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抗癌廚房」牆上寫滿數字,每個都有故事

2020-12-09 西部網

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有一條街道,每到飯點,腫瘤醫院的一些病人家屬就會帶著他們購買的食材在這裡燒制飯菜,人們把這裡稱之為「抗癌愛心廚房」。

在「抗癌廚房」,有為了照顧妻子,50歲才第一次拎起菜勺的丈夫。也有母親生病,16歲就要站在灶前的孩子,還有不懼病痛為自己燒飯的患者。這個小巷子裡的露天廚房雖然簡陋,但這裡每天升騰起滿滿的生命氣息和希望。《面對面》專訪廚房的主人萬佐成、熊庚香夫婦,講述「抗癌廚房」背後的故事。

「小孩是骨癌,就想吃媽媽做的菜」

萬佐成今年67歲,1993年開始和妻子熊庚香在腫瘤醫院附近開飯館,後來因為道路擴建,館子被拆了,他們就搬到這條巷子裡,擺早點攤賣油條。

2003年的一天上午,一位十幾歲的骨癌患兒想吃媽媽做的菜,母親找到了萬佐成的油條攤,想借爐灶給孩子做頓飯,萬佐成沒有遲疑,答應了。「小孩是骨癌,已經截肢了,就想吃媽媽做的菜。聽了好心酸。」 萬佐成告訴這位母親,以後可以天天來炒菜,並以「是多餘的火」而拒絕收錢。

沒過多久,小巷裡這爐「多餘的火」,就在腫瘤醫院的病人家屬間傳開了。一開始,每天有十幾個人借爐子炒菜,後來增加到幾十上百人。「爐子不夠用了,六個爐子排隊,到吃飯的時候要排到好晚。我一口氣買了十套爐灶,來了好多人。」

萬佐成說,他們這裡對於病人及其家屬來說是一個短期的家。「有飯吃才是家,沒有飯就不是家,要吃到自己親人做的飯。」

「我們能幫助人家,就感覺好快樂」

剛開始,病人家屬來炒菜是免費的,「後來他們提起『老闆這樣搞,我們也不好意思,是不是可以收點費』。」萬佐成說,為維持基本的水煤開支,也為了讓病人家屬安心,開始收取較少費用。

陌生的城市,素不相識的人們來這裡找一捧尋常煙火。巷子裡,20多個小煤爐一字排開,多的時候,五六十人同時洗菜做飯,他們為此只支付的費用是:炒菜一塊錢、燉湯兩塊五、米飯一盒一塊錢。而這些錢也僅僅是讓夫妻二人收支平衡。

萬佐成說:「一個人不要剩下很多錢,不要賺好多錢,沒有用。我們能幫助人家,人家很感謝我們,我們就感覺好快樂。」

「跟鍾一樣的在這個圈子裡面24小時轉」

17年,這裡人來人往,爐火不熄,萬佐成夫婦每天從早上四點忙碌到晚上十點,全年無休。「好多人都說我有病、說我原本可以出去玩。」熊庚香說,「我這不比旅遊還幸福,這麼多人圍著我。」

萬佐成說,他們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守在這裡。萬佐成說這裡有火、有高壓鍋擔心出安全問題,「這些火在哪裡全在我腦袋裡,一天都不能關。三十兒晚上我女兒用車把我接過去吃飯,一個小時我就過來。跟鍾一樣的在這個圈子裡面轉,24小時轉。」

「得了癌症的病人臨終時心中都有我」

離開時,很多病人家屬會把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萬佐成夫婦倆日後到他們家做客。

萬佐成說,得了癌症的病人心中臨終時都有他,一些放棄治療的病人臨回家前,會到這裡和他打個招呼。「有個病人四五十歲,他說讓我回家去可以,先要把我拉到那個廚房的老闆老闆娘那裡去坐一次。「謝謝我給他的幫助關心,眼淚都流下來了。面黃肌瘦,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回到家裡就走了。」

「我沒盡到做丈夫的責任,對我老婆愧疚」

每天,為了讓病人按時吃上飯,萬佐成和熊庚香要提前把廚房準備好,等做飯的家屬全部離開後,他們才顧得上自己吃飯。下午3點多,萬佐成夫婦給自己炒點菜,算是中午飯,而他們的晚飯則更晚,差不多要到晚上9點多。

妻子熊庚香說起丈夫萬佐成,滿臉驕傲:「爐子自己會搞,好會做事的,他好聰明。」而她負責「指揮」丈夫。

對於妻子熊庚香,萬佐成則表示了愧疚:「我沒盡到做丈夫的責任,對我老婆愧疚。她已經這麼大年紀了,還跟著我在這裡幹這個事,很苦。」

「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為止」

2019年下半年,萬佐成夫婦倆關掉了經營十幾年的油條攤,但沒有關掉「抗癌廚房」,也沒有回到子女身邊照顧孫子、孫女,他們依然守在這裡,守護著病人們的一日三餐。今年春節期間,小巷口設起了防疫卡口。原本春節就不打烊的「抗癌廚房」爐火依舊。

受到媒體關注後,萬佐成夫婦和他們的「抗癌廚房」,從病患家屬的口耳相傳中,走進了大眾視野。當地政府已經撥款裝修了廚房並補貼房租,平日裡也有義工過來幫忙。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小巷的煙火裡,五味人生仍在繼續。

當問起這事還能堅持多久時,萬佐成說:「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1元「抗癌廚房」牆上寫滿數字,每個都有故事……
    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有一條街道,每到飯點,腫瘤醫院的一些病人家屬就會帶著他們購買的食材在這裡燒制飯菜,人們把這裡稱之為「抗癌愛心廚房」。在抗癌廚房,有為了照顧妻子,50歲才第一次拎起菜勺的丈夫;也有母親生病,16歲就要站在灶前的孩子;還有不懼病痛為自己燒飯的患者……這個小巷子裡的露天廚房雖然簡陋,但這裡每天升騰起滿滿的生命氣息和希望。2003年,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在江西南昌腫瘤醫院旁開辦了「抗癌廚房」,炒菜僅需1元,17年不曾休息 。
  • 江西夫婦開了家1元「抗癌廚房」,背後故事看哭無數人
    原文標題:江西夫婦開了家1元「抗癌廚房」,17年不賺一分錢只為癌症患者安心用餐,背後故事看哭無數人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食話,ID:FoodTalk0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出處| 益美傳媒 ID | YeeMedia
  • 南昌「抗癌廚房」入圍央視感動中國2020!江西人速來支持!
    南昌「抗癌廚房」入圍央視感動中國2020!江西人速來支持!來源:綜合央視網、新華社、新華網、微博等編輯:熊一鳴 審定:李丹 核發:楊贇近日央視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正在評選南昌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堅持17年經營「抗癌廚房」
  • 「抗癌廚房」創辦者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中國網事推薦)
    每天中午,與江西省腫瘤醫院一牆之隔的小巷裡,有一間露天廚房總會擠滿炒菜的人,切菜聲、炒菜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與升騰的油煙營造出獨特的氣氛大家稱這個廚房為「抗癌廚房」,做飯的都是腫瘤醫院的病人和病人家屬。  創辦「抗癌廚房」的是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2003年,一對夫婦帶著患病的孩子來到攤前,小心翼翼地問熊庚香,賣完早餐後能不能把爐灶借給他們用,他們的孩子想吃媽媽做的飯。
  • 「抗癌愛心廚房」17年:腫瘤醫院旁的煙火人間
    抗癌廚房裡翻炒的每一道家常菜背後,都有一個像汪女士一樣突遭變故的外來家庭。在抗癌廚房,比節省成本更重要的,是給家人做一口熟悉的味道。在抗癌廚房,熱鬧的煙火烘託著留戀和感謝,也映襯著太多的人生無常。離開時,很多病人家屬會把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萬佐成夫婦倆日後到他們家做客。
  • 江西這個廚房的人間煙火,感動了整個中國
    他們的背後,有著「抗癌廚房」的人間煙火,用17年的堅持,感動了整個中國。這就是萬佐成、熊庚香夫婦「一元抗癌廚房」的故事。2003年的一天,在醫院旁經營油條攤位的萬佐成和熊庚香,遇到了一對夫妻。對方小心翼翼地詢問——能否借爐灶一用?
  • 鄭州版「抗癌共享廚房」,做一鍋飯5塊錢,熱了人間煙火
    只需5塊錢這裡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飄著人間百味的抗癌共享廚房……眼看快到中午這家共享廚房變得越來越熱鬧切菜聲、炒菜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與升騰的油煙營造出獨特的氣氛大家稱這裡為「抗癌共享廚房」來做飯的都是腫瘤醫院的病人或病人家屬他們來自河南各地雖互不相識卻在這裡共渡最為艱難的階段
  • 牛樟椴木有抗癌防癌等藥用價值?實際是虛假宣傳
    根據現場人員描述及查獲的培植合同可知,每個客戶認領牛樟芝椴木需交2萬元的培植押金,牛樟椴木經過培植可以長出牛樟芝,牛樟芝在兩年後成熟交回公司摘取,每個月可以從公司得到722元的培植費用,兩年後可取回2萬元的培植押金。
  • 單腳抗癌鬥士林睦卿寫自傳《單腳人生》,講述母女共舞圓夢故事
    林睦卿曾出版一本自傳《單腳舞動人生》,藉由分享自己故事鼓勵更多生命中低潮的朋友。 臺灣癌症基金會曾為林睦卿製作一部紀錄片《12.5公分的禮物》,2008年入圍「日內瓦抗癌影展」。醫生曾經告訴她,癌症5年存活機率不到百分之20,甚至直言化療會影響生育。 但是林睦卿打破醫學魔咒,不只活過5年還生下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
  • 江西省腫瘤醫院旁的一元廚房:200個掌勺者,200種人間疾苦
    中午11點半,一元廚房內做飯的人已經到了高峰,不少患者家屬炒菜需要排隊 這是與江西省腫瘤醫院一牆之隔的愛心廚房。說是廚房,不過是一字排開的露天爐子。廚房的主人是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他們提供爐具、水和各種調料,腫瘤醫院患者的家屬自己帶著菜來做,炒一道素菜1塊錢,一道葷菜兩塊錢。從2003年至今,這裡幾乎每天都有200人左右過來做飯。
  • 周末去鄰居做客,進了廚房就被迷住了,太乾淨了!回來照著改
    周末去她家裡參觀過之後有幾樣東西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裡。這些東西非常的方便生活,有了這些東西你的生活會非常的方便。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1、廚房防黴貼紙:廚房是一個用水比較經常那個的東西,而且廚房難免會有一些縫隙,縫隙裡是非常容易存水的,還有水槽邊,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潮溼的地方。一旦潮溼時間過長就會變黑髮黴。對於衛生和美觀方面都是非常的不利的。
  • 廚房裡面有什麼 廚房如何收納
    廚房裡面有什麼廚房越小越要有足夠的臺面操作空間,(用過小臺面的,太難受了),U型櫥櫃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增加臺面面積。一定要大單盆,洗鍋方便,比雙盆用著痛快太多了,為了增加儲物空間,要有個大高櫃,把烤箱嵌入在中間,這樣既實用又美觀,用起來還不用彎腰,省勁。
  • 陪母親抗癌 她說:「愛也是良藥,相信會有奇蹟出現」
    丁雪琴如今也在老家上饒市務農,老公則在外面打工,因為女兒上初中後住校,她還算有一些空餘時間。母親患病後她到醫院大廳,專職照顧這種腫瘤患者,每個月至少需要4500元。她算了一筆帳,決定自己親自照顧患癌的母親。 母親患癌之後,丁雪琴頓時覺得手頭緊張起來。母親的病基本上每個月花費都要上萬元,即便除去報銷,每個月也有幾千元的開銷。不過這些她都從來沒有告訴母親。
  • 中國遊客去日本神社參拜,看到牆上寫滿中文,留言才是亮點
    現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了,自然而然中國人的錢也變多了,不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很多人衣食無憂,反而會擔心精神上是否富足,其實這是一種進步,從物質層面關注精神層面的話,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會越來越高,這個變化最大的體現產業是旅遊業,很多人走出家門,去看這個世界,看不同的民俗風情,在旅行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自由的人,讓自己成為更大的有形狀和胸懷的人
  • 抗癌露露的快手時光
    我翻看了這條視頻下的大部分評論,幾乎所有人都被他感動,送上祝福。一位名字叫 「暖暖愛654」 的用戶這樣寫:「加油,看見你我就什麼都不怕了,加油!一定活下來!」如果以露露現有的視頻為線索,就會發現,他一直以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形象出現在快手上。在他的視頻流中,歌唱和病情的內容比例大概是2:1。
  • 這所山區幼兒園的牆上有故事
    這所山區幼兒園的牆上有故事 2020-10-11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1元「抗癌廚房」17年爐火不息,溫暖千萬人:世間涼薄,人心溫暖
    在江西省腫瘤醫院後門,有一間特殊的廚房。它的主人,是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紅通通的小火爐,全年無休,從白天到黑夜,已經燃燒了17年。每天,都會有很多人,花一元錢在這裡做飯。做飯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腫瘤醫院的病人和家屬。一口簡單的飯菜,表面上看,只是省了幾塊錢;實際上,卻給了很多病人活下去的勇氣。26歲的邵慧慧為了讓患肺癌的父親吃好飯,每天和媽媽變著花樣做菜。
  • 長沙一社區為高齡老人開設暖心廚房,7元兩頓飯5年未漲價
    看到大家都很投入,侯利純感慨道:「大家其樂融融,我也很開心。」 「來吃飯的大多是這樣的爹爹和娭毑,年紀大了,子女又不在家,平時無人照顧。社區裡住著很多退休的孤寡老人,情況都差不多。凡是年滿65周歲身邊無人照顧的老人,都可以來這裡吃飯,他們也都願意來。」社工站工作人員楊雁透露,這裡的飯菜只需7元,可供一人吃飽兩頓,也有人打包回去和家裡的老伴一起吃。
  • 廚房收納別做吊櫃,在牆上設計幾個隔板,收納功能很強大
    廚房收納別做吊櫃,在牆上設計幾個隔板,收納功能很強大如今的房價那麼高,導致很多人買房都是更傾向於小戶型,畢竟房子小,總價也便宜一些,但是小戶型的房子空間很小,我們裝修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好收納的問題,很多人在裝修廚房的時候,都會在廚房裡安裝吊櫃,
  • 數字人民幣紅包又來了:10萬個 每個200元
    繼深圳市派發數字人民幣紅包後,這次,蘇州市將面向符合條件的蘇州市民發放2000萬元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紅包數量共計10萬個,每個紅包 200 元。  與深圳數字人民幣紅包派發形式類似,蘇州市的數字人民幣紅包參與者需網上報名、搖號抽籤,中籤者下載註冊「數字人民幣App」領取紅包,並在限期內在指定商戶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