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403條中「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

2020-12-15 騰訊網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民法典物權編理解與適用》(下冊),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077-1080頁。

民法典條文

第四百零三條 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理解與適用

(一)「第三人」主要是指買受人

理解本條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範圍。一般認為,此處的「第三人」主要是指抵押物的買受人。實踐中,抵押合同籤訂後,抵押人可能又將抵押物轉賣他人,如果買受人為善意的,抵押權人不得基於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向善意買受人主張抵押權,只能要求抵押人重新提供擔保。該買受人須已經取得抵押物所有權,未取得所有權的買受人,僅享有請求抵押人交付抵押物的債權請求權,此種權利不能對抗抵押權人。未經登記的抵押權,僅是不能對抗善意買受人。反面解釋就是,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人是可以對抗惡意買受人的。根據《民法典》第406 條之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是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的,所以即使是惡意買受人,也可以依法取得抵押物所有權,只是抵押權人可以向其主張抵押權。在善意的舉證問題上,應當推定買受人為善意買受人,從而由主張可以對抗該買受人的抵押權人舉證證明買受人為惡意買受人。抵押權人舉證不能的,應當承擔因此產生的不利後果。

此處的「第三人」,也包括抵押物的租賃人,鑑於後文還將詳述,此處不贅。

(二)「第三人」不包括擔保物權人

值得探討的是,這裡的「第三人」是否包括設立在後的抵押權人。一種觀點認為,這裡的「第三人」包括後設立的抵押權人,即只要後抵押權人是惡意的,先設立的抵押權就能對抗後抵押權,不問後設立的抵押權是否已經登記。反之,後抵押權人如果是善意的,就能對抗先設立的抵押權:該抵押權已經登記的,意味著通過善意取得方式取得了抵押權,自然優先於先設立的抵押權;該抵押權未經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我們認為,此說不妥。前述理解與不符合《民法典》第414 條的規定。《民法典》第414 條是關於以登記作為公示方法的擔保物權之間清償順序的一般性規定,基本規則是看是否進行登記以及登記先後:已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登記在先的優先於登記在後的;未登記的不分先後,按債權比例清償。從該條規定看,確定抵押權順位的主要依據是看有無登記以及登記先後,至於抵押權人是否善意則不在考察之列。如果要根據善意與否確定清償順序,可能會與《民法典》第414 條相衝突。如抵押人就其動產為甲設立了一項抵押權,但未登記;其後又在同一動產上先後為乙、丙設立了抵押權,均進行了登記;其中乙為惡意(其知道在甲已經設定了抵押權),丙為善意(其對甲已經設定了抵押權不知情)。根據前述觀點,乙為惡意第三人,故甲的權利應優先於乙;丙為善意第三人,故其權利優先於甲,如此,清償順位依次為:丙〉甲>乙。而根據《民法典》第414 條之規定,乙、丙作為已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的甲;乙登記在先,優先於登記在後的丙,其清償順序應該為:乙>丙>甲。可見,此種理解與《民法典》第414 條是相衝突的,而《民法典》第414 條是關於以登記作為公示方法的擔保物權之間清償順序的一般性規定,故前述理解不可取。尤其是如果將後抵押權人是否善意作為確定抵押權順位的依據,在下列情形中,將無從確定抵押權的順序。如抵押人依次為甲、乙、丙設立的抵押權,均未登記;乙知道甲抵押權的存在,丙不知道甲抵押權的存在但知道乙抵押權的存在。根據前述規則,從甲的角度看,乙對於甲而言屬於惡意第三人,故甲的抵押權優先於乙;丙對於甲而言屬於善意當事人,但亦未進行登記,故丙的權利應同於甲,此時的清償順序為:甲、丙〉乙。但如著眼於乙的角度,因為丙知道乙抵押權的存在,丙對於乙來說屬於惡意第三人,則乙的權利應當優先於丙,此時的清償順序則應該是甲〉乙>丙。可見,根據前述觀點,基於不同的角度,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可見,考察第三人善意與否具有不確定性,因而有必要通過統一的登記對抗規則來確定清償順序。綜上,本條的「第三人」不包括抵押權人。設立在後的質權人是否屬於本條規定的「第三人」的範疇?我們認為,在先設立的未登記的抵押權也不能對抗後設立的質權,因為《民法典》第415 條規定:「同一財產既設立抵押權又設立質權的,拍賣、變賣該財產所得的價款按照登記、交付的時間先後確定清償順序。」質權的設立以交付作為公示方法,後設立的質權已經完成了公示,在抵押權未完成公示的情況下,已完成公示的質權自然優先於未完成公示的抵押權。可見,本條所謂的「第三人」也不包括質權人。留置權屬於法定擔保物權,其設立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必要,談不上善意與惡意的問題,留置權人也不屬於本條所謂的「第三人」。

(三)關於一般債權人是否屬於「第三人」的問題

從邏輯上說,基於物權優先於債權的一般原理,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仍然屬於物權的範疇,基於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優先性規則,即使是未登記的抵押權,也應優先於一般債權。此種優先效力主要體現在,當抵押權人認為惡意受讓人、惡意承租人以及一般債權人損害其抵押權時,有權主動請求撤銷在後的轉讓、租賃,或者申請優先於一般債權人執行。但《民法典》之所以規定動產實行登記對抗主義,旨在促使當事人積極辦理登記,並使已經辦理登記的抵押權具有對抗效力。對於未辦理登記的抵押權,出於消除隱性擔保的考慮,不應賦予此種抵押權以過強的對抗效力。因此,在破產程序中,未經登記的抵押權就不具有優先效力,應與一般債權同等受償。在訴訟或者執行程序中,在第三人對抵押物申請扣押、查封的情況下,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也不得對抗法院的扣押、查封

微信搜一搜

金融審判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新增法考系列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很多同學在備考的過程中,不能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範含義究竟是什麼?那麼今天通過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來幫助大家理解什麼是「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民法典》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及通知的效力
    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在原《合同法》的基礎上針對「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增加了「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增加此條款是因為:1、債權尤其是金錢之債有很強的流通性需求(例如:保理);2、債務人對「不得轉讓」並無顯著的法律利益,尤其是金錢之債。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這一偏轉看似波瀾不驚,卻意外地對一些民法理論中的「老生常談」賦予了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所論之善意取得制度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和效力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在《民法典》實踐的背景下歷久而彌新。《民法典》頒布之前,與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相關的法律規範包括《物權法》第106條、《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合同法》第51條、《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此外《民法總則》似有「可推知」之規範意旨。
  • 《民法總則》實施後隱名股東可對抗法院執行(特殊情形)
    《公司法》第32條第3款規定:「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而《民法總則》第65條的規定則把「不得對抗第三人」修正為「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 《民法典》來了丨朱虎:動產和權利擔保的制度創新
    《民法典》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隱性擔保,因此在原來沒有規定公示的地方都附加以公示的要求。比如《民法典》第403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641條第2款增加了「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定。同時第745條規定,「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法治嘉祥】走進民法典 | 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 民法典·天天聽|第二編第三分編第十章
    第二編 物權第三分編 用益物權第十章 一般規定第三百二十三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第三百二十四條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組織、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第三百二十五條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百二十六條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
  • 從實務角度看《民法典》對信託業務的影響
    法律行為的規定,而明確在受讓人善意、交易價格合理且完成登記或交付的前提下,交易行為合法有效(第311條);還有新增加了可以通過認購書等方式約定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預約合同」(第495條),對超越經營範圍的合同效力不輕易否定(第505條),合同基礎條件變更後以繼續履行合同為原則(第533條)等等,均貫穿了提高交易效率的《民法典》立法精神。
  • 《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第三人」認定
    當事人就《公司法》三十二條第三款所規定的第三人範圍產生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法律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三人基於股權工商登記的外觀而產生交易信賴,與登記股東發生股權轉讓、股權質押等處分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從而維護交易安全。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股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主體僅限於與名義股東存在股權交易的第三人。
  • 車輛未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南昌法院網訊 原被告雙方未能就機動車輛辦理抵押登記手續的情況下,抵押人責任如何認定?近日,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審結一起信用卡糾紛案件,案涉車輛未辦理抵押登記手續,法院認定不影響抵押權設立,依法判令原告對抵押物仍享有優先受償權,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文物藝術品視域中民法典合同編主要變化內容(下)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四條規定:「出賣人依照買受人的指示向第三人交付標的物,出賣人和買受人約定的檢驗標準與買受人和第三人約定的檢驗標準不一致的,以出賣人和買受人約定的檢驗標準為準。」9.規定了出賣人的回收義務。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八)增加規定居住權《民法典》明確規定,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的生活居住需要。03《民法典》"第三編 合同"涉及的重要變化(一)完善電子合同訂立規則,增加了預約合同的具體規定《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二條規定:"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籤收時間為交付時間。
  • 《民法典》: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要點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 關於《民法典》,青海人一定收藏好!
    (第二編第十四章)14.走向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的統一刪除了《物權法》中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具體登記機構的內容,為今後建立統一的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留下空間。(第七百三十四條第二款)此外,為適應我國保理行業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需要,民法典增加了保理合同(第三編第十六章);為進一步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民法典細化了債權轉讓、債務轉移制度、增加了債務清償抵充規則、完善了合同解除等合同終止制度(第三編第五章);在總結現行合同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民法典通過完善檢驗期限的規定和所有權保留規則等完善了買賣合同(第六百二十二條、第六百二十三條、第六百四十一條至第六百四十三條
  • 《民法典》:機動車事故中定責與賠償的新規7條,開車之人要注意
    【解讀2】《民法典》第121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或者其他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是未辦理登記,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例中,劉某的要求不合理,法律不會支持!
  • 【學習民法典】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合理對價+公示),則第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現實生活中,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
  • 律師視角下的民法典 |《民法典》中機動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解讀
    (二)律師解析《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一條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定,但是取消了「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的這一表述,這裡引出一個問題值得深思:審理此類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掛靠人和被掛靠人須承擔連帶責任時,法院是否可以主動將其列為共同被告?
  • 公司決議的外部效力研究——《民法典》第85條法教義學分析
    否定論以為,「若相對人為善意,因決議無效或決議不成立的瑕疵類型,對善意相對人信賴該決議有效的影響程度較輕,而決議得撤銷的瑕疵類型,因在未經撤銷前仍為有效,對善意相對人信賴該決議有效的影響程度較重,則無法本於舉輕以明重的法理,將決議無效或決議不成立的瑕疵類型納入《民法總則》第八十五條的規範射程內」。據此,第85條僅確立決議撤銷的外部效力,無法通過解釋擴及到決議無效、不成立。
  • 楊立新:《民法典》新規中15條法律要點解讀
    04/流入浮動抵押的動產的抵押權人享有中間價款超級優先權《民法典》物權編第416條規定了:「動產抵押擔保的主債權是抵押物的價款,標的物交付後十日內辦理抵押登記的,該抵押權人優先於抵押物買受人的其他擔保物權人受償,但是留置權人除外。」這一條文是關於動產抵押中間價款超級優先權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