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閨蜜聊天時說起了他兒子的一個小怪癖:
豆豆已經快滿四周歲了,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要摸著媽媽的胸才能入睡。眼看著孩子越來越大,閨蜜擔心對他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也嘗試過很多方法都沒有用,現在已經非常焦慮了。
我問她,豆豆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行為的?
閨蜜說,剛結束產假回去上班的那段日子,因為除了工作之外,回家還要照顧小傢伙,每天夜裡孩子都要夜醒無數次,體力耐力都被消耗殆盡了,家人就勸她把奶斷了。
一開始她也猶豫,可一想到那些無數個熬夜的日子裡打過的呵欠,一狠心就同意家人的建議了。
問題就出在這,豆豆斷奶是被爺爺奶奶接回老家去的,孩子本來就沒有做好斷奶的準備,還被迫和最親密的媽媽分開,這樣的傷害無疑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雖然,後來奶斷了,但睡覺摸胸的這個習慣從此就形成了。
閨蜜說,她也知道孩子大了,這種行為很不好,但是具體要怎麼做,她確實也是不知道了。
其實,不只是摸乳房,很多孩子還有摸肚子、捏耳朵、抓頭髮、依戀布娃娃等等這些「小怪癖」呢。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怪癖」呢?
1. 斷奶造成的
有很多孩子斷奶後都會出現這種小「怪癖」,原因就在於孩子過早或被迫遭到斷奶這件事情,他們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被家人強行斷奶,從而引發了分離焦慮,而這些小「怪癖」就成了他們安慰的替代品。
2. 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幸福指數的,小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們無法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時,他們就會表現出一些異常,比如大聲哭鬧、過度依戀玩偶、過了口欲期仍愛吃指甲等,其實父母這個時候應該警覺,要知道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其實是在向你發出他們需要「陪伴」和「愛」的信號。
3. 過渡性客體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過渡性客體」,是兒童精神醫學大師溫尼科特提出來的。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父母是沒辦法每時每刻都陪在他身邊的,有些孩子會因此陷入焦慮當中,他們會本能的去尋找能代替媽媽的客體,比如說媽媽的衣服、小玩偶、毛巾等。這些客體一般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上面會有媽媽的味道,對孩子來說,就會很有安全感,因為有熟悉的味道,就會覺得媽媽依然陪在自己身邊。
4.情感的表達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指出:2歲多的孩子通常會表達很豐富的感情,抗拒日常生活規律中的變化。孩子在進入一定階段的時候會很有表達和傾訴的欲望,但父母並不能很及時地滿足他們,這個時候,孩子們就會尋求替代物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會對一件衣服一條毛巾那麼情有獨鐘的原因了。
面對孩子的這些小「怪癖」,父母應該怎麼辦?
武志紅老師曾提起,只有當母愛多次地傳遞給孩子,孩子感受到足夠多的母愛,有一天他才會領悟到:母愛不等同於乳房、毯子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
那麼,在此之前,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和處理孩子的這些小「怪癖」呢?
1.尊重並接受孩子的小「怪癖」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家長千萬不要粗暴地去阻止他們,要充分地理解尊重並接受他們的行為。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就對那條已經破的不能再破的毛巾情有獨鍾了。但是他們明白,只要摸著這些東西,心裡就會踏實。
2.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不是說陪著孩子就行了,而是放下手機,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15分鐘,也讓這段時間裡,你的眼裡心裡都只看到孩子。陪他玩遊戲、看繪本、搭積木……只要孩子想做的都陪他去做。要學會用力地擁抱、親吻孩子,把你的愛全都表達給他,當孩子接收到的愛意足夠多的時候,對替代物的依賴也就隨之會淡化下來了。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只有給足孩子需要的愛,才能讓他將來擁有面對世界任何狀況的鎧甲。等他長大後,這份愛,也會讓他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好的壞的,哪怕現實再糟糕,也有面對下去的勇氣。
我是@辰小寶媽媽,一個90後全職媽媽,歡迎一起交流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