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藝術之魔八大山人

2020-12-14 讀裁者黃遠輝

東方藝術之魔八大山人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八大山人傳》《極端之美》《千年一嘆》《霜冷長河》《文化苦旅》。

有人不大喜歡餘秋雨,認為他是個有爭議的文人,已經走下了神壇,但是這次推薦他的幾本著作,竊以為還是寫得非常好的,他寫過一篇文化散文《青雲譜隨想》,告訴我們:八大山人出身皇家宗室,親歷家國滄桑之巨變,王孫而淪落市肆,詩僧而出入江湖。精研儒道釋,融匯詩、書、畫。

(八大山人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宗室後裔,明末清初畫壇「四僧」(石濤、朱耷[dā]、髡[kūn]殘、弘仁)之一,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以花鳥畫著稱,繼承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

八大山人的作品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八大山人筆墨洗鍊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

面對世間不公,有人一語不發、默默承受,有人捶足頓胸、呼天搶[qiāng]地,但有這麼一個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白眼!餘秋雨說這個人的畫裡有令天地為之一寒的白眼,這個人就是八大山人。

齊白石在一幅畫的題字說: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苦瓜和尚)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齊白石又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青藤門下走狗就是這麼來的(徐渭我們前期介紹過,請關注回看)。

(八大山人《孤禽圖》)
(八大山人《魚》)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朱耷36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裡的天寧觀,改建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清嘉慶二十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八大山人作為明室宗親後裔,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後選擇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八大山人一生對明室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政府合作,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八大山人曾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八大山人生長在一個充滿文化藝術氛圍的家庭中,祖父和父親都擅長書畫。八大山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天資聰穎,8歲可以作詩,能懸腕寫米芾的小楷,11歲能畫山水,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八大山人18歲那年,崇禎皇帝自縊,大明王朝就此終結。明亡第二年,他的父親去世。國破家亡,皈依佛門,他從此不問世事,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他在自己的詩中說:「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

晚年的八大山人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並焚燒了自己多年來的僧衣,披星戴月步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南昌,此時的八大山人已是暮年。南昌故郡,人們看見了一個頭戴鬥笠,身穿長袍,腳踏布鞋,一路走走停停,搖搖晃晃,忽而趴地嗚咽抽泣,忽而對天大笑的怪人。八大山人由焚僧衣到發癲狂,再到恢復清醒,經歷了人生最痛苦的階段。

朱耷晚年才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像極「哭之」「笑之」,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八大山人《古木雙鷹》)

(八大山人《荷花雙鳧圖》)

(八大山人《楊柳浴禽圖》)

八大山人的大寫意不同於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嚴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李苦禪等巨匠,均受其影響。評論家王進玉說:「如果你真正讀懂了八大,你會發現雖然揚州八怪風貌各異,且成就非凡,但他們加在一起卻終究抵不過一個八大。」八個抵不過一個八大,評價極高。

那個八大山人的這個八大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搞不清楚,誤以為八大山人是八個歸隱山林的大師。清代著名歷史學家陳鼎在《八大山人傳》中寫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又曰:「餘每見山人書畫款題『八大』二字,必連續其畫,『山人』二字亦然。類哭之笑之,意蓋有在焉。」

八大山人的筆墨裡,深含那種性情的清峻,那種生命的奔突,那種誇張的醜陋,那種極度的寒冷。八大山人的花鳥畫,一尾魚,一隻鳥,一方土石,一枝花木,都是自在的宇宙,完整,獨立,格高韻雅又超塵脫俗。

(八大山人《魚石圖》)
(八大山人《墨蘭圖》)

中國畫「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共同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

中國人的審美,講求筆簡,講究留白,惜墨如金,疏可走馬。八大山人寫蘭,畫面留有大片空白,蘭花兩三筆精簡至極。八大山人的蘭花,四野空空,一株蘭靜靜地獨自開放。八大山人通過誇張的筆法將蘭花之動態、蘭花之神韻表現得活靈活現,對筆墨的運用已臻化境。

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美學,其實是半僧半道半儒。鄭板橋曾把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繪畫成就做過一番比較:在人品志節和藝術成就上,兩位明朝遺民大師均不相上下,但在聲望上,石濤似乎不如八大山人,究其原因,是「博」與「專」的緣故。石濤「博」在創作題材、筆墨風格以及名號上,而八大山人則純用簡筆,「專」於花鳥。「八大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吾揚州」。

八大山人傳世的著名作品有《安晚冊》,「安晚」兩字閒適之極,相當有詩意,堪稱八大山人畫藝的大展示,他所喜愛的主題基本上全都包括在內,共有作品22幅,以花鳥、山水、書法為主。

八大山人最為著名的墨荷圖,是他72歲高齡時所作的《河上花圖》,卷高47釐米,長近13米,以水墨描繪了沿河而生的荷花、蘭竹和坡石流水,卷尾以行書自題歌行體詩並題二百餘字的《河上花歌》。

八大山人是純粹藝術的先行者,他幾乎是完整地將自己的生命意識和人格精神注入了書畫藝術。有人說,只有博大的悲憫,才能產生博大的情懷,才能達到更為博大的境界。苦難確實孕育了許多大藝術家,對於八大山人而言,不是他選擇了苦難,而是苦難選擇了他,不是他選擇了藝術,而是藝術選擇了他。

因了八大山人,有人詰問:如今,技巧替代了精神,藝術家大都痴迷於「術」,而忽略了「道」,我們還能再找到一個能夠為天人境界隱遁苦修的藝術。

海外的書畫界,把八大山人與音樂之魔貝多芬、繪畫之魔畢卡索相提並論,稱之為東方藝術之魔

相關焦點

  • 八大山人:以書入畫 以畫入書
    清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以書入畫清 八大山人 松鹿圖清 八大山人 黃雀圖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歲寒三友圖書和畫雖然都屬於視覺藝術,都有意象的因素,但分屬兩個系統,書法以抽象的文字符號為表現媒介,而繪畫則要「應物象形」。清 八大山人 虯枝蒼鷹圖八大山人既深知「書畫道殊,不可渾詰」, 又意識到畫法可以兼之書法,在創作實踐中將書法的筆法和空間構成滲入繪畫之中。
  • 「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
  • 八大山人的魚鳥畫為什麼常常都是「白眼向人」呢?
    活躍在清初畫壇的八大山人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藝術大師,無論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他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他的那些「白眼向人」的魚鳥畫更以一種奇特的風格堪稱一絕。八大山人魚鳥畫的這種獨特的造型特點是他的個性意識最為生動而強烈的表現。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但他的名氣並不像其他大畫家一樣為人熟知,一方面是因為其人性格低調,另一方面是因為後期因明朝滅亡,他遁入空門,與世無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八大山人」這個號是朱耷的自稱,歷史上對這個名號的由來有諸多版本,但至今未有定論。一是哭之笑之說。
  • 八大山人:眾人皆臨王羲之,我獨抄錄臨河序
    個山小像(八大山人)縱觀八大的書法繪畫以及他的詩,可發現大約自1685年開始,他的藝術漸漸走入超脫的路子,他的生命之舟開始向晉人漂去,八大身上有一種晉人氣質,他的藝術也染上了這種氣質另一幅署「八」形款未紀年,但被裝於同冊的有《東坡居士遊廬山記》一幅,跋尾謂「庚辰之夏日漫之」,從落款及風格推知,此幅作於75歲,也是八大晚年時期的作品。若說八大書法有之前的以書法作畫法,晚年後期的八大山人的書法,徹底拋棄了「畫字」的創作風格,由前期的圖案化傾向向書法本體回歸,「寫」的成分多起來,返回到傳統的書法發展的主流,這是八大山人晚年書法發展的主要內容。
  • 八大山人 《安晚冊》,極簡而極致!
    及逢知己,十日五日盡其能,又何專也 山人江西人,或曰:『姓朱氏名耷,字雪個,故 石城府王孫也。甲申後,號八大山人。』或曰:『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餘每 見山人書畫,題款『八大』二字必連綴其畫,『山人』二字亦然,類哭之笑之,字意蓋有在也。
  • 原來他的山水畫更妙,八大山人繪《山水冊》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他擅畫花鳥,喜歡畫怪眼圓睜的小鳥。其實,他還是一位山水畫名家。在清代早期和中期,八大山人在畫壇中的地位要高於石濤,人們對他畫作認可度更高一些。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 翻白眼的鳥,會瞪人的魚,怪異的山水畫家「八大山人」是幾個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身為王孫貴族,卻才華橫溢,早年參加功名考試就在同輩當中脫穎而出,連當地年高德碩者均對他稱讚有加。明亡後削髮為僧,隱居避禍。
  • 八大山人最精美花鳥長卷高清賞
    款署:「八大山人。」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圖為朱耷古稀之年所作。 朱耷(1624—1705)江西南昌人,明寧獻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出家為僧。書畫多署「八大山人」款,工詩文,長於行書,淳樸圓潤,自成一家。善寫意山水,形象誇張,構圖別具匠心。畫風放縱雄奇。與原濟、弘仁、髡殘並稱「清初四僧」。
  • 八大山人書法作品欣賞
    他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朱耷一生坎坷,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 作品欣賞
  •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八大山人也不例外,他選擇了出家為僧,並開始創作書畫作品。細細品味這件作品,大家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在線條的運動形式上,或者是在書法的內涵中,大家都能體會到晉人書法的風骨,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其中的精妙之處,讓人嘆為觀止。
  • 八大山人:給世界一個白眼兒
    吶喊,彷徨,或是對抗,則是異類, 而八大山人,偏偏是這異類中的異類。 ▲靳尚誼 布面油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為何許人?
  • 美術研究|孤傲焦慮——淺析遺民心態對八大山人山水畫風格的影響
    八大山人是明清之際中國畫壇上的一個坐標式的人物。作為那個時代畫家中的佼佼者,他接受了那個時代人文主義思潮的洗禮,自覺在藝術作品中注入性靈之氣,他的超世絕俗、自然尚真處處顯示了其本性中灑脫而曠達。作為清初遺民,其遭遇也非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民族共同的噩夢。
  • 範曾與八大山人,不是一路人!
    然而即便是如此自傲的範曾也有佩服的人,他就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八大山人!為此大師範曾還仿了不少八大山人的花鳥畫! 範曾臨摹八大山人作品
  • 八大山人信札30封,無意於佳乃佳爾!
    昨別盛友李禹老,其尊翁先生正此勤勞王家,而禹翁復具大人之量,無憚馳驅,以奉養二人之志,揆之世間,未可多得。鬥方二、扇乙還上外大畫一副,附正,惟筦(莞)存之。海老年翁先生六月四日八大山人頓首
  •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八大山人...
    由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於近日亮相八大山人紀念館。此次展覽推出了「雪個同肝膽」「變法皆靈氣」「神似天然趣」三大主題篇章,全面呈現齊白石藝術歷程。
  • 八大山人:一顆極度孤傲心,創造了美學的永恆
    >八大山人——孤苦而睿智的靈魂清 八大山人 孤禽圖 「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曾有人用這一聯十字概括八大山人的傳奇一生:生於帝王宗室之家,長在皇朝陷落之後;曾是天皇貴胄之子,變為殘山剩水之身;為求生存,裝聾作啞,隱姓埋名,出入佛老,結果卻非僧非道;中過秀才、做過和尚、或稱狂士,或曰高人,忽隱世,忽玩世,時而清醒時而迷狂
  • 八大山人:蕩盡人間的風煙,刊落世界的浮華
    八大山人——朱良志訪談錄朱良志:八大山人的魅力,我覺得至今還沒有很好發掘,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畫給我感覺像《金剛經》一樣,蕩盡人間的風煙,刊落世界的浮華,直接切入到人生命的真實世界禪讓人告別隨波逐流的庸俗、隨性佔有的貪慾,告別人云亦云的附屬,告別猥瑣的人格,讓你在深心中發現自我的價值。禪宗有所謂「獨坐大雄峰」、「心月孤圓」的意象,就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歲寒三友圖 立軸 紙本設色 成交價2128萬元王東聲:我感覺到,八大的藝術有一種傲岸的氣度,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風骨。
  • 八大山人的畫者東西影|史上最貴的鴛鴦,為何1幅畫可以賣1個億
    八大山人身世成謎之「諜中諜」雙重身份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約1705年),江西南昌人。八大山人,23歲時為了躲避清軍的殺身之禍.終於出家當了和尚 在進入佛門後, 為了排遣心中的寂寞.八大山人在修習禪學之餘學習詩文書畫5年。28歲的八大拜釋弘敏為師.去釋名為傳紫,從此八大有了長達27年的禪學生涯。
  • 為何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山人」畫的魚,總是愛翻白眼?
    二,「八大山人」,其畫如其人,深受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記得「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註:詩亦如其人,可見「八大山人」所處的時代讓他備受煎熬……自從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殺後,明朝也就滅亡了。那麼這個題畫詩,也就表達「八大山人」對故國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