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已有多項技術可以從大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然後將其用作原材料,生產「淨零排放」的合成燃料,或製造汽車座椅或坐墊泡沫的聚合物。
報導稱,這就是負排放技術(NET)。這種技術可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輕森林、海洋等「天然處理廠」的壓力。《巴黎協定》的目標是讓地球溫度的升高維持在2攝氏度以下,除了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外,還需大規模推行NET。人為幹預對於緩解氣候變化而言十分關鍵,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計劃以及研發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都能對二氧化碳加以利用。
報導指出,得益於研究,減排這條路在極短時間內便「鋪設」完成,負排放已然成為可以企及的目標。現在的挑戰是,要知道這些技術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在成本方面體現出競爭力,以及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將它們投入使用。
據報導,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一半被自然進程吸收,另一半停留在大氣中。國際能源署稱,到2040年,碳捕捉可以讓二氧化碳的減少幅度達到7%,相當於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這些二氧化碳還可用作原材料,實現可持續用途。目前,20個工業級設施每年可捕捉約3000萬噸二氧化碳。
專家稱,這些能夠大規模減少空氣中已排放二氧化碳的技術,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與全球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付出的努力相向而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被納入歐盟委員會的長期氣候戰略中,該戰略的目標是使歐洲在2050年成為首個實現氣候中立的大陸。德國總理默克爾「堅信」,「只有我們為捕捉和儲存二氧化碳做足準備」,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編譯/廖思維)