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2020-12-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2020年08月05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聶志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法典化的完成預示著我國民法體系建設中價值判斷的基本完成,以立法論為目的的理論研究也自然會轉向以法律解釋論為視角,從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使《民法典》所建構的規範體系得以精確理解和更高效運行。這一偏轉看似波瀾不驚,卻意外地對一些民法理論中的「老生常談」賦予了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所論之善意取得制度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和效力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在《民法典》實踐的背景下歷久而彌新。

  問題的提出:物權變動關係中是否存在抽象的物權行為

  民法學界對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和效力的爭議頗多。比較法中主要體現為大陸法系國家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債權意思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中,「轉讓」行為的性質為債權行為;「物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中,該「轉讓」行為的性質則指向抽象且獨立存在的物權行為。在理論上主要體現為不同甚至相悖的學術主張,有學者以《物權法》第15條為依據,認為我國立法上已經承認了物權變動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分的事實,反對學者則認為該條僅承認買賣(轉讓)合同可以產生債權效力,但物權變動是否需要物權合意未予明確。基於上述,我們基本得以確定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性質及其效力問題的核心在於:基於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中是否存在獨立抽象存在的物權行為。

  對法律規範衝突的理論評析: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無因性的趨勢

  關於善意取得規則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及其效力,我國實證法規範表現出較多前後矛盾之處。《民法典》頒布之前,與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相關的法律規範包括《物權法》第106條、《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合同法》第51條、《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此外《民法總則》似有「可推知」之規範意旨。其中,《物權法》第106條在基本法律層面確立了善意取得規則,《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了「轉讓合同」效力瑕疵阻斷善意取得適用的情形,《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效力待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反而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有效,同時《民法總則》中將無權處分行為從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事由中刪除,似在支持無權處分行為下「轉讓合同」有效的立場。

  分析發現,我國法律規範在對待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性質認定的問題上,隱約可以歸納出比較統一的趨勢。一方面,我國民事立法及司法實踐均有承認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相區分的事實表現,並認為「轉讓」行為性質上應屬於物權行為。比如,《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認定無權處分行為有效的規定,只有在區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前提下,將買賣合同視作債權行為而非物權行為,其在邏輯上才能有效。《民法總則》雖未言明,但不再規定無權處分的事實應該作為對《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規範立場的支持。所以,在無權處分場合,受讓人基於善意取得原因獲得標的物所有權時,「善意」所彌補的只是買賣關係中物權行為處分權的欠缺(原因下文詳述)。若以時間維度觀察,頒布在後的《民法總則》《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似可視為對《合同法》第51條的理念修正,也隱約表現出承認物權行為的趨勢。

  另一方面,《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中無權處分人的轉讓合同若為無效合同或為基於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可撤銷合同時,受讓人不能主張善意取得。這無疑又背離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的趨勢指引,否認買賣關係中物權行為的抽象存在,繼續附和《合同法》第51條,強調買賣合同本身既是債權行為又是物權行為的「一體化」認識。綜合來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的結論顯然建立在不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這一前提之上。若接受物權行為理論,則無權處分將僅導致直接變動權利的物權行為的效力待定,並不影響以設定負擔為基本功能的債權行為的效力。此外,《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的阻斷善意取得規則適用的事由,若以物權行為理論分析則邏輯清晰,詳細而言,如果轉讓合同僅指向債權行為,無論其效力為無效還是可撤銷,均將導致該21條無法實現其預設的規範效果。因為,僅債權行為無效或可撤銷,而與之相應的物權行為卻並無此類效力瑕疵時,阻礙物權變動效果發生的唯一障礙僅為無權處分,而這恰恰是善意取得制度在功能上能夠補正的瑕疵事由。再基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善意取得制度在邏輯上應該完全能夠適用。也就是說,只有以不承認物權行為存在而只將轉讓合同視為債權行為當作基本前提討論時,該21條規定的情形才可能在事實上阻斷善意取得規則的適用。所以,《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對無權處分人與受讓人之間轉讓合同性質認定的立場實際上倒退回20年前的《合同法》第51條,若以發展的眼光檢視,其實在「不合時宜」。

  事實上,理論層面上善意取得規則中「轉讓」行為性質及其效力的判定邏輯並不複雜,基本可描述為:以「轉讓」行為的性質認定為前提,進而討論「轉讓」行為的效力狀態是否成為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若「轉讓」行為直接指向的是物權行為,則基於「物權行為理論」,債權合同本身與受讓人得否援引善意取得規則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並無任何關聯,故此,其效力狀態如何也當然地在所不問;而與該債權行為處在同一法律關係中的物權行為的效力狀態則應納入構成要件的考量範疇,理論上該物權行為的效力被容忍存在瑕疵,但被容忍的瑕疵事由卻應僅限為無權處分。這是因為只有無權處分可經由善意取得制度加以補正,原因在於善意取得制度的法理基礎為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力。詳言之,首先,受讓人可能對公示所塑造的物權法律外觀產生善意信賴;其次,受讓人可能基於該信賴決定從事交易活動,並取得合理的利益;最後,民法的基本價值決定該信賴利益值得保護,即適用善意取得。至於導致法律行為瑕疵的其他事由,如違法背俗、欺詐、脅迫、重大誤解等,不是對強制性社會公共秩序的破壞,就是對當事人意志自由的侵犯,不存在被「善意」補正之可能。

  《民法典》的基本立場:繼受《物權法》但留有解釋空間

  《民法典》第311條以原文繼受的方式沿襲了《物權法》第106條確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同時在「合同編」中也刪除了「無權處分」的所有條文,故此,在《民法典》中探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範基礎僅剩第311條一個條文。因此,第一,原則上無論「轉讓」行為效力如何,原所有權人均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第二,例外之處在於無論「轉讓」行為效力如何,只要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受讓人均可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如果前者在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的認識上尚不清晰,那後者對善意取得規則的確立幾乎可以明確地解釋為是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分的事實表現。原因在於:在理論層面,以「物權行為理論」清理善意取得的規則邏輯更加明確,因為影響「轉讓」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毫無關聯,故其效力也在所不問,而物權行為的效力直接決定物權能否變動,所以,當物權行為因處分權欠缺而可能阻礙物權變動時,法律選擇以受讓人的「善意」來彌補瑕疵。在實證法方面,《民法典》作為「母法」,其在民商事領域的法律位階「至高無上」,因此,在《民法典》下討論問題自不必將前述論及的司法解釋存廢納入考慮。實際上,筆者更願意將《民法典》第311條當作立法者對善意取得制度有意「留白」,以便為未來該條款的體系化適用留下合理的解釋空間。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合理對價+公示),則第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現實生活中,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
  • 《民法典》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及通知的效力
    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在原《合同法》的基礎上針對「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增加了「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第五百四十五條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 民法典第403條中「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
    民法典條文 第四百零三條 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民法典》第406 條之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是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的,所以即使是惡意買受人,也可以依法取得抵押物所有權,只是抵押權人可以向其主張抵押權。在善意的舉證問題上,應當推定買受人為善意買受人,從而由主張可以對抗該買受人的抵押權人舉證證明買受人為惡意買受人。抵押權人舉證不能的,應當承擔因此產生的不利後果。
  • 民法典新增法考系列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很多同學在備考的過程中,不能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範含義究竟是什麼?那麼今天通過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來幫助大家理解什麼是「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民法典」善意取得是什麼意思?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根據《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是: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 律師視角下的民法典 |《民法典》中機動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解讀
    本律師認為,應指1215條之規定,根本在於區別車輛來源是否為盜搶犯罪取得,如果是盜竊和搶劫、搶奪犯罪取得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應當依據《民法典》1215條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而非該條規定的過錯賠償責任。
  • 從實務角度看《民法典》對信託業務的影響
    比如突破了傳統的合同相對性原理,增加了在法律規定及當事人約定前提下,第三人可以不通過債權人而直接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保護涉及第三方的交易貫通無礙(第522條);比如進一步強調了利於保護交易效率的「從隨主變」原則,債權人轉讓債權的,受讓人當然地取得債權的從權利(抵質押等擔保權利)而不以是否辦理抵質押變更登記為前提(547條);比如對無權處分交易行為的保護,改變了原來民法體系中無權處分屬於「效力待定」
  • 小叮噹誤喝了大喇叭的飲料,民法典:構成不當得利!
    當然,準確地說,民法典是對理論上或者實際生活中的不當得利制度在民法通則等相關規定上進行了吸收和整理。本期我們就來簡單的聊一聊民法典上的不當得利。筆者仍將大致遵循制度起源、法典規定和未來預測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介紹。
  • 【法治嘉祥】走進民法典 | 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
    《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四)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民法典》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聊民法典61:匯總《民法典》中可以適用提存的13種情形
    (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與《合同法》相關條文相對照,《民法典》在這個條款裡增加了「遺產管理人」的詞語。遺產管理人,是《民法典》新增的制度。《民法典》中規定的適用提存的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匯總一下大概有10條,加上本條規定的3種情況,合計共13種情形:第三百九十條 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
  • 文物藝術品視域中民法典合同編主要變化內容(下)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六條規定:「買賣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標的物的名稱、數量、質量、價款、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包裝方式、檢驗標準和方法、結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條款。」2.規定了出賣人無權處分行為的法律後果。《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七條規定:「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 《民法典》物權編有何亮點?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民法典》的通過可謂意義重大,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了「民法典時代」。其中,《民法典》物權編也是受到了廣泛關注。從安家置業、物業鄰裡到大小物件歸屬、各土地類型權屬,俱能找到相應規定。《民法典》物權編有哪些亮點和變化?大家關心的房屋、土地等相關權益,如何更好地得到保障?
  • 《民法典》課堂 | 民法典:當你老了
    《民法典》完善了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扶養人的範圍,明確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均可以成為扶養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自然人可以與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籤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該組織或者個人承擔該自然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 吉林中公事業單位:善意取得的認定
    在概念中,我們可以發現善意取得是處分人將無權處分的不屬於自己的財產處分給他人的行為,且他人對於該無權處分不知情,又以合理的價格買受了該財產,最終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的一種行為。因此善意取得到底應該滿足哪些構成要件呢?接下來我們從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來進行認定。
  • 《民法典》來了丨朱虎:動產和權利擔保的制度創新
    《民法典》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隱性擔保,因此在原來沒有規定公示的地方都附加以公示的要求。比如《民法典》第403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641條第2款增加了「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定。同時第745條規定,「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民法典》: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要點
    《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學習民法典】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民法典》及《九民會議紀要》對信貸業務具體的實務應用場景
    ——(《民法典》第400條)  11、流押、流質條款的效力,如何理解「只能依法抵押財產優先受償」?——《民法典》第401、411條解讀  12、動產抵押的,能否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民法典》第404條解讀  13、當抵押遇見租賃——如何理解《民法典》第405條中的「已出租並轉移佔有」?
  • 文物藝術品視域中民法典合同編主要變化內容(上)
    文章指出,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一部法律。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本報今日特刊發文物藝術品視域中民法典主要變化內容系列文章,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