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捉:將二氧化碳「趕回地下」—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馬卓敏

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科學家日前在冰島成功地將二氧化碳灌到地底下的火山玄武巖土壤,從而把二氧化碳變成石頭永久封存。這項引發全球關注的重要進展,採用的就是碳捕捉以及封存技術。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其中,碳捕捉與封存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當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企業家已紛紛行動起來,欲將惱人的二氧化碳「趕回地下」。

迎來發展「春天」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特點是從工業生產或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氣體中分離出二氧化碳,之後將其注入一定深度的地下巖層內進行永久封存。伴隨各國進一步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法的夙願未了,此舉引發普遍關注。

在我國,「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已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這意味著,此項技術在我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作為「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把關人」,在中科院武漢巖石力學所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學科組組長李小春眼中,雖然技術上的諸多瓶頸仍舊存在,大規模開發的成本依然昂貴,但他們的鬥志依然高昂。

李小春告訴記者,他們正努力從分子動力學層面入手,著力研究和解決二氧化碳氣體與巖石反應的相關技術問題。

「雖然國外已經開展了一些技術實踐,但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地質特點出發開展工作。」李小春表示,他們已開始針對我國的一些主要盆地,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容量、經濟性以及技術障礙等方面的分析和設計,為下一步的試驗示範夯實基礎。

解決水問題

在碳捕捉與封存的技術開發中,水問題是不可迴避的難點。早在2014年,中美兩國就聯合呼籲在改進「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方面做出示範,在提高碳封存能力的同時緩解用水壓力。

「依據我國國情,我們選擇的最佳應對方案是『二氧化碳驅採水』技術。這會讓二氧化碳的封存與利用相得益彰。」與李小春同屬一個課題組的中科院武漢巖石力學所研究員李琦介紹說,此項技術是二氧化碳地質利用技術的其中一種,也是「二氧化碳封存」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選項」,非常適合在我國發展。

據了解,其原理是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提取把地下水置換出來,而在置換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也被封存到了地下。置換出的鹹水如同石油一樣。人們可以提取有價值的元素,或者把水淡化處理後用於生產生活。

雖然這種技術在我國還屬剛剛起步階段,但李琦介紹說,在該技術剛被提出來時,技術人員便已經迫不及待「上馬」了。如今,經過三代技術演變,我國已基本掌握「二氧化碳驅採水」的技術要領。

不過,李琦表示,現在有些人誤認為,他們的目的是提取水,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如果不以碳減排為目的,僅僅提取這些鹹水是得不償失的。」

基於減少能源消耗的明確態度,我國政府非常支持利用這些提取水。「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嘗試。」李琦說。

如今,李琦他們正在尋找合適的地點,示範「二氧化碳驅採水」技術,並已經完成了針對「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在中國發展潛力的國家評定。評定發現,新疆地區在二氧化碳深鹽水層埋存方面擁有巨大潛能。

關於洩漏可能性

目前,一些在碳捕捉與封存領域頗具實力的國家,已在陸地、海底鹹水層中封存了上百萬噸二氧化碳。

雖然已有充足的運行經驗,但如何防止二氧化碳在未來的地質變遷過程中不洩漏仍是個問題。為此,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欒勝基告訴記者,與核廢料封存是一個道理,在封存二氧化碳前都要進行相應的地質測評,設定封存的生存周期,並在人類的生存周期內看這種洩漏風險是否可以接受。「雖然地質年代是循環的,也是有風險的,但一般選擇的封存地點都是風險比較小的區域。一兩億年後,這些二氧化碳會自然地變成化石原料,對人類就再無風險了。」

而從技術層面考慮,要成功封存二氧化碳,就需要千米之下的巖體「配合」。李小春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深度下,壓力才會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所謂的「超臨界流體」,從而使其不易洩漏,造成汙染。

《中國科學報》 (2016-06-2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研究實現常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碳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碳捕捉新技術,可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室溫條件下轉化成固態碳。這一突破有望為安全地清除溫室氣體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已有多項技術可以從大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然後將其用作原材料,生產「淨零排放」的合成燃料,或製造汽車座椅或坐墊泡沫的聚合物。報導稱,這就是負排放技術(NET)。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它可以利用太陽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起來,既可降低溫室效應,還可充分利用無機碳源,形成碳水化合物,以維持植物體的生命。有研究發現,向植物中添加這種酶,可以有效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這種酶的催化效率極低,一個RuBisCO全酶每秒鐘只能催化3~10個二氧化碳分子的轉化。藍藻通過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可以有效提高RuBisCO的催化效率。
  • 北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燃燒—新聞—科學網
    今年北極圈的火災釋放了創紀錄的二氧化碳量。圖片來源: Kirill Kukhmar/TASS/Getty 今年夏天,野火沿著北極圈蔓延,焚燒了苔原,整個西伯利亞都籠罩在煙霧中。到上個月末火災季結束時,大火已經釋放了創紀錄的244兆噸二氧化碳,比同樣創記錄的去年增加了35%。科學家表示,罪魁禍首之一可能是隨著世界頂部融化而燃燒的泥炭地。 泥炭地是富含碳的土壤,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一個典型的北方泥炭地所含的碳大約是北方森林的10倍。當泥炭燃燒時,其富含的碳會釋放到大氣中,增加了吸熱氣體,從而導致氣候變化。
  • 執「手」夢圓「催化」情—新聞—科學網
    「每天早晨8點前準時到實驗室,晚上八九點鐘才離開,離開前和實驗室的同學一一交流,一周6個工作日……」說起周其林的作息和工作安排,課題組成員王立新直言「如同化學反應一樣嚴謹」,特別是課題組每個周六下午的「組會」,20年來更是「雷打不動」,很少會因為其他事情而將其取消,有時候周其林一下飛機,就拎著行李箱趕回實驗室參加組會。
  • 歐空局推遲火星探測計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 原定於2020年7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將推遲到2022年發射。3月12日,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航天局局長進行會晤,並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決定。 儘管準備工作幾近就緒,「但我們不能走捷徑」,歐洲空間局局長讓·沃納表示,「今年發射意味著犧牲必要的測試。做出這一決定非常艱難,但我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
  • 英媒:新技術可在室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這是世界首次取得的突破,很可能改變我們碳捕獲和儲存的方式。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2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氣體轉化為固體碳顆粒。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為安全、永久性地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提供了另一條途徑。目前的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著重於將二氧化碳壓縮為液體形式,並將其運送到合適的地方並注入地下。
  • 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tock.adobe.com) 氣候模型是研究者預測全球變暖的重要工具,但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反映未來的情況?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方法,能夠大大降低模型的不確定性。相關研究載於《氣候動力學》。 大氣、海洋、冰川、陸地和太陽等都是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將它們匯集於同一個數學模型中,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整個地球系統。
  • 我國「天蓬工程」將於明年建成 —新聞—科學網
    日本科研團隊研發的器官人源化嵌合體豬技術將進行臨床試驗,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帶來的排異反應難題。同時,我國規模化豬場約80%的種豬依靠進口,亟待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豬種。這些都使涿州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的前景值得期待。 張樹川表示,「天蓬工程」設施規劃面積3萬平方米,將主要聚焦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動物育種等重大問題的研究。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
  • 鋼鐵與能源化工「握手」 碰撞潔淨新「火花」—新聞—科學網
    主要成分是氮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氣。 傳統的鋼鐵尾氣處理方式主要是供熱和發電。由於尾氣中含大量氮氣,熱值低,直接燃燒經濟效益差,且同時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這「三股氣」讓鋼鐵人頭疼了幾十年,從改造生產工藝到安置淨化裝置,他們想盡辦法「少出氣、出淨氣」。 不過,這「三股氣」在劉中民眼中卻是寶貴資源——制燃料乙醇的原料。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澳科學家發明碳封存新技術 可將二氧化碳轉為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將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地轉變為固體碳顆粒,以便將它們從大氣中除去。據埃菲社2月26日報導稱,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領導進行。
  • 最強大超新星現身—新聞—科學網
    當爆炸像落錘一樣以每秒約4600公裡的速度擊碎外殼時,它將產生極大的輻射衝擊波。 Berger說:「最大的問號是,一顆恆星在爆炸前大約10年後如何失去其質量的一半?我們沒有在模型中看到這些東西。」 這種超新星模型預測出它應該在爆炸前數千年就失去其質量,但觀察結果表明,其外殼仍非常緻密且靠近中心衝擊波,以至於它必須在幾十年內被超新星拋射掉。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中國科學報社2021年畢業生招聘啟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唯一新聞媒體單位。
  • 虎鯨死亡,人類難辭其咎—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25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因為它們主要是吃植物,植物又和整個土壤變化、水源變化、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同時,它又是大型動物的食物,如果它的數量急劇減少,勢必會造成一些珍稀大型動物的減少。」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科考隊分隊長常罡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跟隨科考報導記者,從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溼地,一直到近5000米的草甸,都能發現鼠兔的身影。
  • 小小的科學,大大的神奇 —新聞—科學網
    本次活動以「探索奧秘,感受神奇」主題,從兒童視角出發,攜手萬千家庭,讓小朋友們實現了與科學家的「雲間對話」。通過「『空中電臺』開播啦!」、「雲上幼兒園」、「小小『科學家』在行動!」,帶領孩子們走進生動的科學世界。 「『空中電臺』開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