較大反響,主辦方在展覽期間專門舉辦了「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研討會,這也是關於八大山人與齊白石藝術傳承的首次專題研討會。
  • 翻白眼的鳥,會瞪人的魚,怪異的山水畫家「八大山人」是幾個人?
    文章素材部分來源於浦君名人字畫藝術館「魚香肉絲」裡沒有魚,「老婆餅」裡也沒有老婆,不過,這「竹林七賢」有七個人,「揚州八怪」也有八個人,那「八大山人」是不是也有八個人?八大山人,姓朱名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身為王孫貴族,卻才華橫溢,早年參加功名考試就在同輩當中脫穎而出,連當地年高德碩者均對他稱讚有加。明亡後削髮為僧,隱居避禍。
  • 東方藝術之魔八大山人
    餘秋雨說這個人的畫裡有令天地為之一寒的白眼,這個人就是八大山人。齊白石在一幅畫的題字說: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苦瓜和尚)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 王士禎:平淡中求真味,無一絲人工斧鑿之痕
    為了躲避文字獄,並針對清初詩壇流弊,王士禎在吸取了唐宋理論家如司空圖「味在酸鹹之外」和嚴羽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等多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神韻」為核心的詩歌理論,「神韻」一詞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這個詞已經在詩、畫、人物品評等方面多次出現,但直到王漁洋,神韻說才被作為詩文創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岀來,一經創立,即對清代中後期的詩歌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嘉德拍賣的八大山人《山水花鳥書法冊》你能看出齊白石學他多少?
    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故其畫,用筆藏頭護尾,圓渾沉著而力能扛鼎;用墨則愈蒼愈潤,愈淡愈厚,愈濃愈清,淋漓恣肆中有精氣逸出。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可得神仙題識:八大山人。鈐印:八大山人八大身後,大寫意畫曾一度匯為巨瀾,揚州畫派中之李鱓、高鳳翰、李方鷹、黃慎等,無不受其藝術及創新精神之沾溉。晚清及今,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屺瞻、劉海粟、李苦禪等,亦皆受其影響而卓然自成大家。
  • 八大山人:以書入畫 以畫入書
    清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以書入畫清 八大山人 松鹿圖清 八大山人 黃雀圖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歲寒三友圖>清 八大山人 荷石棲清 八大山人 鷲梅花圖清 八大山人 孤禽圖八大山人的以書入畫,不是簡單的書畫拼加,也不是把繪畫變成純抽象的符號,而是將書法語言因素滲透到繪畫中去,使繪畫語言更加豐富。
  • 為何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山人」畫的魚,總是愛翻白眼?
    二,「八大山人」,其畫如其人,深受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記得「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註:詩亦如其人,可見「八大山人」所處的時代讓他備受煎熬……自從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殺後,明朝也就滅亡了。那麼這個題畫詩,也就表達「八大山人」對故國的紀念。
  • 懷遠震山斧鑿樁頭的機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懷遠震山斧鑿樁頭的機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江西震山斧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巖石分裂設備具有成本低、價格優惠、效果顯著、無繁瑣審批、環保安全無飛濺粉塵汙染等優點!江西震山斧機械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專業生產樁工機械、挖掘機配件、挖掘機屬具和相關工程機械的。
  • 八大山人 《安晚冊》,極簡而極致!
    八大山人畫並題 【鈐】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 八大山人畫並題 【鈐】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禊 堂(白文長方形印)
  • 八大山人:給世界一個白眼兒
    吶喊,彷徨,或是對抗,則是異類, 而八大山人,偏偏是這異類中的異類。 ▲靳尚誼 布面油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為何許人?
  • 「八大山人」朱耷:從苦、少、悟這3個字,淺析他的「禪畫」人生
    導讀:初聞「八大山人」,便認為這是與「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相近的多人文藝團體,後來一查資料,才發現有些想當然了。事實上,「八大山人」並不是8個人,而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其實,僅從「八大山人」這個別號就可以看出朱耷的「禪學」,大致有兩層意思:01.身負亡國之痛苦:他本名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是用拆字的方法得來的,「八」字比「朱」字少了個牛,「大」字比「耷」字少了個耳。在古代執「牛耳」者一般都是有權有勢的人,「牛耳」沒了,權力也就隨之消亡。
  • 八大山人書法作品欣賞
    ▲ 八大山人 | 臨興福寺半截碑 《行書弇州山人詩》 | 200.9cmx76.5cm 八大山人書法特點 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
  • 齊白石之所以是齊白石,就因為他曾經壓根就是一個「鄉巴佬」
    他已經在北京定了居,想的卻是"故裡山花此時開也",與的思想軌跡。當然,他不可能將一家草木趕過黃河帶到北京,但家鄉草木卻作為一種自然信息隨他來到北京,並化作藝術信息傳達出來,以實現其心理的平衡。他刻了許多寄託著懷鄉之情的閒文印,除前述者外,又如"吾家衡嶽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等等,這都很難說是些"閒文",而是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題。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分享「大匠之門-齊白石」專題作品賞析來啦!
    「衰年變法」之後,齊白石從前人尤其是青藤、白陽、雪個三家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以其驚人的膽識和魄力對自己的藝術進行徹底的改革變法,開始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藝術面貌,並以其獨創的「紅花墨葉」大寫意花鳥畫法而獨步天下,蔚為一代宗師。針對木匠出身地位低微的世俗偏見,白石老人曾刻過「魯班門下」、「木人」等印,引以為自豪。
  • 八大山人信札30封,無意於佳乃佳爾!
    漢族,南昌(今屬江西)人。明末清初畫家,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在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 八大山人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