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最近頗為苦惱,因為她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女兒睡覺時總是喜歡揪她的耳朵,有的時候還會非常用勁。
雖然她也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改掉女兒的這個"壞毛病",但是沒有任何的效果,反而女兒變本加厲,不揪她的耳朵就不睡覺。
其實類似的經歷很多父母都有同感,只是孩子未必是揪耳朵,有時也會做出其他的一些舉動。
比如喜歡摸著父母的胳膊,或者摳他們的鎖骨,甚至有的還要摸著媽媽的X部才能入睡,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孩子睡前的這些行為,得出的結論是孩子有可能患上了另類飢餓——皮膚飢餓症。
01皮膚也會飢餓嗎?
當孩子以胎兒的形式存在時,他們一直都被羊水擁抱,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有安全感。
在習慣了這樣的感覺之後,出生後的孩子當然也希望能夠得到擁抱,或者是父母的撫摸之類的肌膚接觸。
如果父母無法做到這些,孩子自然就會出現皮膚肌餓,而且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所以會主動的做出各種尋求安全感的行為,只是有的時候父母未必能夠理解。
英國詩人蒲柏曾這樣說:"人就像藤蘿,他擁抱別人,就能從擁抱中得到了力量。"
02恆河猴實驗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哈洛耗盡半生心血,提出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和"母愛剝奪"實驗。
他選取了和人類基因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恆河猴為實驗對象。
這些剛剛出生的恆河猴被他從母猴身邊抱走,然後他用鐵絲製作了一隻母猴,在這隻母猴的胸前掛上了奶瓶,同時又用柔軟的布做了一隻母猴,但是沒有奶瓶。
實驗結果表明,除了實在飢餓的情況下小恆河猴會到鐵絲製作的母猴面前,其他的時候它更願意在絨布媽媽面前,不難看出身體接觸對孩子的重要性。
03為什麼孩子願意與父母身體接觸?
美國語言學家梅瑞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93%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而只有7%是通過語言完成的。
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溫柔的撫摸孩子,那麼自然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孩子。這時孩子會感到非常有安全感,同時心情也很愉悅放鬆,顯而易見對他們的身心發育都是很有好處的。
美國邁阿密接觸研究機構負責人菲爾德指出:"人體的肌膚和胃一樣需要進食以消除飢餓感,而進食的方式便是撫愛和觸摸。"
04如何滿足孩子的皮膚肌餓?
1、給孩子做撫摸按摩
在《與寶寶同眠》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被愛撫是孩子發育成長中最重要的渴求。這種愛得到的越多,孩子的成長發育就越快,每天接受十五分鐘按摩的寶寶體重增長速度超過那些沒有接受按摩寶寶的47%,有的甚至更高。"
05撫摸時需要注意什麼?
1、時間
父母幫孩子撫摸的時間不宜過短,但是也不能太長,一般每天控制在15分鐘左右即可,捏他們的小手或者拍打背部都是不錯的選擇。
2、手法
在撫摸孩子時,父母一定要注意手法的力度,最開始的時候儘量輕柔為主。之後可以慢慢的加大力度,但是一定要控制在孩子能夠接受的範圍內。
3、部位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對他們進行不同部位的撫摸。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可以撫摸他們的小腿小腳,孩子長牙時可以撫摸她們的面部。
4、情感
父母撫摸孩子不能把它當成一種簡單的任務,而是要帶有感情的去撫摸,當然也要儘可能的和孩子多交流,即便孩子年齡小,其實也能夠感受到。
06除了撫摸之外,父母還可以給孩子找替代物
孩子有擁抱或者服務方面的需求時,父母不妨可以為他們選擇一個替代物。比如毛絨絨的玩具或者是其他物品,讓孩子對其產生依戀,從而形成安全感。
1、正面回應孩子的需求
也許孩子的一些"怪毛病"在父母看來是不可理喻的,所以他們會本能的迴避或者直接用暴力的方法對待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只有適當的撫摸孩子,對孩子的需求作出正面回應,才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幫助孩子改掉各種怪毛病。
"如果你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你關切這個生命,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生命就會受到尊重。"
多抱抱孩子,撫摸孩子,相信一定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