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2020-12-19 歷史冷知識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匡章

和很多名人一樣,匡章最早也在「戰國人才孵化基地」魏國學習,後來師從儒家亞聖孟子,學得一身文武才能。齊威王晚年,匡章來到齊國發展。匡章一生有四大戰役讓其名垂青史。

第一:桑丘之戰(前323年)

這時候秦國剛剛完成了「商鞅變法」實力大增,而齊國也在名相鄒忌的帶領下實現了富國強兵。這段時間最難受的國家要數魏國了,在西邊魏國被秦國胖揍,在東邊魏國被齊國胖揍。

齊威王

剛剛崛起的秦國需要與齊國一戰,來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於是秦國借道韓、魏,遠攻齊國邊境城市桑丘。齊威王以匡章為將,匡章採取魚目混珠之法,讓士兵換上秦軍服裝散布各種假消息,最終秦軍的情報完全失靈,匡章趁勢進攻,秦軍大敗。可能秦軍敗得太慘,秦惠文王向齊威王稱臣。

第二:滅燕之戰(前314年)

戰國中期,在丞相子之的蠱惑下,燕王噲居然將燕國禪讓給了子之,這引起了燕國臣民的極度不滿,燕國發生大動亂,齊宣王意圖霸業,以匡章為將率軍伐燕,僅用50天時間就滅亡了燕國。

燕王噲

不過燕國被滅後,齊國的統治策略不當,齊軍軍紀不嚴,又毀壞燕國宗廟,失去了民心,原本歡迎齊軍的燕國百姓開始反抗齊軍,於是齊軍佔領燕國2年後撤出了燕國。雖然齊軍沒有完全滅掉燕國,但匡章一戰成名。

第三:垂沙之戰(前301年)

齊國和楚國本來是盟友,但是楚懷王聽信張儀挑撥,與齊國絕交,齊國聯合秦國、韓國、魏國共同伐楚,與楚將唐眛戰於垂沙,齊國的統帥是匡章。

楚懷王

匡章利用地形戰略,南下大破楚軍精銳,誅楚相唐昧。唐昧死後,楚軍譁變,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楚國舉國大亂,國家分裂為好幾個部分,從此一蹶不振。

第四:函谷關之戰(前296年)

秦昭襄王登基之後沒多久,丞相甘茂出走,大將樗裡疾亡。朝政掌握在太后羋八子和國相魏冉的手裡,一時之間出現了政治縫隙,齊國聯合其他五國發動對秦作戰,六國主將為匡章。

孟嘗君

此戰,以齊國為首的聯軍大獲全勝,並且佔領了函谷關。這也是戰國時期,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佔。但是齊國孟嘗君接受了秦國割地求和的條件,失去了最佳的滅秦良機。

從以上戰鬥來看,匡章具有出色的聯軍作戰能力,而且對戰機的把握比較精準,算得上戰國中期最出色的軍事統帥,也是齊國除了田單之外難得的軍事奇才。

相關焦點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比「四大名將」白起、王剪、廉頗、趙牧出名還早的一代名將是誰?
    在國人的印象中,在戰國時期,秦國有名將白起、王剪,趙國有名將廉頗、李牧,魏國有名將龐涓,而齊國只有田忌稱得上為名將。 其實在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威王在位時齊國還有一位名將,姓匡名章。
  • 戰國七雄中,各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首先,我們要看看戰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引領了當時的歷史發展,也擁有最多的領土和人才。那麼,我們就來找找這七個國家各自的名將,看看各國的將領中誰最能配得上讚譽。
  •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相信大家對於秦始皇嬴政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這一段輝煌的歷史一定了解,但是這段歷史並非一蹴而就的,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雖強,卻也並非一直獨佔鰲頭。有一次甚至面臨了滅國的危機,而給秦國帶來滅亡危機的人正是齊國名將匡章。
  • 力壓秦軍的戰國六大名將:第一個太厲害,秦國差點被他打趴
    《資治通鑑》以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開始,到前221年秦國攻滅齊國統一六國為止,戰國歷史長達近兩百年,期間戰國七雄徵戰不休,秦國由弱變強雖歷經很多波折,但最終笑到了最後。
  • 戰國七雄,每國一位頂級名將,看看誰能入選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從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到秦國統一的近三百年間,各國都誕生了無數的軍事人才,那麼如果每一個國家選擇一位最出色的軍事家,都有誰能入選呢。所以秦國第一名將選擇白起。齊國:匡章在齊威王時期,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進兵,匡章率軍打退了秦國進攻。齊宣王六年,齊國趁著燕內亂,由匡章率兵十萬,直破燕都。兩年後,在濮水上遊抵禦秦軍,可惜這一次作戰失利,匡章敗逃,燕國復國。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
  • 除了四大名將,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頂尖名將呢?
    「起翦頗牧」是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名將,因《千字文》的描述,後人漸漸將他們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實,他們四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戰國後期軍事指揮方面的頂尖水平,並不一定是意昧著他們四人便就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將領。那麼,除了四大名將,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頂尖名將呢?
  • 戰國七大名將,一個比一個英勇善戰:其中一人滅掉兩個強國
    他們被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依靠激烈的戰爭打出來的。因此,每個國家內都出現了不少英勇善戰、名垂青史的名將。如果在每個國家裡挑選出1個最強悍的名將,會是誰呢?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名將層出不窮,如蒙恬、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王賁、王齕、李信、蒙驁、蒙武等,都是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我認為,影響力最大的,應該是王翦。
  • 戰國十大名將:孫臏排第五,王翦排第三,排前兩位的分別又是誰?
    周朝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禮樂徹底崩壞,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於是七雄並立,春秋五霸也過渡到戰國七雄時期。七雄相互爭霸,期間也是衍生出了許多著名的名將,這些名將實力層次不齊,若是給他們排個名,誰能排上第一呢?號稱「戰神」的白起都沒能排上第一。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因受龐涓迫害而身受臏刑,之後投奔齊國,成為戰國時齊國名將,曾輔佐田忌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之計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著有《孫臏兵法》,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我們來看看孫臏的成名戰「圍魏救趙」,趙國於前354年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於是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於次年向齊、楚兩國求救。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
  • 盤點戰國時期真正的9大名將,白起也僅能排第二,第一與兵聖齊名
    而進入到戰國時期後,形勢更加嚴峻,無論是戰爭的頻率還是強度,都要遠超春秋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很容易誕生名將了;而這裡,就是盤點下戰國時期的九大名將,來看看都有誰吧。TOP、9 昭陽昭陽是楚國名將,官至楚國令尹、上柱國。
  • 戰功可敵白起,齊國驍勇善戰的將軍,他的名字不該被忘記
    然而在齊國,也是有這樣一個威猛的將領卻幾乎沒有多少人提起,這個將軍的名字就叫匡章。說起匡章,也算是孟子眾多學生之一,在春秋戰國那個處處打仗的年代,一個好的將領對一個國來說是有多麼重要,時勢造英雄嘛,匡章這不就是一個順應時勢的英雄嗎,剛好他到了齊國,也剛好齊威王需要他,所以他就成了齊國的一員猛將,至於為啥要說是猛將呢,那就要歸功到他的功績了。一、桑丘之戰。
  • 戰國十大名將:孫臏排第五,樂毅排第四,那排前三位的都是誰?
    當然,時勢造英雄,割據的朝代自然湧現了無數名將,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又分別是誰,排名前三的是哪些能人呢?  只不過這第一值得推敲一二,畢竟蒙恬雖然是戰神,在戰國時期生活過,可是他被封為將軍時是公元前221年,此時秦即將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而蒙恬沒有和其他名將進行比較過,自然不知道誰更登峰造極。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武將,都會有誰?
    我們今天就來把他們其中的一個群體,即戰國七雄的武將,做一個大起底,看看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足以被視作明星之中的明星。齊國齊國史載的名將有田忌、孫臏、匡章等。前兩人因為"田忌賽馬"和《孫臏兵法》,至今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而匡章,他雖是孟子的學生,卻也是齊國的一名武將。
  • 戰國時期,齊國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為秦國名將!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後招至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因此,自五國伐齊後,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換而言之,對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雖然在前中期非常強盛,但是,在戰國中後期,齊國走向了衰落。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便在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排在戰國七雄之首,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被齊國擊敗,國力衰弱,走向衰落。實際上,戰國中後期,齊愍王和秦昭襄王時期,齊國和秦國曾約定互稱定名,這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次稱帝,雖然後來取消,但是齊愍王和秦昭襄王兩國曾約定互稱定名,這無疑暴露了齊國想要與秦國爭霸天下的雄心,同時,雄心壯志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沒有實力的雄心壯志是空洞的,而齊國無疑是有實力的。
  • 戰國時期著名的十位將軍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馬陵之戰——魏國由盛轉衰,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 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濟西之戰:齊國20萬大軍對戰五國聯軍,結果誰贏了?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彼時,燕國不僅相對弱小,還因為是齊國的近鄰,所以遭到了齊國的大舉進攻。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派兵攻佔了燕國。當然,後來因為燕國上下的反抗,加上趙國、秦國等大國的壓力,齊國最終從燕國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