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尋將」寧陽:11萬元天價蛐蛐是怎麼煉成的?

2020-12-07 騰訊網

記者 | 牛其昌

編輯 | 趙孟

1

輾轉12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再乘坐1個小時的大巴,67歲的劉偉國和妻子從上海趕往位於泰山西南70多公裡處的山東省寧陽縣。從1992年至今,這條路他們逢秋便至,從未間斷。

「蟲客」們從全國各地蜂擁至此。捕捉、選拔、收購……圍繞一種生命僅百天的小蟲,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返鄉捕蟲的「撬子手」和成千上萬的愛好者齊聚一年一度的盛會。這個平日並不為人熟知的縣城,因全國蟋蟀交易集散地而名聲大噪。

近日,網傳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引爆輿論,也再次引發網友對於蟋蟀產業的關注。寧陽縣政府為此曾專門做過統計,該縣每年可吸引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交易總額約5億元,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綜合經濟效益超過7億元。其中,寧陽縣泗店鎮從事蟋蟀捕捉的人數佔該鎮全部鄉村勞動力的比例高達60%。

寧陽縣泗店鎮沙莊蟋蟀交易市場。 攝影:牛其昌「尋將」

2020年8月21日凌晨5點,劉偉國夫婦準時從入住的農戶家出發,乘坐三輪摩託直奔位於泗店鎮沙莊的蟋蟀交易市場。儘管飄著雨,交易市場上依舊人頭攢動。幾百張桌子一字排開,從村口的104省道一直綿延至田間的玉米地。

「老闆看看我這個,是個紅牙,這牙多大。」劉偉國選了個靠近街口的位置支開攤位,等候在此的農婦們便紛紛上前掏出自家的「寶貝」。

農婦們習慣把蛐蛐裝在拳頭大小的白瓷罐裡,再用橡皮筋將罐口箍好後放進編織籃,沿道路兩側攤位一路兜售。若蟲客感興趣,她們就將白瓷罐挨個放在攤位上,等待鑑別、出價。

劉偉國頭戴補光燈,小心翼翼地揭開瓷罐的鐵皮蓋,一手熟練地用芡草撩撥蛐蛐使其「開牙」,另一隻手罩在上方防止蛐蛐跳脫。一番逗弄下,蛐蛐的鬥性被逐漸點燃,亮出一對鉤壯的大牙向芡草「廝殺」。「甕城」之中,小小的蛐蛐翻轉騰挪,不時振翅發出清亮的聲音,似乎在宣告自己是勝利的一方。

「這隻你想要多少?」在上海土生土長的劉偉國自稱是半個山東人,討價還價時,總喜歡操一口帶有滬腔的山東話。玩蟲大半輩子,這對夫妻連續來山東已經接近30個年頭,年輕時一年中最多曾來過20次,早已練就了「在上海說上海話,在山東說山東話」的本事。

「200吧,剛才有人給這個價我都沒賣。」相比鑑別蛐蛐的玩家,農婦們的心裡往往對價格並沒有底,根據買家對於蛐蛐的反映,她們一般只會報一個能夠讓自己接受的預期價位。畢竟在她們看來,如果沒有買家願意出價,蛐蛐幾乎一文不值。

「嘴巴不行,個頭也不大,最多30塊,再多我就不要了。」咬定一口價的劉偉國很快佔了上風,農婦見幾番討價無果,最終接受了報價。

劉偉國鑑別蟋蟀。 攝影:牛其昌

類似這樣的蛐蛐,劉偉國平均每天過目不下上千隻,偶爾遇到心儀的,還會拿出專門的設備對蛐蛐稱重。在泗店市場上,只要一提起「收蟲的上海夫婦」,幾乎沒人不認識他們。

即便是在上海的蟋蟀圈裡,劉偉國夫婦同樣小有名氣,儘管他們經營多年的萬商花鳥市場門店面臨關閉,但如今依然有不少蟲友會直接去老兩口家裡挑選蟋蟀。「現在還沒回上海,好多剛選好的蟋蟀就已經被預定出去了。」劉偉國的妻子說道。

沙莊交易市場只是當地蟋蟀交易集散地的一個縮影,在泗店這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公裡的小鎮,幾乎每個村的村頭都會自發形成一個交易市場,小則擺三五張桌子,大則攤位綿延數百米。隨著氣溫升高,一些交易市場還會轉移陣地,時至凌晨,燈火通明。

村裡的男女分工明確,青壯年主要負責在前一天晚上逮蛐蛐,然後將蛐蛐大致分級,家裡的農婦們第二天拿到市場販賣。市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蟲客大致分為「京津冀」和「江浙滬」兩派,無論他們參加什麼級別的「南北對抗賽」,首選的幾乎全部是出自泗店的秋蟲。

對於像劉偉國一樣的資深蟲客來說,蛐蛐看似大同小異,實則各有千秋,篩選鬥蟋的過程充滿了儀式感,「講究一個蟲緣」。

「就好比古代帶兵打仗一樣,很多人每年來寧陽就是為了選將的。要想選出獨當一面的『將軍』,不僅表面上要看色澤,看個頭,看品種,甚至是牙形、腿形、翅膀和須的形態,更要憑感覺發掘蛐蛐內在的靈性跟氣質。」來自石家莊的蟲友邵作海對「尋將」如數家珍。他在年輕時曾經歷過「上山下鄉」,鬥蛐蛐是那個特殊年代裡為數不多的樂趣。

邵作海退休後,玩蟋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情感寄託。「每年的寧陽之旅就像是一種朝聖,不管我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都不會阻礙我過來尋找愛將。」他說。

在歷史上,無論是宮廷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小民,蛐蛐似乎總能牢牢牽住他們的神經中樞。蛐蛐的奧秒之處,正是在於它難以被看透,一將難求。

而對於年輕一點的蟲友張鵬飛來說,挑選鬥蟋的過程同樣令他痴迷。「如果自己發掘培養的苗子贏了,就很有成就感,別的什麼都不圖,就是為了跟朋友們爭個面子。」

張鵬飛來自山東濰坊,平時從事外貿工作,每年8月份都會請年假到泗店鎮挑選蛐蛐。在過去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他花費兩萬塊錢購買了近200隻蛐蛐。在他眼裡,幾乎所有蟲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打小兒喜歡」。

「現在有了一定經濟基礎,每年立了秋都忍不住要來上一趟。」張鵬飛說。

「下山東」

蟋蟀生長適應性強,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遼寧南至海南,西起陝西東至沿海諸省,幾乎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可為何各地蟲友獨愛寧陽蟋蟀?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乾隆皇帝愛好蟋蟀,便派人分赴全國各地遍搜鬥蟋名蟲,大車小輛運回都城。然而路過寧陽泗店時突遇雷電,馬驚狂奔,車翻蟲散。自此,全國各地的名蟲在寧陽聚集繁衍,生根延續。

在蟲客們的眼中,出自寧陽的鬥蟋被公認為個頭大、性情剛烈、彈跳力強、勇猛善鬥,古代便被譽為「江北第一蟲」。「山東蟋蟀甲天下,寧陽蟋蟀霸五洲」,其中又以泗店鬥蟋最為著名,歷代曾被奉為皇宮貢品,是全國鬥蟋愛好者爭相追捧的品種。

中華寧陽蟋蟀博物館負責人商積春對此曾做過研究,寧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產,造就了鬥蟋繁衍的天堂。「這裡的土壤為鈣質褐土,酸鹼適度;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溼度相當;土地肥沃,五穀齊全,食料眾多,營養豐富,是繁衍鬥蟋名品的主要因素。」

根據學術界的研究,因水質和土壤利於蟋蟀鈣化,山東有一條自北往南的蟋蟀產區,位於東經116°30'-117°30'之間,包含寧陽、樂陵等16個地區。其中,又以寧陽和寧津最為出名,兩地蟋蟀彪悍善戰,歷史上曾出過不少「猛將」。

商積春介紹,早在清代鬥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記載,寧陽鬥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鬥蟋隨筆》中記載了光緒21年至1940年間,在26個全國蟋蟀悍將中,寧陽就佔9個。

蟲客們以前習慣把到山東捉蟲、買蟲統稱為「下山東」,而1949年以後最早一批「下山東」的蟲客,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天津人。

在泗店鎮泗店村村支書王騰健的記憶裡,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的爺爺曾在連接寧陽和兗州的公路邊開了一家茶館,取名「王家老店」。某一年秋天,忽然有十幾個從天津來的客人經過此地,據說是專門來泗店逮蛐蛐的。帶頭的「天津老張」提出想在店裡住下,但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只能把小麥秸稈往房間地上一鋪,十幾個人擠在「草蓆」上過夜。

「天津老張」滿載而歸,他的寧陽蛐蛐不負眾望,連克勁敵,這也引起了來自北京、上海一些對手的關注,「天津人到山東逮蛐蛐」的消息不脛而走。有人說,「天津老張」正是津門曾在皇宮做過太監的張姓人的侄子,他得知皇宮裡的好蛐蛐全部出自山東寧陽,於是才親自帶人到當地尋將。

泗店蛐蛐自此名聲大噪,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大戶越來越多。每年立秋前後,泗店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逐漸多了手提馬燈,躬身用銅絲網罩捉蛐蛐的身影。這是日後逐漸形成著名的蟋蟀交易集散地的前奏。

「以前蟲季一到,火車必然超載,當地賓館也會爆滿,想買一張上海到兗州的臥鋪票簡直難比登天,座位底下躺的都是人。」劉偉國回憶,有人為了休息,只能躺在座位底下,臉不得不緊貼著別人的腳後跟。而無論是在賓館飯店,還是在返程的車廂裡,也總是少不了蛐蛐的叫聲。

「天價」蛐蛐

當年或許誰都不會想到,捉蛐蛐竟然可以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如果說天津人率先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走進了寧陽的玉米地,那麼真正讓寧陽蟋蟀賣出身價的則是上海人。

「最早是以物易物,天津人基本上是用糖果、電池甚至手電筒來換蛐蛐。當地人開始還不知道什麼樣的是好蟲,後來跟著來收蟲的人,漸漸都學會了。」讓王騰健沒想到的是,童年的玩物會變成當地致富的黃金。

多位蟲友回憶道,改革開放初期,寧陽當地最貴的蛐蛐不過一兩塊錢。有村民將一隻蛐蛐賣了一塊錢,甚至還激動地放鞭炮慶祝。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名叫潘志連的上海老闆來到泗店,高調打出「大蛐蛐500元一隻」,才將蟋蟀的身價推向高峰。

無獨有偶,在德州寧津的市場上,同樣也有一位上海的老蟲客把驢拴在樹上,並在牌子上寫道,「如果有好蛐蛐留下,就可把驢子牽走」。一時間村民紛紛奔走相告,拿上自己視如家珍的好蛐蛐給這名蟲客鑑賞。

進入2000年以後,開著豪車、資產雄厚的老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場上,很快成為「大戶中的大戶」。他們出手闊綽,每年會包下十個攤位,拉起橫幅收蟲,有的甚至還會直接在當地購買臨街商鋪。

彼時,泗店當地唯一一家農信社在蟲季過後曾打出紅色橫幅,慶祝該社「存款過億元」。對於一個鄉鎮農信社來說,平時存款過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年年的蟲季,網上流傳的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人調侃,「辛苦工作一整年,不如去鄉下逮蛐蛐賺錢」。

在王志的記憶裡,從他兒時記事開始,每年秋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南京客商住在他們家裡。「時間久了便漸漸產生了感情,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一聽屋外有南京口音,就知道是他們來了,整個村裡就跟過年一樣。」

王志今年30歲,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泗店,他的叔叔是當地有名的「撬子手」(圈內對於蟋蟀捕手的職業稱謂),經常會被大戶們邀請去北京、上海、天津。在他童年的記憶裡,大戶們經常會給他的叔叔帶一些禮物回來,比如淘汰的電器、衣服鞋子、手錶等,當時村裡的第一臺電視機正是他從天津扛回來的。

每年立秋後的第一場雨飄落,蛐蛐順利褪下最後一次殼,雄蛐蛐震動翅膀「鳴叫」,意味著一年蟲季的開始。每到這時,捉蟲堪稱是泗店當地的一項全民運動,許多在外務工的青年也藉此機會返鄉充當「撬子手」,幾戶不參與的甚至成了村裡人口中「不務正業」的那類人。

「撬子手」在玉米地捕捉蟋蟀。 攝影:牛其昌

8月21日晚上11點,泗店鎮蟋鳴街兩側的青紗帳裡燈光閃現。「撬子手」石洪財身披一件軍綠色的外頭,在帽子上套好頭燈,鑽入了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裡。他時而停下腳步傾聽蛐蛐的叫聲,時而彎下身子屏住呼吸,如雷達一般辨別蛐蛐的方位和大小。

「逮蛐蛐是個體力活,這幾年越來越難逮到好蛐蛐了,尤其是今年雨水偏多,溫度達不到。」順著蛐蛐鳴叫的方向,石洪財撥開層層包裹著的玉米葉艱難前行,葉片劃在臉上被汗水浸潤,泛起沙沙的疼痛。石洪財一鑽就是一整夜,這樣的日子在蟲季要持續一個多月。

今年30歲的石洪財平日靠跑長途車為生,每個月固定工資最多7000元,而一季「撬子手」的收入至少能賺2-3萬元。由於從小就對捉蛐蛐耳濡目染,對於如何捕捉好蟲,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經驗。

「好蛐蛐基本都是後半夜逮到的,因為夜越深,聲音定位便越準確。」石洪財說。他每天晚上8點至12點下地,中間休息幾個小時,到凌晨四五點時,蛐蛐開始出來汲取露水,這時在地頭或者通風的寬溝裡很容易找到好蟲。

石洪財曾經捉到最貴的一隻蛐蛐,被一個東北開礦的老闆花了5萬元買走,後來他聽說這支蛐蛐在上海的比賽中「連打七路」,最終「封盆養老」。老闆為了紀念這隻蛐蛐,還特意找人把它製作成標本擺在家中。回憶起這隻蛐蛐的赫赫戰功,石洪財仍然難掩興奮。

保護蟲源地

王太井是泗店村的一戶貧困戶,前些年因為患了腦梗,行動不便,由於女兒已經出嫁,家裡的民宿基本靠老伴一人打理。蟲客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這裡已經吃了快30年的飯,一開始魯菜的味道偏鹹,我們吃不習慣,後來他們慢慢根據我們的口味在菜裡放白糖,現在吃著就跟上海的口味一樣。」來自上海的客商不住地誇讚王太井老伴的手藝。

今年蟲季,王太井家裡的7個房間一共住了12個客商,這一個多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塊錢。相比之下,一年承包出去的4畝地也只能換來三千多塊錢的收入。

泗店村總共有300多戶人,其中100多戶家裡是開民宿的,價格在每天60-100元不等。「有的民宿已經開了30多年,每到蟲季幾乎都是爆滿狀態,客商來晚了恐怕還訂不到房間。」王騰健介紹。

王太井在自家開的民宿。 攝影:牛其昌

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經濟效益,寧陽縣在2017年曾做過一次調研。

寧陽縣政府提供給界面新聞的數據顯示,2017年寧陽縣蟋蟀交易期間(按35天計算),泗店鎮從事田間蟋蟀捕捉的人數約為1.6萬人,佔泗店全部鄉村勞動力人口的近60%。

期間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二十多個城市的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僅收購蟋蟀的花費平均每人達2-3萬元,交易總額約為5億元。包括蟋蟀交易、住宿餐飲、蟋蟀用具、交通物流等,經測算以及通過相關行業收益概算,2017年寧陽縣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綜合經濟效益超過7億元。

不過,在當地一些政府官員看來,儘管寧陽蟋蟀產業名聲很響,但卻難以形成稅收,實際對於地方財政的貢獻不大,「蟋蟀產業主要是富了當地百姓,政府方面也會為此儘可能做好服務工作。」

產業紅火的背後,寧陽也面臨蟲源枯竭的窘境。早在2010年,當地已出現捕蟲要去200裡地外的情況。2014年8月,寧陽縣曾發出「保護蟲源地,蟲籽回故鄉」的倡約,呼籲全國蟲客把寧陽蟋蟀蟲卵放歸故裡,以此讓本地良種蟋蟀長久繁衍。當年,寧陽就收到全國各地蟲友運回的「蟲籽」10000多條。

2018年,泗店鎮還與上海一家公司在柳樓村建立了1000畝「寧陽蟋蟀自然保護區」,將產自泗店的優質蟋蟀卵子在此播撒,以便代代繁殖。

「今年一共收了500多條,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開鬥了。」8月22日中午,劉偉國夫婦抬著裝滿蟋蟀瓷罐的小車,小心翼翼地邁上返回上海的大巴車。經過四五十天的悉心照料,這些瓷罐中的「戰將」將出現在各大賽場,迎來屬於它們的戰役。

相關焦點

  • 鬥蛐蛐嗎?11萬元一隻的那種!
    寧陽蛐蛐又雙叒叕火了!又到一年玩蟲季。「蟋蟀之鄉」山東寧陽就因為這種小蟲爆出了「一隻蛐蛐賣出11萬元」的大新聞,並且很快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搜榜:而且,寧陽蛐蛐不僅單價賣得高,還形成了獨特的「蟋蟀產業」,每年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蟲客會聚於此,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5、6個億左右的產值。
  • 蛐蛐也有世界盃?一隻蟋蟀11萬,帶動6億經濟
    前不久,山東泰安的寧陽縣,一隻蛐蛐曾賣出了11萬的天價。蛐蛐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小蟲,在農業上,也被稱之為害蟲,它會啃食莊稼葉,特別是幼苗時期,剛剛漏出頭的作物會被蛐蛐咬掉莖稈,造成農作物減產。為什麼寧陽的蟋蟀這麼厲害,能在全國各場蛐蛐比賽中名列前茅?這不禁也引起了昆蟲學家的注意。中國蟋蟀協會主席吳繼傳教授曾先後十餘次來到寧陽考察,不遠千裡,不畏嚴寒酷暑,終於,他找到了寧陽蟋蟀厲害的原因。寧陽縣屬鈣質褐土區,酸鹼適度,並且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可就是這麼一個小蟲子,現在可不得了,據山東寧陽縣的村民說,他們那裡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沒錯,11萬元人民幣!當時的五百兩銀子約合現在20萬人民幣,如此天價蛐蛐,很讓人吃驚,要知道11萬是普通老百姓全家一兩年的收入。難怪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 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山東寧陽每年吸金1個億
    近日,山東泰安,握著1600元現金,農婦臉上樂開了花,而收蟲人則像覓得寶貝一樣將剛剛買來的蟋蟀藏到箱子底部。  立秋後,類似的場景幾乎天天在寧陽泗店街頭反覆出現。除了曹家村一村民將一隻蟋蟀賣出了1.5萬元的高價,還有的村民將捕來的蟋蟀賣出了5萬元的「天價」。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這個縣每年靠它撬動6億,憑啥?
    山東泰安寧陽縣自古盛產蟋蟀,寧陽鬥蟋更是有「天下鬥蟋第一蟲」的美譽。小小的蟋蟀在當地形成了產業,蟲客在吃、住、行、購、娛、遊等方面的消費,每年能給全縣帶來6億左右的年產值。據當地村民回憶,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學名蟋蟀)賣出過11萬元。蟋蟀=軟黃金,為何身價這麼高?
  • 一種常見的「昆蟲」,竟帶動了6億經濟,一隻賣到了11萬的天價
    而這些蟲客在這座縣城中的吃、穿、住、行、購物、娛樂等等方面的消費,都會為這個縣城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有消息稱一年這些消費能夠給全縣帶來6億元左右的年產值,而且據當地的居民說,這些年來有一隻身價最高的蟋蟀被賣到了11萬元的天價。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寧陽泗店鎮柳溝廠村村民顏景增告訴記者:「大蛐蛐叫的聲音很響亮,你隔著好幾十米就能聽到了。聲音粗、渾厚。」大功率的手電筒一直不停地在地上搜索,腳要不停地踩著地上的麥秸,這樣藏在地下的蟋蟀才會跳出來。在軟綿綿的玉米地裡走了5分鐘,顏景增有了今天的第一筆收穫。「這隻蛐蛐一般,牙還可以。」每抓到一隻蛐蛐顏景增都會仔細打量,小心翼翼的放進特製的竹筒裡。
  • 30支隊伍、2000隻蟋蟀齊聚寧陽,寧陽蟋蟀世界盃即將開賽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獎金最高、獎項最具有代表性的賽事,2020年寧陽蟋蟀世界盃將於10月2日—7日在泗店鎮蟋蟀文化主題博物館舉辦,大賽獎金總金額為120萬元,其中,團隊獎冠軍獎金為40萬元,另外還設有個人獎、金牌草師獎和蟲王獎。比賽分小組賽、淘汰賽、決賽等階段,7日上午進行總決賽。
  • 泰山尋跡⑩:走進寧陽羽粘畫領略「羽」眾不同的奇幻世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聶鵬 見習記者 裴楠劉澤旭泰安報導由泰安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一汽奔騰冠名、大眾網·海報新聞主辦、山東華騰一汽奔騰4S店協辦的「泰山尋跡羽粘畫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手工藝畫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兩千年前,後來,羽粘畫的技術不斷升華與完善,其形式內容以及粘貼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並且還隨之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流派,要說到當今中國最為純正的羽粘畫之一,那就要屬寧陽秦氏羽粘畫,它便是中國羽粘畫的發展和延續,寧陽秦氏羽粘畫具有清新淡雅,格調清新,裝飾形式多樣化等特點,極為珍貴。
  • 鬥蛐蛐能贏百萬大獎!國慶假期快去寧陽看「蟋蟀世界盃」
    二蟲在半空中扭撕扯拉,滾做一團,白牙青將敵手咬得手忙腳亂。紅牙青雖不佔上風,卻也是鬥性極佳,沉著應戰,使出體內的『洪荒之力』。一個轉身,白牙青鉗住對方牙齒,用力左右搖擺、摔打,紅牙青因挨了重鉗不能應口而敗北。白牙青起翅高奏凱歌,紅牙青落荒而逃。」這樣精彩的一幕發生在10月2日山東寧陽舉行的2018蟋蟀世界盃大賽上。首戰中,上海怡趣俱樂部以5:0的戰績大勝北京琉璃廠隊。
  • 明宣宗朱瞻基:開創大明盛世,因愛鬥蛐蛐,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怎麼什麼事都有人八卦呢?」 (明宣宗好蛐蛐的事,記載於明朝呂毖的《明朝小史》上,這位還寫過一本《明宮史》。) 呂毖說,宣宗皇帝愛好鬥蛐蛐,便派人去江南尋找。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自然極力討好,幫皇帝搜尋蛐蛐,這也導致蛐蛐價格暴漲,到了數十金一隻的天價。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玩家中有北京城的退休教師、身家過億的老闆、年輕大學教授、國企金領、幼兒園園長、穿校服的小學生、名校博士生……  他們將為你打開另一個世界。在那裡,蛐蛐是讓成年人回憶童趣的玩物,是生命的解藥,是堪比西班牙鬥牛的文化象徵,是幫助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寶藏,也還可能是擊垮富豪的賭博機器。
  • 2018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啟動
    齊魯網泰安寧陽8月16日訊8月16日晚上七點半,由中共寧陽縣委宣傳部、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主辦,寧陽縣文廣新局、寧陽縣廣播電視臺、寧陽縣旅遊局、中共泗店鎮委、泗店鎮人民政府、寧陽縣文化館、寧陽縣蟋蟀文化協會承辦的「蟋都唱響中國夢」2018年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正式上演。
  • 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圓滿結束
    大眾網·海報新聞寧陽10月8日訊(見習記者 石智飛)10月6日,2019年寧陽蟋蟀世界盃「終極大戰」拉開帷幕,各參賽隊、大賽組委會全體工作人員以及泗店鎮機關幹部、村黨支部書記共計200餘人參加。比賽現場,只見一個透明的鬥柵,中間有擋板將其一分為二,裁判一聲令下,雙方蟋蟀紛紛入場,由各家的專業草師分別用芡草撥弄自家蟋蟀的牙齒和身體,待蟋蟀被激怒後,再將擋板撤掉,接著就看雙方「猛將」咬在一起,殺得難解難分。激烈的比賽受到全國各地鬥蟋愛好者的關注。決賽現場座無虛席,有一對老夫妻專程從煙臺坐了10小時火車來現場觀看比賽。奪冠之路驚險刺激,現場觀眾直呼過癮!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宗春啟  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名促織。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善鳴,好鬥。因為一聽到蛐蛐叫喚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氣將逐漸變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禦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蛐蛐爭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 《太吾繪卷》什麼樣的蛐蛐是有用的 全蛐蛐促織樣子表
    導 讀 導 讀 在《太吾繪卷》中,主線部分其實很短,我們幾乎除了練功就是抓蛐蛐(促織)。抓蛐蛐的時候不僅需要看哪裡叫聲大,也需要看叫的速度頻不頻繁。
  • 行而不輟 未來可期 回首寧陽這一年的高光時刻
    環山路的建成通車,將串聯起7個鄉鎮、67個山區村,輻射帶動沿途143個村,在脫貧攻堅戰中,這條路發揮了重要作用,助力沿途31個省市級貧困村、103個插花村的2072戶、3952名貧困人口脫貧。寧陽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隊員和當地群眾、鎮政府人員、消防官兵等聯合作戰,沿壩堤組成「人鏈」傳遞沙袋,按照防汛要求將沙袋碼放整齊,相互嵌套不留空隙,直至夜幕降臨,圓滿完成了堤壩加固排險任務。「寧陽大棗」品牌發布9月22日,山東·寧陽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暨「寧陽大棗」品牌全景發布會在寧陽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