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規定

2020-12-24 法律小主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經常有讀者朋友私信我,關於善意取得法律制度相關問題,因此今天晚上我整理了關於部分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知道法律,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話不多說,各位讀者君趕快來圍觀吧。

一、善意取得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五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五條 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第十六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不動產受讓人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一)登記簿上存在有效的異議登記。

(二)預告登記有效期內,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

善意取得漫畫

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動產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

法律對不動產、動產物權的設立另有規定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時間認定權利人是否為善意。

第十九條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合理的價格」,應當根據轉讓標的物的性質、數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體情況,參考轉讓時交易地市場價格以及交易習慣等因素綜合認定。

第二十條 轉讓人將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交付給受讓人的,應當認定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條件。

善意取得漫畫

第二十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讓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取得所有權的,不予支持:(一)轉讓合同因違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被認定無效;(二)轉讓合同因受讓人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銷。

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一百三十二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善意取得的概念及保護

1、概念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善意取得的適用前提是無權處分。物權法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對無權處分情形下的受讓人加以保護,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衡量以及對相關交易中的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的保護。在市場經濟中,保證一個本著誠實信用原則而進行交易的市場主體能在一個社會公認的交易環境下依法實現其交易目的,是經濟社會對法律提出的基本要求。

善意取得漫畫

這裡交易中的第三人實際上除了指向某一個獨立的人之外,而更重要的還包括穩定的社會經濟秩序本身。

當原權利人與信賴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佔有為主的公示公信制度所反映的權利狀態的不特定的第三人之間發生價值利益衝突時,如果否認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佔有的公示公信權利狀態而只由第三人承擔交易風險,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交易相對方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各種調查,用以確保其交易對象的物權狀態的正確性,這樣一來,不僅對維護交易安全無益,也將會導致交易效率的低下。綜上所述,善意取得制度解決的正是無權處分下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問題。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法律保護誰及如何保護的問題,這必須價值衡量,對這種信賴利益的保護,正是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2、保護

第一、交易中存在無權處分,才有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也即是說有權處分不可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法律後果。比如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的無權處分應當採納不動產登記權利人在登記錯誤的情況下,依其登記權利人之名義處分了該不動產的行為。

第二、合同必須有效。

如果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則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三、常見的善意取得情形

1、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夫妻一方是房屋的登記權利人,但是一方未經配偶一方同意將房屋賣了收到房屋價款並辦理了房屋過戶登記,受讓人符合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五及第十六條不知情的規定。

2、動產的善意取得。

動產經過交付,受讓人善意不知情並且收到價款。

3、股權的善意取得。

股權的轉讓如果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也是可以比照適用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

四、常見的不屬於善意取得的情形。

1、佔有人是通過搶劫或盜竊等行為取得動產的佔有,那麼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2、不動產的登記權利人是通過詐騙的犯罪手段取得物權登記,那麼也不存在善意取得。

3、合同的交易價款不是市場價或符合交易習慣。

4、受讓人知道物權或股權的真實狀態。

5、交易損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

6、合同無效或因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被撤銷。

7、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8、違反法律及行政法規的強制效力性規定。

法律小主

2020年2月8日

相關焦點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我們這種交易受不受法律保護呢?這種交易的行為就叫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受法律保護的。【善意取得】一、什麼是善意取得?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財產,而在交易完成後因出讓人的無權處分而使交易無效使其善意第三人退還所得的財產,從而造成當事人交易的不安全。法律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的幹擾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二、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1、主體。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其中,《物權法》第106條在基本法律層面確立了善意取得規則,《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了「轉讓合同」效力瑕疵阻斷善意取得適用的情形,《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效力待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反而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有效,同時《民法總則》中將無權處分行為從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事由中刪除,似在支持無權處分行為下「轉讓合同」有效的立場。
  • 法律概念科普第五彈:善意第三人
    善意取得的法條依據是《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 「民法典」善意取得是什麼意思?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根據《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是: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 吉林中公事業單位:善意取得的認定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如受讓人取得該物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在概念中,我們可以發現善意取得是處分人將無權處分的不屬於自己的財產處分給他人的行為,且他人對於該無權處分不知情,又以合理的價格買受了該財產,最終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的一種行為。因此善意取得到底應該滿足哪些構成要件呢?接下來我們從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來進行認定。
  • 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從理論上講,行政法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關於行政權的授予和行政機關組織編制的法律規範,稱為行政組織法;二是關於行政權的行使和運作的法律規範,稱為行政行為法;三是關於對行政權的授予、行使、運作過程進行監督的法律,稱為行政監督法,又稱行政救濟法。以下我將分別從這三個部分來介紹我國行政法律制度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中國的商事法律制度
    商事法律制度是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國還是一項年輕的法律制度。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也不可能有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得益於改革開放,特別是得益於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中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幾個基礎性問題(一) 商事法律制度與商法商法是商事法律制度的表現形式。
  • ...兩次過戶,購房人是否「善意取得」? 惡意轉移財產,該拿什麼來治?
    為了逃債,女子將名下房產低價轉讓;房產兩度易手,最終購房人是否「善意取得
  • 「時評」「讓好心人不再心寒」需在制度層面釋放更大善意
    新聞報導畢竟篇幅有限,事情原委曲折,我們不得而知,在筆者看來,與其過分苛責乘客、筆伐口誅,倒不如在制度層面進行思考:如果沒有車內的監控視頻或者是醫院就診記錄,我們是不是就會冤枉艾先生這個好人?答案是肯定的。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違反道路交通信號燈的駕駛行為,必然受到處罰。
  • 【以案說法】一車兩賣,善意買受人取得車輛所有權後,能否排除執行?
    【以案說法】一車兩賣,善意買受人取得車輛所有權後,能否排除執行?一審法院認為依照《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案涉車輛的所有權自錢某實際佔有車輛時已經取得。
  • 文化財產返還國際爭議解決的法律問題_法學研究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來源國法律通常規定,特定種類文化財產的所有權歸屬於國家,從而禁止或限制其交易,限制善意取得、時效取得制度的適用。市場國普遍偏重善意購買人利益及自由貿易的保護,規定了善意取得規則、時效取得規則和公開市場規則。來源國文化財產國家所有權立法及出口管制立法的效力能否獲得市場國的承認與執行也直接影響著文化財產原始所有人能否追回其流失的文化財產,影響著善意購買人權利的界定。
  • 哈薩克斯坦AIFC法律制度述評
    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以下簡稱哈薩克斯坦)全力推動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以下簡稱AIFC)的發展,並設計了一套獨特的法律制度——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法律制度(以下簡稱AIFC法律制度)。2018年1月,AIFC法律制度開始實施。AIFC法律在適用、管轄、法院架構、執行等方面頗具特色,值得研究和借鑑。
  • 代理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力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民法總則》中的代理法律制度。希望各位閱讀讀者朋友閱讀到本文的時候,希望讀者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知曉法律,更好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 。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內容吧。
  • 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
    那麼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接下來由小編帶您了解。我國實行的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每個人都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婚姻,侵害婚姻自主權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的處罰。那麼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婚姻自主權有哪些內容?接下來由小編帶您了解,希望能給您提供幫助。
  • 法律案例分析(商經法)(2018年)
    2.趙二和劉小妹籤署了股權轉讓協議並且辦理登記,劉小妹能否取得萱草公司的股權?劉小妹不能取得公司的股權,根據公司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於股權的外部轉讓必須先要詢問本公司的其他股東是否行使股份的優先購買權,若沒有經過其他股東同意直接向外無權轉讓也必須要符合善意取得構成要件,對方才能取得公司的股權。
  • 《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第三人」認定
    裁判要點 《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第三人」不限於與登記股東發生股權交易行為的相對人。 再審申請理由 徽世達公司申請再審稱,本案一、二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法律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三人基於股權工商登記的外觀而產生交易信賴,與登記股東發生股權轉讓、股權質押等處分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從而維護交易安全。
  • 從《清平樂》看宋代彈劾法律制度
    彈劾法律是行政監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彈劾行為是最基本、最嚴厲的監察手段。劇情與制度發展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正一反兩場彈劾大戲讓人印象深刻。這兩場彈劾大戲並非劇中演繹,而是歷史史實,是宋朝彈劾法律制度的真實反映。彈劾制度源遠流長,早在《周禮》中就規定「小宰」職責是「宮之糾禁」,具體任務就是「糾為舉其非事,已發者依法割斷之,事未發者審察」。秦漢時設置御史機構為「耳目之官」,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員監察中央和地方內外百官,察非法,舉彈劾。
  • 民法典來了|龍翼飛:婚姻家庭繼承編的制度創新與法律適用
    在婚姻家庭編中,該法理體現為:第一,在結婚制度中規定禁止直系血親間結婚;第二,親子關係的確認、否認和認領制度;第三,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人身關係後果與財產處理; 第四,離婚冷靜期的制度設計;第五,對家庭暴力受害人予以特別保護;第六,對男方行使離婚請求權進行合理限制;第七,就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因特殊情形而發生的共有財產分割問題進行規定;第八,收養子女應遵循公序良俗。
  • 試用期被辭退有補償嗎 相關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而相關法律又是怎樣規定的?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以下情形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第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第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第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第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