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爆發於春秋戰國的四個原因

2021-01-08 諸史

春秋晚期到戰國的三百年間,中華文明迎來一次璀璨的升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百家是後人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實際上遠不止百家。《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隋書·經籍志》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歷經三皇五帝夏商周,為何諸子百家沒有出現在夏商,偏偏突然出現在了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問題,除了春秋戰國亂世帶來了思想激蕩之外,還有三條鮮為人知的原因。

01:數千年文明積累下的爆發

上古時期,先民蒙昧,對世界認知淺薄,知識從無到有慢慢積累,周朝人說商朝時期「有冊有典」,根據甲骨文的「冊」、「典」等文字可知商朝已有書籍,但五帝夏商時期積累的知識極其稀少,讀遍古書,五帝夏商時期的書籍,大約也就四本:

1,原名不知,但與《尚書》有關。所謂「尚」是指上古之書,孔子根據上古流傳下來的書籍,摘選編輯而成《尚書》。

2,《易經》有三本,《周易》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夏朝版易經《連山》與商朝版易經《歸藏》。

3,《古三墳書》,傳說上古時代伏羲、神農、黃帝描寫的大道之書,共三卷。從先秦至唐朝,沒有書籍引用過《古三墳書》內容。宋朝時《古三墳書》突然出現,估計是宋人偽作。

4,《山海經》,相傳是大禹治水的助手伯益所寫,學者考證指出應該是戰國時期作品,但存疑的是《山海經》內容,可能存在一些夏商時期遺留下來的資料。

簡而言之,夏商時期中華文明整體知識積累不夠,很難孕育出諸子百家。而周朝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直至春秋晚期時,典籍數量明顯增多,老子曾是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王子朝奔楚時攜帶了大量周王室典籍,孔子可以四處借書看等,說明中華文明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於是出現了一次文明大爆發。

02:周朝時知識開始迅速擴散

如果只是大貴族壟斷知識,依靠非常小的一撮人,必然很難引起諸子百家的文明爆發。在周朝時期,知識開始向龐大的貴族圈擴散,為春秋中晚期知識下移與進一步擴散提供了基礎。

關於這一點,先看一看周朝的「文化浩劫」。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晉國與中原諸侯支持王子匄復位,無奈之下王子朝投奔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的楚國,這就是歷史上的「王子朝奔楚」。王子朝奔楚時,周王室圖書館館長老子隨行,還特別攜帶了大量的周室典籍,為何王子朝逃命之際,要帶上大量典籍?

《呂氏春秋·先識》記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可見,這既說明周朝圖書館保留著夏商典籍,更說明王子朝始終懷著復位的期望,因為擁有王室典籍是王權的象徵之一。

《左傳·定公五年》記載:「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於楚。」王子朝至死為止,也沒有交出這一批典籍,最終這一批周王室珍藏的典籍消失,對中華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王子朝奔楚之後,周敬王上臺為周天子,為了重建周王室圖書館,曾向天下徵集圖書。

通過王子朝奔楚前後事件,可以提取二條關鍵信息:

1,典籍地位很高,甚至成為王權象徵之一,不是一般人可以閱讀的。

2,周敬王向天下徵集圖書,說明知識已經大規模擴散,否則不可能有徵集圖書之舉。

考古商周墓葬時,也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商朝「諸侯」墓葬中往往沒有文字信息,而周朝諸侯墓葬中經常可以找到金文,比如周初刻有大禹功績的遂公盨。兩相對比,極有可能說明商朝時知識並未擴散,或並未大規模擴散,周朝時出現了擴散。

商周對待知識擴散的態度不同,或與商周的國情有關。

商朝存在大量「方國」,與商朝關係不好叫「鬼方」等惡名,方國與商王朝或同盟(包括臣服)或敵對,兩者並非是絕對的「諸侯與天子」的關係,即便同盟關係互相提防是正常現象。而文字與知識具有獨特的意義,因此商王室不會主動擴散,甚至還會打壓提防別人擁有知識。

與商朝不同的是,周朝實行的分封制,《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諸侯國與周王室本是一家人,且異姓諸侯與周王室往往也存在聯姻關係,比如齊國姜子牙是周武王嶽父,因此周朝是一種宗法家長制的國家,周天子與絕大多數諸侯都有一定血緣關係。而諸侯與諸侯、貴族與貴族之間,往往也經常聯姻。這種獨特的國情,無疑更便於知識向高級別貴族階層擴散。

03:春秋時期知識開始下移

截止春秋中期,知識還與平民無關,還是為大貴族壟斷。以晉國韓魏二家而論,韓氏擅長製造弓箭,魏氏擅長重步兵裝備,每一家都有自己絕活。除了原始版的「專利意識」,即不經過他人同意不得模仿(與專利擁有者的實力相關)之外,還與每一家對自己絕活嚴防死守有關,所謂「法不輕傳」。既然法不輕傳,為何春秋中期之後還會出現知識下移與諸子百家?

一,戰亂導致眾多貴族破產

西周至春秋,中國大約存在數百個諸侯國,但經過數百年的戰亂,諸侯國越來越少,至戰國初只有數十個。於是,這時就出現了大量擁有知識的貴族破產,淪為平民。

二,大家族的分支越來越多

周朝採取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非嫡子與庶子都要分出去,部分分支會抄錄一些家族知識,在將知識擴散之餘,也出現了知識下移。

三,落魄貴族開始講學

隨著知識擴散,掌握知識的貴族增多,於是中國出現了「文人階層」,而這些人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宣傳自己學說,其中不少人就開始講學收徒,比如少正卯、孔子、鬼谷子等。春秋戰國時,傳播知識的貴族多數是家道中落的貴族,而家道旺盛的貴族更會「敝掃自珍」。

孔子,祖上是宋國王族,因捲入宋國權力鬥爭,父親叔梁紇避難魯國。叔梁紇在70多歲時,娶了顏徵在(孔子母親),卻引起原配的不滿,叔梁紇去世後,原配拿走家財,顏徵在與孔子艱苦生活,後來孔子甚至都不知道父親墳墓所在。因此,孔子其實是一位落魄貴族,而春秋戰國時期傳播學問的落魄貴族還有比如墨子等。

四,用人制度出現變化

戰國初期,魏國李悝變法中有一條是「廢除世襲制,根據能力選擇官吏」,以前是「王侯將相真有種」,能否做官與家族實力、與血緣有關,與能力關係不大,而李悝變法讓有能力的人可以改變命運,而能力往往是知識的體現。因此,這一用人制度對普通貴族或地主階層、乃至平民吸引力尤其大,進一步刺激普通人學習的熱情。

知識下移之後,讓百家爭鳴的出現,擁有了龐大的人才基礎。

04:大爭之世,戰亂頻繁,思想激蕩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戰亂都會激發新思想、新科技的出現,而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沒有一個時代比春秋戰國更亂了,數百個國家不停的戰爭,讓無數憂國憂民、心懷蒼生的文人開始思考如何救治亂世,思考如何富強。又由於諸國林立,沒有中央集權王朝的制約,諸子百家可以暢所欲言,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氛圍。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的出現,都與時代的變局密不可分。

可以說,諸子百家出現的背後,首先是殘酷的春秋戰國。沒有這一場持續數百年的戰亂,中國或許也會出現一次文明爆發,但很難達到諸子百家的地步。

與之大致相同的是,古希臘文明爆發的背後,也是希臘數百城邦國家的互相徵伐的刺激。這些希臘數百城邦國家,只有在外敵入侵時才會聯合對外,日常是互相攻伐,與「尊王攘夷」時的中國春秋時代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古希臘與中國都發生了文明大爆發,但兩者卻有一個最基本的不同:中國是獨立自主孕育而出,古希臘是靠「外援」。

中國百家爭鳴時代的出現,是源於數千年文明的積累與急劇變化的時代,而古希臘文明是繼承或借鑑了兩河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在數百城邦國家內鬥推動下,最終才出現古希臘文明爆發。古希臘文明始於克裡特島,而克裡特島文明是中東腓尼基人創造,進而影響到希臘半島,催生出邁錫尼文明;另外,古希臘臨近古埃及,後者對古希臘文明存在一定的影響,比如古希臘文人常用的莎草紙就源於古埃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出現的百家爭鳴比古希臘文明爆發含金量還要高一些。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是如何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和巨大的動蕩,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伴隨著舊結構的瓦解和新的社會結構在各種社會體系,中國見證了歷史上第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爭論狀況。這些社會歷史現象的發生是歷史邏輯的必然發展,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內部聯繫,這恰好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社會混亂,為中國封建文化兩千多年的歷史奠定了基礎。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很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群雄割據,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上百個小國家,這些諸侯小國整天打來打去,無非就是想在亂世中佔有一席之地罷了。同時新舊階級之間,各層級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為了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自己的主張。
  • 漢初也曾有過思想解放,為何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對社會影響...
    上圖——百家爭鳴景象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爆發了一次全社會參與的超大規模思想解放,也就是百家爭鳴,其意義之巨大,影響之深遠,後來者實在難以與其比肩。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末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動,也引起了文化上的巨大變動,最顯著的現象是官學衰敗,私學興起,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以後,史上再無百家爭鳴?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以後,史上再無百家爭鳴?大家都很清楚在周王朝禮崩樂壞,各個諸侯國獨立在一方稱霸稱王。為了爭奪權威各個諸侯國開始相互進行戰爭。準備好充足的實力去攻打另外的諸侯國的時候自己需要積攢好自己的能量。這個能量非一日之功,它所需要變革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是如何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這是我國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解放,奠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分析這些因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先賢聖哲們的偉大思想,理清我國傳統文化的濫觴。
  • 「戰國七雄」是只有7個國家嗎?歷史中的多事之秋,春秋與戰國
    在我國歷史中,有一個歷史時間段很是好玩,那便是春秋和戰國,這期間有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你知道戰國七雄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真的只要有7個國家嗎?當時的戰國可謂是真的人才輩出,就好比「百家爭鳴」,多位對未來文化有著影響的智者橫空出世。而在它之前的春秋時期,又是另一種景象。對於春秋的概括便是禮崩樂壞,再無人倫可言。這種說法的前提是周天子在位還有威信,各部分只是小打小鬧,可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的底線放的很低,隨意的戰爭,動不動就十萬交鋒,就那種不把對方消滅不肯罷休的態度,有的小國更有甚者以屠淨敵國為目的。
  • 戰國百家爭鳴產生巨大影響,漢初的思想解放,卻只是部分人的狂歡
    上圖——百家爭鳴景象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爆發了一次全社會參與的超大規模思想解放,也就是百家爭鳴,其意義之巨大,影響之深遠,後來者實在難以與其比肩。春秋戰國結束後,短命的秦朝並未出現類似的思想解放,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漢朝的初期也出現過思想解放,然而卻沒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 戰國第一書院,孕育了百家爭鳴的盛世,稷下學宮一個思想家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代,雖然戰亂紛飛,但是在中國文化的思想上也是激烈碰撞,期間百家爭鳴,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等學派。而齊桓公田午創立的稷下學宮則為戰國時候各個思想家提供了土壤。稷下學宮創建初衷田氏代齊之後,皇位傳到第三代,也就是齊桓公田午。這個齊桓公可不是春秋五霸的公子小白。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百家爭鳴,是戰國背後的戰爭!從顱內爭霸的視角,呈現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這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思想激蕩,在歷史書中,也只是兩頁帶過。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百家爭的是什麼?諸子的思想,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歷史的狡黠之處在於,它總會誘惑我們用刻舟求劍的眼光,去審視歷史變遷,具體地說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歷史。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穿越之後我做主,網文歷史小說盤點之一:春秋戰國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老子乘牛西行,仲尼意氣風發,吳越相爭美人離殤。渭水之畔,曲裾深衣的伊人吟誦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右手長劍,左手詩書,用不一樣的思維統一天下,邁步落日餘暉的成周,鼎之輕重,我能問否?這是我的華夏,我的《春秋》我為王!
  • 刺客列傳——春秋戰國的傳奇
    中國刺客們的高光時代集中在春秋戰國,對,就是那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只是別人利用的工具,行事風格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很「二桿子」,也未必當得起「俠之大者」的名號,但是他們知恩圖報、甘舍己命的精神卻是常人無法的比肩的。出於欽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們寫了一篇傳記,名《刺客列傳》。這些人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戰國末期燕國的刺客荊軻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這裡不再贅述。
  •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迷戀金庸的一個原因吧。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總共誕生了109個諸侯國,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多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非常活躍的時代。
  • 聽音樂賞鑑古今,從《春秋戰國》看紀錄片《中國》裡的歷史
    紀錄片從春秋戰國講到新時代,追溯中國上古三代和中國神話,採用全景的方式,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通過生動逼真的影視向演繹,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歷史書籍呈現人前,讓更多人,再次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歷史。紀錄片首篇便從孔子的春秋時代開始講起。春秋,在中華歷史上這絕對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